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中度抑郁,2次休学,最后好转康复,顺利复学,我发现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关键:是帮她找到「安全感」,父母谨记3句口头禅

文摘   2024-12-02 17:25   山东  


孩子年龄/性别:15岁/女孩

心理指导老师:张老师

孩子情况: 

厌学,不想去上学,一去学校就头疼、心慌,还手抖; 

有过不想活的念头,没能实施成功,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后休学一段时间; 

复学后,又因考试作弊被学校责令回家反省,之后就没去上学,再次休学; 

整天在家睡觉、玩游戏、刷视频,黑白颠倒,一天只吃一顿饭,没有上学打算。 


现在,孩子抑郁情绪大幅好转,抗抑郁药物正逐步减量,心态积极向上,重新燃起学习动力,已经顺利复学。

 

“妈,我不想活了,可我又不敢,我真是太没用了!”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女儿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对我说的这句话,就像是一把刀,直插我心窝子。

 

女儿毫无征兆地抑郁了,这个结果对我们全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们一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也就足够了。

 

况且到了我这个岁数,也不追求什么事业腾达、财源滚滚,就盼着家里人平平安安,孩子健健康康的。

 

我以为,以后的日子不会再有什么风浪了。

 

可谁能想到,女儿的这通电话,一下子就把我们家的平静生活彻底搅乱了。



女儿接二连三出问题,休学2次

 

女儿是我们家的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

 

在没上学前,两个孩子一直跟我和老公在北京漂泊,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在一起,也挺幸福。

 

后来孩子要上学了,由于北京借读政策的原因,我们只能把他们送回老家,让两边的老人轮流帮忙照顾。

 

而我们俩,也只能隔一两个月才能回家看看

 

我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劲,是在2022年春节回家的时候。


那段时间,她总是心事重重的,话也少了,吃完饭就躲进房间,一整天都不出来。


亲戚朋友来家里拜年,让她出来打个招呼,她也是一脸的不乐意,敷衍了事。

 

我当时心想,女儿可能是到了青春期,有点叛逆也正常,就没太往心里去。

 

过完年,我们俩又急匆匆地回北京打工了,女儿的事儿也就这么放下了。

 

可开学那天,女儿突然打来电话,哭得撕心裂肺:“妈,我不想活了!”


我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订了回家的车票。

 

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询问情况,他们也只是在电话里哭喊:“这孩子我们真的管不了了,你们还是自己回来看看吧!”


等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家,发现女儿根本没去上学,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眼神涣散,已经一整天没吃没喝。

 

老公见状,急性子一上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嚷嚷开了:

 

“你这孩子到底想怎么着?这副死样子给谁看呢?不好好学习,整天折腾什么!”

“我和你妈在北京拼死拼活地打工,还不都是为了你们两个能有更好的生活,你能不能懂事一点!”


老公话还没说完,女儿就“嗷”地一声大哭起来,从床上蹦下来,哭着喊着把我们往外推,说我们不理解她。

 

当时,我的第六感觉得,女儿好像有些不对劲。


后来,我不顾老公反对,坚持把北京的工作辞了,回家专心照顾俩孩子。


之后很长一些日子,女儿没再做什么出格的事,但脾气越来越大,在家跟谁都没好脸色,动不动就发火。


一让她写作业,她就跟疯了一样,头发抓得跟鸡窝似的,还嚷嚷着头疼、心慌、手直哆嗦。


每天让她上学,她都得磨蹭半天,嘴里还嘀咕着不想去,说自己心理有问题,要去医院。

 

我当时想,小孩子家家的,能有啥心理问题,看她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头也挺好,根本不信她会有什么问题。

 

我还琢磨着,肯定是初中学习压力太大了,她才这样。我还狠狠地骂了她一顿,警告她让她好好学习,别再闹了。



直到有一天,女儿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女儿考试的时候突然满头大汗,双手捂着肚子直喊疼,看着就非常难受。

 

我以为女儿生病了,吓得赶紧带她去了医院,跑了好几家,可啥也没查出来。

 

我正犯愁呢,最后还是一个有经验的大夫提醒,建议我们去心理科看看。

 

结果出来后,我感觉天都塌了,女儿居然得了中度抑郁。

 

就这样,女儿休学了。


人生第一次觉得,那些之前在书本上看到的词,会离我这么近。


在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是女儿要什么给什么,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


但她的情绪却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把家里的东西摔得乒乓响,有时候她又会突然拉着个脸,躲在房间里一整天都不出门。


给她费尽心思做的饭,她动也不动。


好心劝她出来吃饭,她直接把饭倒进垃圾桶,把我的一片好心全都当成了驴肝肺。我真是有苦难言。

 

尽管她这样折腾,但我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女儿能快点好起来,重新回到学校,我什么都愿意做。

 

大半年过去了,女儿的情况总算是有了好转,情绪稳定多了,我这心里才算是踏实了点。

 

后来,我又开始犯愁了,女儿因为休学已经落下了不少功课,要是再继续这样耽误下去,这中考可怎么办呀?

