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22年,可能你在香港也买不了房
企业
2024-11-06 22:37
中国香港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香港的楼价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伴随的故事更是一代接一代地演绎。瑞银早前发布《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显示,尽管楼价已跌回到2012年水平,普通市民想要买楼,仍需要“不吃不喝”工作整整22年,这让许多人感到绝望。有人调侃道:“这不算什么,香港楼价几时不是这么贵?”就像网友Jerry Tsang所言,香港的楼市一直以来被资本垄断,楼价的上涨成了香港物价飙升的催化剂。试想,1997年时一顿快餐只要十几块,而如今则要五十块。物价飞涨,而薪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市民的生活压力逐渐加重。无论楼价如何变化,似乎总是离普罗大众的梦想越来越远。从数据上看,香港的楼价水平已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指出,香港在全球25个主要城市中,楼价与收入比率最高。需要工作22年才能够负担得起一个普通的650平方英尺的单位,这已经大大超越了新加坡的10年,东京、伦敦和纽约等城市的13至15年也无法与之匹敌。正因如此,许多市民只能望楼兴叹,买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按照瑞银的报告,香港的楼价相对租金的比率远超合理水平,意味着业主需要连续出租39年才能收回购楼成本。而在新加坡,业主只需25年即可“回本”,这种对比反映出香港楼市的严重泡沫化。有网友May Lam建议楼价“再跌50%才合理”,虽然只是调侃,但也表达了市民对高楼价的不满。也有人如Jason Or Oj般支持楼市一路下跌,希望有朝一日普通市民能真正有机会买房自住。然而,也有网友如Susan Wong指出,香港楼市若真的大跌,负资产问题会随之爆发,最终受伤的还是市民。这种观点反映了港人对楼市的复杂情感,既盼望楼价降低,又害怕带来的经济震荡影响自身利益。过去几年里,香港的楼价缓慢下降,但政府的调控手段仍显不足,难以有效抑制地产商的垄断行为。网友Eric King指出,政府若要真正解决楼价问题,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例如设定限时建楼令和出售期限,严格限制楼宇空置和囤积。如此一来,楼价或许可以更贴近民生,房地产市场的活力也能得到保障。然而,这样的方案若要推行,必然触动地产巨头的利益。更有网友如思行幽默地提到“董伯伯时代”的香港,仿佛在怀念一个楼市更亲民的时期。事实上,自香港楼市开放以来,大地产商控制着大量土地资源和房源供应,市民沦为“楼奴”的现象逐年增加。年轻人毕业即背负高额房贷,不少人选择“逃港”,或索性移居内地,希望在房价更亲民的城市找到归属感。楼市的高昂不仅让市民无力置业,也对香港的城市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生代创业者因房租高企而望而却步,企业难以扩张,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相较之下,新加坡、深圳等城市在保障市民住房方面早已走在前列。有网友Loke Lam调侃“年薪20万也算中产”,这句话既是对现状的讽刺,也是对政府政策失效的批评。网友Jc CChan指出,在东莞或樟木头,甚至可以用几十万港币买下一套房,这对于动辄几百万的香港楼市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对比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下嫁”内地城市,选择更具性价比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也意味着香港正在面临人口流失和人才断层的风险,未来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面对如此高昂的楼价,香港政府若继续坐视不理,恐怕只会让更多人失望离去。正如网友Zi Kai Long所说,政府本应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合安居的环境,而如今香港却成了一个“为楼死、为楼活”的城市,几乎变成了地产商的“提款机”。总结而言,香港楼市的高昂,归根到底是政策不合理、地产商垄断和资本驱动的结果。楼价虽回落至2012年水平,但市民置业的难度依然“世一”,生活质量未有明显改善。或许,香港政府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如限制地产商囤积、调控土地供应、增加公共房屋建设等手段,真正为市民谋求福祉。否则,若继续让地产商主导市场,香港这个昔日的东方明珠终将难以承载普通市民的安居梦,成为一个高楼林立、但人心漂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