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他认为,心理健康科普接下来要建立一种新的信任的链接,生产好的内容——内容本身要有“脚”,可以自己“走”到用户那里。他说,现在有AI,有短视频,有直播,是心理科普最好的时代。这些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利用,再加上系统的学习,新一代的心理咨询师很可能会崛起。如果有更多这样的中坚力量年轻人涌入,这个行业会发展得更好。
最小阻力之路:心理科普
▲李可 壹心理合伙人
我于2007年心理学专业毕业后,首份工作是在一家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机构。回溯至十几二十年前,心理咨询对大众而言仍较为陌生,线下心理咨询机构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对于曾开设过心理咨询室的朋友而言,机构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生存,至今,许多机构仍面临诸多生存难题。
当时,我所在的机构规模较小,同样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何?首要问题在于,客户需历经诸多波折方能找到我们并接受咨询。首要难题便是如何使大众知晓我们的存在。彼时,自媒体尚未如今日般发达,仅有PC网站、报纸、杂志及讲座等传统宣传方式。这些方式均较为传统,且难以广泛传播我们的信息。为了宣传机构,我曾设计广告传单,但当我满怀期待地将传单递给家长时,他们却往往立即将其丢弃至垃圾桶。我们在街头推广心理咨询时,甚至会遭遇误解与排斥。因此,这项工作极为艰难。
随后,我们创立了壹心理,并与众多投资人进行了交流。彼时,投资人对该领域虽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深感陌生。他们的疑惑主要在于:该行业看似潜力巨大,却为何未能实现显著发展?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何在?若能解决这些问题,该行业或将迎来蓬勃发展。
我们分析,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社会认知。公众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的概念理解尚需深化。尽管当前心理科普已相对发达,但若进行一项测试,例如随机询问街头路人是否知晓心理健康领域的知名专家,多数人可能无法给出答案。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大量传播,但仍有许多人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面临如何有效向公众传播的问题。在众多方式中,心理科普或许是最直接且阻力最小的方法。多年来,心理科普虽有诸多突破,但若仅依赖媒体主动传播,进程将极为缓慢,至今仍有大量公众对此不了解。我们曾探讨,若要促使该行业发生较大变革,提升公众认知,是否需借助某些重大事件。
5次重大社会事件,加速心理科普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心理健康领域发生了五次较为重大的社会事件。我认为,每一次重大社会事件都会推动心理科普的深入。2006年,马加爵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马加爵与室友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不幸的发生。当时网络上流传着一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玩笑话,但这也促使学校开始意识到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同年,华南农业大学在10天内连续发生四起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此外,大学开始设立525心理健康节,如今许多大学在525期间都会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小学也开始进行心理健康科普,这是非常积极的现象。我认为,年轻一代是对心理健康概念最为接受的一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引发了社会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广泛关注。众多心理咨询师从全国各地汇聚汶川,众多从业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开展了多项工作。然而,这一现象也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当时在汶川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防火防盗防咨询师”。其原因在于,尽管许多咨询师怀有强烈的援助意愿,但他们在专业上的成熟度不足,缺乏应对此类灾难的有效方法。此外,部分咨询师将此次援助视为实践机会,而非基于专业能力的帮助,这导致了公众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绪。此次事件对行业的一个重要正面影响是,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首次被大众更广泛地认知。
2010年,富士康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15连跳)促使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企业和学校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2016年,乔任梁因抑郁症去世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我对此明星不甚了解,但当晚微博上的热议显示,“乔任梁抑郁症”成为了热门话题。这是抑郁症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而今天,抑郁症已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
最近的一个重要事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由于疫情的限制,人们无法进行直接交流,长时间被困在狭窄的空间内,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新冠疫情对心理行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公众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疾病成为公众热门话题的利弊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这一议题逐渐从小众领域转变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综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各类综艺节目中频繁涉及心理话题。例如,近期的《再见爱人》节目,其核心讨论多围绕心理层面展开,如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等,被视为心理问题的深入探讨。更早之前,《爸爸去哪儿》节目则聚焦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孩子哭闹的应对策略及亲子冲突的解决方法,从而引入了“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而《再见爱人》则进一步引入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当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心理词汇,如将稍显自恋的行为与“NPD”相联系,或在初次见面时以“社恐”、“i人”(内向者)、“e人”(外向者)等标签自我描述。这些心理词汇正逐渐融入网络用语之中。
心理概念的广泛传播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减轻病耻感。以往,诸如“精神病”等词汇常被用作侮辱性语言,而现今,人们更倾向于以“我抑郁了”来表达情绪不佳,这种表述方式已不再被视为严重问题,并能在公共场合及日常交流中自如使用。