 

于是,我试着跟女儿商量复学的事情,没想到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我当时以为女儿已经彻底好了,好日子开始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复学后没多久,女儿又开始闹腾了。说什么也不肯去学校,非得让我给她转学。

 

她说同学们都知道她之前生病的事情,让她觉得特别丢脸。

 

眼看中考就剩一年了,这时候转学不是胡闹嘛,我死活都不同意。

 

可女儿却跟我急了:


“你们就知道成绩,根本就不管我的感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她还威胁我,说不转学就不上学了。没办法,最后我们还是妥协了。

 

刚转学那会儿,女儿看起来心情还不错,学习也挺认真。但好景不长,问题又来了。

 

有一次考试,女儿因为考试作弊,被教导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让她回家反省。

 

我一听这个消息,火就上来了,冲她一顿臭骂:


“马上就中考了,你给我整这出,你能不能长点心,争点气!”


女儿也急了,跟我对吼起来:

 

“考考考,整天就知道考试,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你们根本就不在乎我!”

 

从那以后,女儿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整天窝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看视频,一天就吃一顿饭,还都是外卖。医生给开的缓解抑郁的药,她也不好好吃。


每次劝她吃药,她都嫌我烦,要不就冲我嚷嚷,要不就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


想让她复习点功课,那更是难上加难,一提学习她就得跟我大闹一场,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我天天求着她、哄着她,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她看,可她却完全不领情。




学校让她反省半个月,可这都好几个多月过去了,她还是死活不肯去学校,怎么劝都没用,再这样下去,中考可就真没什么盼头了。 


女儿会抑郁,并非一朝一夕

 

父母给的爱太“匮乏”,会让孩子有一种不被爱的危机感,时刻处在被遗弃的恐惧之中。

 

心理老师告诉我:

 

父母若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质疑父母的爱是否真实,甚至担心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

 

回想起女儿的成长历程,再细品老师的这番话,我突然感到深深的内疚与自责。

 

小学一年级时,由于北京的借读限制,我们只能把女儿留在了老家读书,让姥姥姥爷帮忙照看着。

 

从那时候起,女儿就跟“留守儿童”差不多了。

 

刚开始,女儿看不到我们,每天都哭到撕心裂肺,喊着说:“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

 

姥姥也在电话里劝我:“没事儿,孩子忘性大,过上几天就不哭了。”

 

那时候,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想着多挣点钱,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但却忘了,对孩子来讲,父母的陪伴与爱却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在女儿的心中,始终有一块地方,是空缺的,是渴望被填满的。

 

后来,女儿六年级了,就跟着爷爷奶奶过了。爷爷有点重男轻女,对女儿的态度总是不大好。

 

女儿一做错事,爷爷就唠叨个不停,有时候还会训她、罚她。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倍感压力,觉得自己在家里不受重视,慢慢地对学习也不上心了,性格也越来越内向。


而我们与女儿的长期分离,更是让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的恐惧,极度缺乏安全感。

 

虽然我们也会定期回去看她,但问的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

 

“你得争气点,好好学习!”、“我们这么拼命,还不都是为了你们!”这些话,我们当时觉得是在激励她,现在想想,却成了女儿心里最沉重的负担。

 

我还记得,女儿上初一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儿跟好朋友闹矛盾了,回来找我哭诉。

 

可我却完全忽视了她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责怪她,批评他不懂事,没给她一句安慰的话。

 

我现在才明白,女儿当时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理解和鼓励的话,而不是对她无端的指责与敷衍。



原来,女儿的抑郁与厌学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我们一手造成的。

 

在女儿最需要陪伴的年纪,因为工作我们缺席了;


当女儿在老一辈重男轻女思想下饱受折磨时,我们不仅没能挺身而出保护她,反而盲目地站在了老人的立场;


当女儿遇到困难,试图在我们这里寻求安慰时,我们又下意识地认为她不懂事、不听话。

 

久而久之,正是这种情感上的孤立无援,加上学习上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让女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最终陷入了抑郁的泥潭。

 

找回安全感

女儿抑郁好转,顺利复学

 

了解到女儿问题的根源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向心理老师请教,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拉回这个深陷抑郁和厌学困境的女儿。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先给我科普了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存在性焦虑”



大意是指: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无视,会让他们感到被抛弃,从而让孩子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惧,而这些都是他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女儿6岁那年的一件事。

 

那时候她调皮捣蛋,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一生气就把她关在门外让她反省。

 

