三次直播还谈不上什么经验。
“经验”俩字儿看起来总是跟“经年累月”的关系更大一点。
毕竟我还是个新人。
第一次直播是受增长律邀请(视频号)
第二次直播是我朋友律师老韩提议的(B站)
第三次直播是受律青社邀请(视频号)
下面我就从直播前的准备、直播中的心态、直播后的反馈三个角度班门弄斧一下:
直播前的准备
说实话,倒也不用刻意准备啥。
因为有两次都是别人邀请,所以人家给什么话题,我就答什么题目。
第一次直播邀约,人家给的题目是“穿梭于律所和DQ冰激凌店的“法律民工”,是怎么思考个人成长的?”
部分手稿
直播前我会根据主持人提供的框架罗列一些我想讲的要点,直播过程中根据灵感的不断涌现随时进行填充。
第二次直播,是为了在B站试水,比较随意。
这次直播直接导致我“暴增”28个粉丝,存续至今。
据某大V朋友说,28个粉丝已经是B站首次直播中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第三次直播,是雅欣姐和我约了半年多的。
经历了半年,我对职业道路和个人成长有了更多的体悟,因此这次的题目我是自己拟定的:从大西北到大湾区,这些年我遇到的“爷叔”们。
这次直播,是律青社的第一次直播,也是我的龙年第一次直播,意义非凡。我为此进行了将近1个小时的认真准备:
部分手稿
直播中的心态调节
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我的心态比同龄人稍微稳一些。
生离死别,人生至苦,我都经历过了。
对我来说,这20多年,好像经历了50多年的事儿。
有一点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要有思想包袱。
大家第一次知道我的时候,就是我《白天做实习律师,晚上做冰激凌》。
可以说是我这20多年来,人生的最低点。
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
谁还没惨过?但,你,敢写。
翻译一下:
别人也惨过,但是有思想包袱,不敢写。
关联阅读:当我们在聊网暴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总的来说:我虽然也在意读者,但是只能在意一点点🤏,不能再多了。
玩过自媒体的都知道,这个中间值并不好拿捏,只有真实的经历过,才能真正的进化。
直播后的反馈
第一次直播,增长律的前辈老斑鸠是这样评价的:
事实上,这场直播给我的感觉是:
我的发言大纲和主持人的提问大纲完全对不上,这也是很多时候运营思维和律师思维之间的差异。
我是一个话很多的人,当别的律师还在鼓励自己“坚持发朋友圈”的时候,我在思考的是——如何克制表达欲?
第二次直播,唠嗑+答疑,属于我在B站的一种尝试。
第三次直播,涉及人生选择:换城市(西安VS深圳)+换身份(实习VS执业),我有了更多想说的话题。
感谢雅欣姐把律青社的第一次直播献给我。
起初我们准备在腾讯会议和视频号双播,后来发现平台之间互斥,只能临时下播,导致很多预约了直播的读者并没有看成。
即使是这样,这次直播给我的感觉仍然是非常流畅的,而且正因为粉丝没看到,导致粉丝只占1%,说明有更多的陌生人被吸引,而这部分人由于不存在粉丝的迷之滤镜,我认为更值得去关注和复盘。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三次直播的总结和复盘,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完
贾 话 生 活 🥓
贾 话 律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