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心理指导老师:王老师
情况介绍:
没有学习动力,一上学就心慌头疼,喘不上气,一提学习就发脾气;
跟妈妈有敌对情绪,冲妈妈发脾气,不吃妈妈做的饭;
害怕有人伤害自己,在家里装了三个摄像头,查出有双相情感障碍;
在家沉迷网络直播,刷礼物打赏主播,不换衣服不洗澡,邋里邋遢像个流浪汉。
现在,孩子双相症状好转,和妈妈的关系改善很多,变得开朗阳光,不再沉迷网络直播,重返学校,每天坚持自主学习。
“你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家里有多少钱能经得起你这么往外扔!你什么时候能懂事点!”
看着儿子每天大把大把地给那些网络主播们刷礼物,我实在忍无可忍,冲他大声嚷嚷起来。
儿子抬头瞟了我一眼,满脸的不在乎:
“我愿意,你少管闲事,该干嘛干嘛去!”
我气得浑身发抖,扬起手就要打他,可他却丝毫不畏惧,瞪大眼睛挑衅地看着我。
看着眼前这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儿子,我彻底崩溃了,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我怎么也没想到,整整17年,我努力打拼,倾尽所有,就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未来,让他以后有出息。
可到头来,他不但没长成我期待的样子,还跟双相情感障碍这种事儿扯上了关系。
在这之前,我跟儿子已经有过无数次的争吵了,每一次都像是把我的心撕得粉碎。
我倾尽所有为儿子,可他却得了双相
我是个性格要强、事业心极重的人。对于儿子,我有着和所有父母一样的期望,总盼着他以后能出人头地,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见不着儿子。
但就算这样,我对儿子的要求却一点也没有降低。
或许是受身边环境影响,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那就是等儿子高中毕业后送他出国深造,让他出去闯一闯,增长见识。
为了这个目标,我没少下功夫。
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起,我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雅思、托福、奥数一个不落,还给他报了不少兴趣班,希望他能多才多艺,以后更具竞争力。
每天早上,我都会监督儿子提早一个小时起床,要么背单词,要么练习口语。
我还给他买了很多英文原版书,天天盯着他朗读,还会把重点部分全都给他标注出来,生怕他有遗漏。
晚上下班回家,只要有空,我就会陪他做作业,绝不允许他马虎,一旦发现他有出错的地方,我就会马上纠正。
学校有什么国际比赛,我都会想尽办法让他参加,帮他打点好一切,只为让儿子的简历更加出采。
有时候儿子觉得累,哭着喊着不想学,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他还是妥协了。
这些年,在我的精心培养下,儿子确实很优秀,中考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上了高中,我担心他会骄傲、懈怠,隔三差五就会叮嘱他几句:
“你现在不努力,将来肯定会后悔,高中有个好成绩,以后才能顺利出国,要是预科成绩不好,连门儿都没有......”
可儿子呢,每次听到这些都一脸不耐烦,有时候还冲我嚷嚷:
“天天就这几句话,我都能倒背如流了!出国有什么好的,要去你自己去,我不去!”
一见儿子这态度,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我的一片好心全都被他当成了“驴肝肺”,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苦心。
“你别不知好歹,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啊!让你干啥就干啥,我还能害你吗?”
他爸也是,一提出国读书就反对,觉得儿子在国内也能好好上学,没必要非得出国。
我俩因为这事没少吵架,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
高一那年,儿子都挺正常的,一切也都在我的计划里。
可高二开始,一切都乱套了。
儿子生病住院,出院后在家休养了半个多月,回学校后学习就跟不上了,和同学关系也不怎么好。
老师总打电话说他上课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也有下滑的迹象。
从那以后,儿子就总嚷着说,一上学就心慌、头疼,每天起床都要三催四叫,一直拖着不想上学,最后只能请假。
一周七天,能上两天全天课就不错了,其他时间都只能上半天。
让他写作业,他不是愣神、喝水,就是往厕所跑,经常写到半夜。我除了吼他、催他,也没啥好办法。
没过多久,儿子的成绩下滑得更厉害了,直接从班级前几名掉到了中游水平。
我一想到之前为儿子做的那些努力,再看看他现在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心里就急得不行,指着他一顿骂:
“你看看你这个成绩,成什么样了!别说出国了,能毕业就是烧高香了!”
儿子白了我一眼,满不在乎地说:
“谁说我要出国了,我现在连学都不想上,还出国?做梦吧!”
我听后,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直接冲过去扇了他一巴掌,脱口而出:“不出拉倒,有种连学也别上了!”