从那以后,女儿就变得特别胆小,也更黏我了


每次我和她爸要回北京工作,她都哭得撕心裂肺,紧紧抱着我不放,好像真的怕我们不要她了。

 

直到现在,每次看到女儿那种生怕被抛弃的眼神,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特别后悔。

 

心理老师跟我说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做父母的意义,不是给孩子提供多么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让孩子一想到你,心里就充满力量,感到温暖,从而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困难。




为了帮女儿找回那份缺失的安全感,老师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实践。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老师提到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的3句话。

 

真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然能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第一句

“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及时安抚孩子,并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他们的依靠。

 

为了让孩子信任我们,我们需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陪伴,并告诉他们我们会一直在他们身边。

 

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将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怎么说呢?当孩子犯错、闯祸,遭遇困难、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


“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


“孩子,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情,而是因为你是妈妈的宝贝。”

 

这不是纵容孩子的过错,而是为孩子提供一股温暖和力量,陪伴他面对成长的挑战,让他知道:

 

你愿意与他一起面对问题。

 

试想,在你惶恐不安的时候,如果身边的人反复告诉你:“别怕,我在”,会是多么的令人安心。

 

孩子也会从类似这样的话中,感受到父母为他兜底的勇气,从而获取安全感。


第二句

“在爸爸/妈妈面前,你可以哭,

可以不坚强”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


孩子会有各种的情绪,并且是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而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能够帮助孩子战胜负面情绪的。

 

怎么说呢?当孩子情绪失控时,静静地陪着孩子:


“我知道你很难过,在我面前,你可以哭,我会陪着你。”


“孩子,你在妈妈面前可以哭,可以悲伤,难过,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这种被爱与被接纳的感觉将为孩子内心注入力量,使他们不仅不会变得脆弱,反而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真正的坚强。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在我这里听到最多的话是:

 

“就知道哭,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遇到事情就哭,没出息!”


“哭又解决不了问题,你坚强一点”......

 

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回应无形中给女儿传递了一个信息:“哭是会被嘲笑的,被批评的,表露脆弱就意味着不安全。”

 

慢慢地,女儿学会了隐忍,不再向我吐露心声,即使再多的情绪也都憋在心里。

 

久而久之,她就会刻意回避一些情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人攻击或排斥。

 


想要让孩子拥有稳稳的安全感,这就需要父母积极地关注孩子的感受,并接纳孩子的种种情绪,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在心理上被支持、被看见、被理解,这点很重要。


第三句

“有你这样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给孩子托底的力量

 

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字:被爱。

 

然而,在很多家庭里,太缺少一些爱的表达。

 

有些父母,当孩子表现优异时,他们慷慨地给予爱;一旦孩子表现欠佳,这份爱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

 

这样的行为会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信息: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爱。


怎么说呢?父母应该告诉孩子:


“无论你是否优秀,我永远爱你”


“有你这样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当孩子遇到困难:“别怕,我们在你身后支持你!”


当孩子犯错了:“做错了事情好好改正即可,这并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

 

这样的真心话,或许略显苍白,但却不可或缺。

 

当孩子犯错时,不否定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但在这件事情上做的不对,我们就需要认真反思并改正。

 

如果父母将“人”和“事”分开,可以让孩子知道即使是自己犯了错误,爸爸妈妈依然会无条件爱他、接纳他。

 

让孩子明白他不是孤单无助的,不管发生什么困难和挑战,都有爸爸妈妈在后面默默支持和守护。

 

就在几个月前,女儿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整个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感觉突然就长大了,性格开朗、自信。

 

我和她爸原本琢磨着让她在家多休息几天,可女儿却坚持要回学校,说自己已经落下太多了,得赶紧赶上。

 

虽然担心,但我们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陪她一起去办理了复学手续。

 

入学那天,我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生怕她不适应。可女儿却满脸笑容,开心得不得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女儿适应能力超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

 

每天放学回家,女儿都会主动找我聊天,跟我分享学校里的点点滴滴,还会跟我聊她喜欢的明星八卦。

 

虽然我不太懂这些,但听她讲得津津有味,我心里的感觉无以言表。

 

有一次,女儿陪我一起看我喜欢看的古装剧,她突然说了句:“妈,我现在觉得特别幸福,有你们真好!”

 

我们四目相对,那一刻,我哭了!

 


陪伴女儿经历了这场波折,又成功化解,我对为人父母,又有了新的领悟。

 

有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认为孩子只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就会幸福快乐。

 

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金钱无法代替父母,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还是父母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车道,所以,在孩子需要我们时,一定要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真实案例

青春期叛逆抑郁焦虑症自卑敏感学辍学沉迷网络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专注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采用621筑基计划+(3+2+1)教学模式+双轨动力指导系统等专业指导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