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值主席制证明总裁其实就是独裁

财富   电视剧   2024-07-08 10:01   湖北  


最新十篇爆款文目录
8、中央政府领导集团只有的朝事没有国事

9、军政监三权同时授予一人是政治自杀

10、最高统帅的思维之障贻误何止千年

11、卖官鬻爵泛滥就是政权谢幕的开始

12、政治衰败的最早迹象显现在经济衰退

13、最高领袖书生意气的施政手段害死人

14、军权一咳嗽政治就感冒

15、最高领袖打破平衡必然以吏治溃烂为代价

16、最高领袖乾纲独断背后竟然是庸官成群

17、有哪些高官是被最高统帅明升暗降的

《二号首长》任意一章节,请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目录索引

可关注我的小说连载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再说回来,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

开会是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

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

这是唐代宰相一职,在采用委员制中的首席来代替领袖制的一种运用与安排。

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二讲《唐代·唐代的政府组织》

钱穆先生说,唐代政事堂会议,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

这是钱先生所理解的宰相,也是世俗所理解的宰相。而事实上,别说唐代,早在东汉以后,就没有丞相一职,却又有传统宰相之权,这也是从古至今,始终存在宰相一说的原因。

既然没有宰相一职,又有宰相之权,如何理解?或者说,这个宰相之权,是如何确认的?

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签字盖章权,也就是掌印权。

皇帝的诏敕,需要中书门下两省副署,所谓副署,也就是皇帝画敕之后,由中书门下两省盖印。盖了印,就是正敕或者朱敕,没有盖印,就是墨敕。

最初,中书省的印,掌握在中书令手里,而门下省的印,掌握在门下侍中手里。所以,他们掌有中书门下两省的实权,也就成了世俗所认定的宰相。

后来,皇帝将这两个省的品级提高了,由正三品提为从二品。同时,又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虚置了。怎么虚置?让他们将印交给了侍郎,也就是副手。

古代,一个县只有一个印,掌握在县太爷手里。而当下的今天,一个县有无数的印,别说县一级,就是村一级,都有几个印。印太泛了,效力也就没了。

所以,现在的权力,与财力相关,财政权,就成了权力平衡的关键。以前,财政权掌握在县长手里,县长作为县一级政府的二把手,却可以用财政权来力压一把手。现在,财政权从县长手里放给了常务副县长,县长的权力就弱了。

唐代削弱相权,玩的手法差不多,明升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却又将盖印权交给了副手侍郎。慢慢的,再在侍郎身上加一顶帽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再没有人认定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宰相,而是认定中书门下侍郎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平章事其实是一个临时职位。

说白了,所谓宰相,就是有副署权。

政事堂会议有十几个成员,这是因为政事繁杂,需要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政事堂成员,有不管部的甚至品级很低的,这是因为政事堂太重要,要拉低品级。

这所有做法,都是为了分权以及轻权。后来却成了西方民主制的发端。西方民主制,自然不是学习了中国的政事堂制度,只不过,权力由私权向公权转变过程,必须遵循同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使然。

政事堂设立执笔,也是削权的结果。

政事堂的最高官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这两个职位被虚置以后,侍郎开始负责,加平章事衔,就变成了掌印人,成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实际长官,也成了丞相。

如果侍郎只有两个人,一省一个,那就还是二相制。实际上,这两个省,侍郎不止一人,实际掌握相权的,也就有好几个人。也就是说,政事堂会议,领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都有四五个人。这四五个人一起开会的话,就有一个听谁的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首席,是轮值式。可见,平章事,也是就几个人共同掌握盖章权。

这就是典型的众议制了。只不过,唐朝政事堂的众议,可以称为小众议,而今天西方的众议,是大众议。

众议制是小众议好还是大众议好?此非本文议题,仅提一提,略过。

众议制有一个问题,既然是众议,就是众人平等表达权,一旦出现对立意见人数相近时,根本无法形成大多数意见,往往争执,甚至尖锐对立。

对此,中国人早有深刻理会,认定但凡二人并立,就一定是比,必然是三种结果,一是从,二是北,三是化。

更多的时候,二人并立,结果是北,也就是对立。

为了解决这一根生的矛盾,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唐代政事堂的做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即在同一个集体中,置三几个最高职位者,又安排轮值主席。

今天的联合国,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即轮值主席模式。

事实上,这种模式在联合国的实验已经宣告失败,今天的联合国和过去的国联一样,成了一个不管合众体,政不出联合国的大门。

人们为了这个联合国的轮值模式想了很多办法。但这很多办法在合众体中有一个强大无比的权力实有者,就像沙丁鱼中有了一条鲶鱼,平衡就永远失去了。

唐代政事堂的情形和今天的联合国轮值制很相似。唐代政事堂上面,有一个总裁判,这个总裁判就是更高一级的御前会议。

联合国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总裁判,却有一个潜在的总裁判。不管有人是否承认,这总裁一旦存在,就是对民主制的破坏者,总裁实际就是独裁。

正因为如此,唐代的政事堂会议决策,总有点策而不决,哪怕是小事,也总是在吵吵嚷嚷,总在平衡。一旦有点大事,就直接送到御前会议进行裁判。

唐代政事堂会议,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虽然职高,但往往不是轮值主席。轮值主席才权重,却又重不过中书令门下侍中,这就非常尴尬。政事堂会议总是争论,又往往争而不决。

要么,政事堂会议内部一团和气,表面上其乐融融,暗地里权争不断,派系纵横。要么,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只得矛盾上交,直接去御前会议。

此时,人们或许会说,幸好有个上位权的御前会议,也就是有个总裁判,不然,就可能像台湾一样,陈水扁下台,立即就进了监狱,同样,马英九下台,受到了司法指控。如今的美国也在走这条路。原本,尼克松是因为被弹劾下台,却并未因此承担司法处罚。但到了特朗普和拜登,两人将权力争斗,引向了司法领域。

对于这种众议机制可能导致的泛滥和反嗜,唐代的政事堂,后来也慢慢变了,不完全是钱先生所说的轮值制,慢慢开始出现了明确的相权。

到了后期,干脆连门下侍中和中书令也不设了,以侍郎为首长。这也就是侍郎一职,升到巅峰的原因。

而在政事堂,众议制的平等表决权之外,又加进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否决权,这就又一次形成了相权。

有了相权却没有相职,用一个新词代替了,叫首辅。

唐代之所以出现如此变化,在于行政制度在唐时出现了两项新创,其一,行政的三省制初步形成,其二,相职三品的初步确定。

玩来玩去,其实都是皇帝在进行权力洗牌。推动这一洗牌的,并非因为皇帝的公权力的觉醒,恰恰相反,皇帝一心只有私权力,为了全面掌握私权力,他必须控制公权力,控制的方法,就是制衡。

这就有点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思,思维路径不同,目标却一致。

在公权力的制衡方面,唐代的政事堂众议制,已经非常超前,非常现代了,同时,在那个有着强烈集权意识的时代,任何创新都会受到反制,会不断出现复辟。所以,任何制度的发展,必然是波波折折,进进退退。

二号首长目录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六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点击进入:深圳斗牛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黄晓阳
地球就是一大村,世界只有两个人。想做就做,不然就老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