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青春校园生存法则
学术
社会
2023-11-03 18:07
陕西
山西大同那个校园霸凌的事出来以后,有人想让我写点啥,我没动笔。你在这一头费心教育一堆,那一头还处在原始冲动支配的人性中;你在这一头分析了半天,那一头或许已经有过数次前科,牢饭当便当了;你在这一头教育女孩怎么预防,男孩怎么修身齐家,那一头早已不属于女孩男孩早进入兽类范畴了。坦白讲,“青春校园”喊了很多年,我并没有发现青春在哪里。在这些并不青春的校园里,如果想安全地取得成长空间、攫取发展机遇,基本上离不开三个要素:学习成绩好是必要的,对于家境不好的孩子来说,成绩好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说句难听的,“只要你成绩好,就算你是个混蛋玩意儿,老师也会在很多情况下对你的恶劣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学三年级,我们班主任开家长会,直接按照父母的社会身份把学生分为几类:父母是工薪阶层的、父母做生意的、父母是公务员等等,然后给每一类学生制定一套清晰的成长方案。你们不要觉得这很现实,恰恰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思考社会真正的运行规则。我在《往前看,别回头》中提到过,由于我是第一类,我们班主任对我有一种超额的期待和寄托,总是盼着我身上发生点儿什么感天动地的逆袭故事。不知道你们小时候听过的第一句难忘的评价是什么,我们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说我是我们班最有骨气的孩子。当时我才9岁,那种系统性的压力让我很少有力气去思考学习以外的事。中小学时期,我都在市区拔尖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的孩子非富即贵,印象最深的是:我和本地某权力部门局长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在一个班。我们那个班,也几乎都是局长的儿子、教授的闺女、校长的外甥之类的。按照社会标准,现在很多人玩儿的那一套社交法则,我们十几年前就玩过了。在人尚未强大的时候,家庭背景就是很多人处变不惊的底气。如果原生家庭条件不好,就只能自己争气,在学习成绩和性格上多下功夫,让自己变得有韧性。
开始,我在镇上借读了一个月,以便适应环境,参加河南中考。那时候的镇中几乎找不到几个说普通话的人,大家都说河南话,因此我和我的普通话就在这个环境中显得很突兀。于是我就很少说话,默默观察每个人的性格、成绩、家境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同时练习河南话,调整行为模式,确保自己的安全。当时学校谣传我是校长的孙女,加上我们班主任在我搬进女生宿舍的第一天就来“慰问”我,导致这个谣言几乎被坐实。用同学的话来说就是“三年了,X老师从来没踏进过女生宿舍的门儿。第一次踏进女寝的门儿,竟然是为了看你安顿好了没有。”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际遇的变化,人的性格也会跟着改变。幼儿期,我的性格活泼而张扬,据我妈说,因为我嫌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老师长得不漂亮等问题辗转两市,给我换了好几个幼儿园。上小学以后,阶层差异逐渐被摊开,我变得孤僻。当时我和另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跟两个本地土著家庭的孩子一起上学放学,我们俩每隔一段时间都被轮流告知“我们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只有那两个本地土著是固定搭配,她们永远不会互相威胁“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后来我就开始思考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逐渐摒弃她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不再稀罕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更多时候我都在孤独地观察着一切。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先观察,然后采取不同的社交策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对我说“不论我在哪里,遇到什么,都要学会保护自己。即使快被对方打死,也要留着一口气打回去。实在解决不了,爸爸会帮你。”大学毕业前,我在三个不同省份的城市和农村都有过五年以上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对我的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在我的行为模式和语言风格上。最重要的是努力保护自己,尽力开发自己,永远忠于自己。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只要你满足了以上三个要素中的一个,保护自己都不算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