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生创业好项目,利用DeepFake“狂赚”3.6亿

企业   2024-10-15 20:24   中国香港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诈骗集团的曝光总能让人瞠目结舌,这次的3.6亿港元大骗局更是震惊全城。

诈骗集团的运作手法如同一出精心策划的电影,而电影中的演员,竟然包括来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竟然甘心为金钱蒙蔽双眼,沦为诈骗集团的帮凶。

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

警方通过数月的缜密调查,最终瓦解了这个在香港本地运作的诈骗集团,拘捕了27名涉案成员。

这个诈骗集团的主脑不过是年仅29岁的年轻人,却已手握价值200万港元的Richard Mille名表。

这位年少有为的“领袖”带领着他的团队,利用高科技手段,成功欺骗了众多受害者,骗取了他们的积蓄。

而被捕的27人中,有6位是本地知名大学的毕业生。

这一案件让人不禁联想到网友们常说的“精英沦陷”,曾经被视为社会栋梁的大学生,竟然选择了这么一条不归路。

正如一位网友讽刺道:

“呢啲大学生读书唔用脑,咁蠢仲以为自己捞到啖好羹!”

在这条看似平坦的“捷径”上,他们走得风光,但终将付出代价。

整个诈骗集团的手法之高明,不仅在于他们利用了受害者对加密货币的盲目信任,还将深伪技术(Deepfake)与情感操控结合,通过虚假网络情缘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这一切听起来仿佛一场戏剧,但正如现实往往比戏剧更离奇,这个诈骗集团的操作简直是现实版的“黑镜”。

诈骗集团的套路非常复杂,成员们会经过“系统化”的训练,甚至有专门的“训练手册”。

这些手册教导他们如何塑造悲惨的身世,以博取受害者的同情。

例如,一位受骗者被一个“投资达人”告知其前任因为赌博而家破人亡,自己如何通过投资加密货币重新站了起来,并展示了“成功”的生活图景。

这些故事无不充满了精心编排的情感元素,让受害者心生怜悯,并渐渐被诱导投入资金。

然而,当这些受害者发现他们的资金一去不返时,骗局早已悄然收网。

数据也揭示了诈骗案的严重性。

今年头7个月,香港共录得超过2.4万宗诈骗案,其中投资骗案占了约2,700宗,涉款高达17亿港元。

这些数字看似冷冰冰,但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辛酸血泪。

而这3.6亿的诈骗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网友们纷纷感叹:

“骗徒真系丧尽天良!嗰D名校毕业生唔係读书读傻咗,咁都信得落去!”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些高学历的大学生会甘心为诈骗集团工作?

是因为贪婪,还是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导向?

从警方的调查中得知,这些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已被告知公司业务的本质,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这条充满诱惑的犯罪道路。

每一单诈骗,他们可以分得四成的佣金,这笔巨款让人心动不已。

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做骗徒真系搵快钱,读咁多年书,最后竟然学会咗行歪路,真系教育嘅失败!”

诈骗集团的运作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深知人性中的弱点。

他们利用受害者想要“一夜暴富”的心理,编织出一个个虚假的投资梦。

骗子们精心设计的情景,让受害者一步步陷入他们设下的圈套。

当受害者想要抽身时,已为时过晚。

受害者的钱早已通过复杂的加密货币转账流向世界各地,难以追讨。

而这种犯罪手法的复杂性,正是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挑战。

Deepfake技术的应用,使得诈骗分子能够轻松伪造身份,甚至改变性别,让受害者难辨真伪。

回顾整个事件,诈骗集团运用科技与心理操纵,让整个诈骗流程如同精密的机器。

然而,这背后的道德沦丧却是最让人心寒的。

那些大学生,明明接受了社会和家人的期望与培养,却选择了用自己的才能去为诈骗集团服务。

香港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培养这些年轻人,期望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但他们却选择了一条让自己和社会蒙羞的道路。

这起诈骗案提醒我们,不论学历有多高,也不能免疫于道德的考验。

高学历不应是犯罪的挡箭牌,更不应成为沦为犯罪工具的理由。

正如网友所言:

“呢啲人贪得无厌,读得再多书都冇用,心术不正,最终只会沦为社会的败类。”

这些大学生的选择无疑是对教育的嘲讽,他们没有把知识用在正道上,反而成为了社会的害虫。

在此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滑坡,更是教育的失败。

大学生甘愿成为诈骗集团的一分子,背叛了社会的信任。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足,更应引起整个社会价值观和教育体系的反思。

- END -

为了账号的可持续发展,
爱港漂还差一个好广告。
如果你是做中港跨境生意,
欢迎联系我们投放banner广告。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爱港漂
爱,让你在港不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