此外,如600号等地成为网红打卡点,心理概念与网红元素的结合进一步削弱了大众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然而,心理疾病的网络化趋势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标签化,如将自恋行为简单归结为“NPD”。
随着心理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平台上的心理类博主数量激增。据统计,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心理类博主数量已接近50万。面对激烈的流量竞争,部分博主可能因内容观看量不佳而产生焦虑。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心理咨询师时,会出现大量相关账号,但其中不乏非专业人士。这种现象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传播错误的心理概念,进而加剧公众对心理的误解和偏见。
我们方才提及,在汶川时期,众多心理咨询师虽怀揣热忱,渴望为公众解决问题并提供专业服务,但因自身能力所限,未能提供高质量服务,最终导致民众对分析师产生疏离感。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若非专业人士分享心理咨询内容,一旦被大众知晓,可能会再次引发“防火防盗防咨询师”的现象。若我们的工作未做到位,此类问题恐将重现。
心理健康传播的发展也带来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在网络传播中,存在几种类型的变化。过去十年间,心理科普领域中的“原生家庭”一词尤为热门。提及原生家庭,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其负面形象。此现象源于何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即为例证,组内成员频繁吐槽家庭与父母的不是,这种吐槽加剧了父母与孩子间的对立感。若对立情绪强烈,原生家庭问题便难以解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贴标签现象亦不容忽视。贴标签虽能快速区分人群,但若随意给个体贴上不同标签,如“患有NPD”、“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等,这些标签无法全面代表个体,易造成偏见。
再者,无用论亦在蔓延。许多来访者或网络用户表示,尽管长期接受心理咨询并投入大量资金,却未见明显改变。这引发了关于心理咨询师价值的质疑,有人甚至认为心理咨询无用,不如将资金用于旅游或其他娱乐。此类观点的传播,导致更多大众选择远离心理咨询行业。行业与大众建立信任关系本就艰难,而这种信任一旦受损,将难以修复,因此我们需深刻反思。
当下心理行业科普面临如下现实
关于行业科普存在的问题,用户的成长速度已远超行业本身。相较于十年前,现代用户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认知。他们在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已具备相关知识。用户与我们咨询师及心理咨询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往往始于阅读我们的文章或观点。若我们未能及时与用户建立联系,将导致用户成长速度远超过我们能提供的服务水平。
另外,咨询师群体中存在一个显著现象,即我们高度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常强调自身的专业性及丰富的咨询经验。然而,用户是否真正关注我们的专业背景?或许并非如此。从用户视角来看,专业性被视为行业标配,而非宣传的焦点。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们能否解决其实际问题,即利用专业知识满足其需求。
当前,用户群体的服务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如初涉心理咨询时的“小白”,对心理学缺乏了解且满怀期待。如今,若我们无法满足其期望,他们便会选择离开。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传播策略面临挑战。专业内容的传播效果往往不佳,大众更倾向于分享具有情绪共鸣的内容。因此,如何在专业价值与情绪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我们需要调整的关键。
整个行业接下来要怎么做科普?
关于科普的未来走向,关键在于重建一种新型的信任连接,即拥护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理解。众多咨询师面临获客焦虑,其中,除了学习之外,超过75%的咨询师面临生存挑战,即如何吸引来访者并建立联系。部分咨询师通过朋友圈分享广告来吸引客户,但效果有限。因此,回归用户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关键。我们需明确用户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科普。
在内容过剩的时代,打动人心的内容尤为重要。好的科普不仅在于内容的传播广度,更在于其引发的共鸣与分享意愿。NPS(净推荐值)是衡量内容质量的重要指标,即用户多大程度上愿意将内容推荐给他人。真正的好内容能够激发用户的分享欲望,特别是向亲朋好友推荐。
何为优质内容?当科普作者的作品能够留下深刻印象,使受众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首先想到其作品,这便是口碑的体现。
当前是心理科普的黄金时代。相较于过去,科普渠道更加分散,以往科普权利是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手里,而今每个人都有科普的权利。AI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科普能力,使每位咨询师都能成为优秀的主讲人。
同时,短视频与直播经济的兴起为咨询师的崛起提供了契机。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一人公司”的概念,意指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所有业务,这得益于AI技术、短视频以及直播平台的普及。在当前环境下,若仍不清楚如何提升个人知名度,那么短视频与直播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众多通过这一方式获得显著曝光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在2017年已被取消,但至今仍有约130万人持有该证书。近年来,心理咨询行业依然吸引着大量人才涌入。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否会有新一代心理咨询师崭露头角?上一代咨询师,如早期的行业先驱,如今已步入职业生涯的成熟阶段,并在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新一代咨询师拥有其独特优势,他们接受了更为系统的学习,并擅长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因此,新一代心理咨询师很可能在行业中崛起。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咨询师,他们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正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接纳。若一个行业能吸引更多这样的年轻中坚力量加入,无疑将促进其健康发展。
演讲嘉宾:
李可
壹心理合伙人
心榜负责人,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打造国内首款治愈系网络电台心理fm,出版心理公益科普系列内容《心理急救手册》,创办心理从业者资讯平台心榜,打破心理行业信息壁垒。
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
一个卫生政策研究者、医药卫生行业、政府卫生政策决策者和媒体之间交流、探讨和互动的平台,就医药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合作咨询:薛老师,手机13701723155
点击查阅【往届圆桌实录】
#转载合作,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HIP_A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admin@chip-academ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