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近期,香港的连锁快餐品牌大家乐因更换早餐所使用的牛油品牌而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香港社交媒体上,这起事件迅速发酵,许多网友纷纷发声指责大家乐疑似用上“大陆制造”的牛油代替曾经备受推崇的纽西兰品牌Anchor(安佳)牛油。
这一猜测之所以产生,还得从一篇网络热帖谈起。
在《馮睎乾十三維度的Facebook发帖》中,作者提到,大家乐所使用的新牛油包装上印有“Treasure”品牌,而这个在市场上闻所未闻的名字让人疑窦丛生。
更重要的是,细心的网友发现,包装右上角还有小小的“维宝”二字,于是纷纷推测,这款新牛油很可能来自大陆品牌,甚至可能含有对健康不利的成分。
网络上的讨论从质疑到辟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有的网友更是以讥讽的口吻表示“无Anchor牛油就不回头”,甚至直接宣称自己以后不再光顾大家乐,宁愿支持那些依旧使用高品质材料的小店。
这一情绪的涌动和扩散背后,折射出香港消费者对大陆品牌的戒备以及对品质的执着。
然而,大家乐的回应则是,这款“Treasure”牛油确实为自家品牌,源头在荷兰,以优质植物油和牛油为主要成分,还特地添加了Omega-3脂肪酸,试图安抚公众的疑虑。
然而,尽管官方言之凿凿地辟谣称“维宝”并非大陆品牌,网友们的疑问依旧没有完全消解。
其实,大家乐的“牛油风波”并非个例。
今年6月,大家乐的竞争对手大快活也因更换了植物牛油而遭遇消费者的批评。
在这些事件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快餐业普遍面临的成本压力。
以大快活为例,其年度收入虽达30亿港元,但盈利仅有5000万港元,相当于每卖出一个50港元的套餐,利润不过七、八毫而已。
而反观大家乐,其上一财年收入为86.9亿港元,纯利达3.3亿港元,虽然相对来说情况略好,但快餐业整体利润微薄的现状不容忽视。
大家乐选择更换供应商,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也算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然而,这种“换牛油”举措却似乎在公众心中触及到了某种“底线”,而这一底线,或许与品质和健康的双重考量有关。
事实上,部分网友的反应,甚至可以说反应过度。
许多人认为,用“人造牛油”可能会产生对心血管有害的反式脂肪,这让不少人忧心忡忡。
然而,根据食安中心的规定,香港早已通过法例禁止进口含有部分氢化油的食品,这就意味着大家乐所使用的牛油在法律上已经经过严格审核,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
但即便如此,许多网友仍然对“大陆制造”的标签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有人戏称“去大家乐食早餐,等同于在食毒”。
这种深深扎根的偏见,使得大家乐无论如何澄清,似乎都难以摆脱某种“背负大陆”的负面印象。
有趣的是,随着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不断升温,许多香港人几乎每周都会趁着假期到内地享受餐饮购物的乐趣,原因不外乎是在内地的消费往往可以比香港少花一半的钱,却获得更好的服务和品质。
然而,当这些消费者返回香港面对“大陆品牌”时,态度却截然不同。
网友Eric Iu直言,“我已经无帮衬大家乐好多年”;另有网友冷嘲热讽,称选择大家乐就是“交智商税”。
这种矛盾的心态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是否真的在理性选择消费品,抑或是在情绪上对“大陆标签”抱有不可名状的排斥?
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快餐品牌更换供应商,以确保利润、降低成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策略。
然而,正如《馮睎乾十三維度的Facebook发帖》所暗示,大家乐此举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港人对“北上味道”的追求。
然而,讽刺的是,哪怕这款牛油其实出自荷兰,网友仍然无法放下“大陆制造”的疑虑,似乎只有在成分、品牌、包装乃至产地完全去“大陆化”之后,大家才可能逐渐释怀。
这种现象的背后,难道不是一种“恐中症”在作祟吗?
最终,餐厅为节省成本而更换供应商的现象无可厚非,毕竟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唯有压缩成本才能勉强维持利润。
而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也无可厚非,他们完全有权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许多香港人一有疑惑,第一时间就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大陆品牌?
为什么在生活中时常享受“北上”带来的便利和优惠,却依旧在潜意识中带着一种戒备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