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周五)下午,“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长三角地区数字信息智能化发展”研讨会在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举办并获得圆满成功。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处和体改处协办。
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卫教授、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处杨超处长、上海市卫健委体改处冷熙亮处长、上海市疾控中心慢防所程旻娜主任、宁波市鄞州区疾控中心沈鹏副主任、上海市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宦红梅主任、上海市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德荣主任、东台市卫健委崔海主任、合肥市大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牛磊书记、行业代表崔波、研究院副院长赵永清、研究院品牌市场总监薛梅参会。
▲会前基层走访
会前,由研究院俞卫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包括研究院薛梅总监、研究员陈玲玲,晖致蒲益等在长三角地区调研了5个在基层慢性病管理、数智信息赋能应用方面出类拔萃的地区,分别是宁波鄞州区、上海古美社区、上海彭浦新村、盐城东台市和合肥大杨镇。为深入探讨各地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数智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慢性病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研究院再次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召开了此次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上,俞卫教授开场发言介绍了会议背景。在去年由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处委托的研究项目中发现,数智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是提升基层能力的关键之一,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基层数智技术应用和发展水平,研究院启动了本项目,进行了前期实地调研和本次专题研讨。俞教授强调,深化医改持续进行,基层能力建设与提升始终是重点和关键。
杨超处长进行了致辞,介绍了上海市强化基层卫生健康的实践举措、家医签约服务的发展重点,并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健康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之后,来自5个优秀案例地区的相关领导分别分享了各自地区和机构的实践、创新。
沈鹏副主任介绍了鄞州区自2008年以来在全市健康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的大数据平台,后续围绕该大数据平台,进行了多方面的慢性病大数据综合应用探索,包括慢性病智能化报告、慢性病疾病预测模型等,为政府制定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撑。该大数据平台不仅服务于医疗工作人员和鄞州居民,也和各大高校合作展开了多项以慢性病为主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宦红梅主任介绍了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系列标准化、高质量试点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重点分享了社区人群分级分层管理,特别是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加强了对儿童的健康管理。中心以防慢性病、守健康、促融合为原则,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实行全专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做实、做优家医签约服务工作和健康全周期管理,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彭德荣主任分享了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大数据,开展健康评估、制定针对性健康管理方案的实践。健康评估是健康管理的基础,但目前相关规范和标准不足,中心破除重重困难,与高校研究团队联手,积极探索健康评估规范和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完善。现在中心可为每位签约居民出具年度个性化的健康评估报告和日常管理指导,切实践行精细化健康管理。该模式正在推广中,并不断升级优化,也获得了相应奖项和荣誉。
崔海主任分享了东台市紧密型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情况和经验。东台市在医保基金紧张、老龄化程度加深、基层医疗能力趋弱的背景下,从治理制度、医保制度、薪酬制度等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利用数智信息技术,以“十大中心”为载体,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最终将医生、医院、医保、政府等相关方的关系从相互博弈转变成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协同发力。目前东台模式获得了广泛认可,也正在扩大和升级优化中。
牛磊书记介绍了大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围绕着慢性病、一老一小管理,服务量不断提升和业务水平精进优化的实践举措,包括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四个分中心、专家下沉,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以“红黄绿”分类分级管理,实现规范、闭环慢性病管理;搭建健康管理平台,成立健康银行系统,激励居民参与等等。近三年来,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质量显著提升,中心的实践探索也获得一系列荣誉认可。
主题分享结束,茶歇休息后,与会专家就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冷熙亮处长表示基层能力提升和改革十分重要,上海有其优势和特点,今后仍需不断学习、发展、优化。
杨超处长认为此次会议十分受感触,上海正大力进行基层高质量发展建设,卫生、疾控、公卫都在发力,但目前也遇到一些发展瓶颈,有待进一步探索。
程旻娜主任分享了慢防所在慢性病工作中的探索经验、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新问题,认为今后仍需多部门协同,共同做好慢性病防控。
至此,会议圆满结束。与会专家和领导共同表示,此次会议深度探讨,破受启发。
基层调研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