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立医院又插错喉,锅又甩给实习医生

企业   2024-10-10 20:14   中国香港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近日,东区医院的插错喉事故,再次引发公众对香港公立医院管理和医疗培训的关注。

事件的男主角是一名76岁的老伯,因准备大肠镜检查被置入鼻胃喉灌注泻药。

不幸的是,这条本该进入胃部的管子却阴差阳错地插入了支气管,结果导致药物进入肺部,引发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肺损伤,病情一度危殆。

事后,院方迅速处理,将病人送入ICU,并安排了紧急治疗。

现时病人情况已趋于稳定,但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从整个事件来看,错插鼻胃喉并非偶发的个案。

事实上,这类医疗事故近年来屡见不鲜。

仅2024年6月,伊利沙伯医院就曾发生一起类似的事件,61岁的病人在置换鼻胃喉后,直到两天后才发现喉管误插入支气管,最终导致病人危殆。

从这个角度看,东区医院的事故仿佛是历史重演,问题不在于个别医护人员的失误,而是背后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当我们进一步分析事件的细节,尤其是实习医生在检查X光片时的错误判断,似乎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操作失误。

院方解释,护士已经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听诊和酸碱测试,但无法确定喉管位置,随后进行了X光检查。

然而,实习医生在阅片时出现了判断失误,导致错误未被及时发现,药物也因此进入了病人的肺部。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作为医疗程序中的“金标准”,X光检查理应能够准确识别问题,但为何这一环节也出了岔子?

从网友评论来看,很多人对这类事件的频发感到愤怒和失望。

一些网友调侃道:“喉插得准不准,全靠实习医生的运气?”

也有网友尖锐批评:“连最基本的操作都能搞错,香港公立医院的水准还能信吗?”

这些言辞虽然尖刻,但也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在一次次的失误中逐渐被消耗,特别是在事关生死的医疗事故中,任何一次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问题不仅仅在于实习医生个人的能力不足,更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和培训机制是否存在漏洞。

东区医院的苏洁莹院长在记者会上强调,实习医生并不是单独工作的,背后有一个团队在支持和监督。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团队工作模式未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尽管实习医生接受过看X光片的培训,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发生了误判,反映出培训的深度和强度可能存在问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类错误并非罕见。

早在2010年,长洲医院就曾发生一起类似的插错喉事故,事后调查发现,虽然病人因食道癌手术导致胃部位置改变,但医生在X光检查时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2019年,大埔那打素医院的一个60岁男病人同样因为插错胃喉而不幸心脏停顿。

多年来,这类事故几乎成了医疗系统的顽疾,不断重复上演。

在分析这些事件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医生,尤其是实习医生,往往面对繁重的工作量和紧张的工作环境。

东区医院的何婉霞医生曾提到,实习医生的判断差异可能与经验不足有关,而在忙碌的医疗环境下,医生的精神压力和疲劳感也可能加剧操作失误。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责任推卸的理由。

毕竟,插错喉这样的事故已经超出了正常工作失误的范畴,这是医疗程序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一旦出错便可能直接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关注医护人员的责任,更要反思医疗系统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正如有网友所言:“再好的培训也不能完全杜绝错误发生,但起码应该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即便有再多的培训和督导,若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紧密的团队合作,类似的事故仍然会频繁发生。

最后,必须正视这一事件对香港公立医院公信力的打击。

每一次医疗事故都会在公众心中埋下一颗不信任的种子,随着事故频发,失望会不断积累,直到最终爆发。

作为市民的健康守护者,公立医院有责任为每一位病人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医疗服务。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加强培训,还需要从根源上改善管理,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公立医院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事发后“致歉”和“调查”,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切实改进医疗程序,确保每一位病人的生命安全。

公众的信任不能一再透支,而管理层也应勇于承担责任,正面回应舆论的质疑。

毕竟,在这样关乎生命的事情上,失误不容有任何推诿,只有真正的反思和改革才能挽回公众的信任。

同意请点赞和在看

- END -

为了账号的可持续发展,
爱港漂还差一个好广告。
如果你是做中港跨境生意,
欢迎联系我们投放banner广告。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爱港漂
爱,让你在港不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