儿子捂着被我打红的脸,怒气冲冲地望着我,赌气地说:“你别后悔!”
从那次大吵一架后,儿子就彻底变了。
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心思,开始沉迷上了网络,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直播。
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高兴的时候能玩一整天游戏,毫不吝啬地拿零花钱打赏主播。
不高兴的时候一整天都不说话,一和他提上学的事儿,他就大发雷霆。
为了儿子的前途,我放低了身段,几乎是恳求他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可他就是不听。
他爸也不惯着他,为上学这事,他没少挨揍,可一点效果都没有。
现在的儿子,整天邋里邋遢的,不刷牙不洗脸,不换衣服不洗澡,头发乱得像鸡窝,像个流浪汉一样。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开始变得神经兮兮的,整天疑神疑鬼。
总说外面的人都是坏人,会跑家里来害他,非得在家里装监控。
我和他爸都觉得儿子是在故意找茬,根本不会同意。
没想到,他竟自己偷偷买了三个摄像头,客厅一个,卧室两个。
装了监控后,他更神经了,没事就查监控记录,看谁跑家里来了。
连邻居和送外卖的一敲门,他都怀疑是坏人,拿着刀就往外冲,差点把邻居吓报警。
老公怀疑儿子是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硬拉着儿子去了医院。果然,儿子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我一听,人都傻了。
就这样,儿子休学了,没想到一休就是一年。
医生建议我们住院调养,可儿子死活不同意,还在医院走廊里大喊大叫,说有人要害他。
没办法,我们只能拿了药带他回家。
回家后,儿子虽然按时吃药,但情况一点没好转,反而更糟了。
脾气变得特别大,动不动就给我们脸色看,冲我们嚷嚷。
在他面前,我和老公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他,说句话都得反复斟酌。
可他倒好,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游戏、刷直播,大把大把地给主播刷礼物。
没钱了就找我要,不给就翻脸,家里就肯定不会有安宁日子。
那些钱,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可他挥霍起来,却毫不心疼,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给他做的饭,他一口都不吃,好心劝他吃饭,他直接把饭倒进垃圾桶,把我的一片好心全都当成了驴肝肺。我真是有苦难言。
尽管他这样折腾,但我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儿子能快点好起来,重新回到学校,我什么都愿意做。
我天天求他、哄着他,就差把心掏出来给他看了,可他就是不买账。
无数次,我都想狠狠地发一通脾气,怒斥儿子对我们的折磨。
我每天都在痛苦和自责中煎熬,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儿子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日子真是没什么盼头儿了。
儿子为什么不知感恩,还得了双相?
那段时间,我发疯似的寻找帮助儿子摆脱困境的方法,可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让我的心里更加焦虑了。
直到和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后,我才逐渐明白儿子问题背后的真正根源。
归根结底,这十几年来,我在教育孩子上总是“刀子嘴,豆腐心”,老是“说硬话,做软事”。
什么是说硬话,做软事?
就是在态度上很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各种指责、抱怨、嘲讽、训斥、放狠话。
“你再这样,我就真不管了。”
“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吗,出国以后怎么办?”
“学习是你的事,你爱怎样怎样,我不管了。”
话说得挺硬、挺决绝,但事做得却很软,还是忍不住会管、会包办。
就像儿子不想上学,我撂狠话,孩子真不去了,我又慌了,开始各种想办法劝他上学。
现在想想,当初,为了让儿子变优秀,好让他顺利出国,从每天几点写作业,到中考选哪所学校,每一步都得按着我的计划来。
那时候的我,生怕儿子走错一步,会影响未来的大局。
每当他犯错时,我总是一边批评教导,一边默默替他收拾残局。
总觉得指望他自己,根本不可能搞定,最后还会把事情给耽误了。
一旦发现他作业出错,我就会立马板起脸来说教、指责,恨铁不成钢地指出他的错误,然后还不忘教他如何改正,免得他被老师批评。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总是对他的邋遢、懒散看不顺眼,一边责备他,一边又忍不住亲自动手帮他收拾。
表面上,我态度上很强硬。
但实际上,我却一直在越界插手他的事情,把本该属于他的承担的责任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也许,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样,总是把孩子当作需要呵护的小宝宝,做了很多违背孩子意愿的事情,最后还自以为是地来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然而,却从未真正想过,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外人看来,儿子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成绩优异,品行端正。殊不知,他的内心却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和苦楚。
久而久之,儿子变得越发脆弱和委屈,心里极度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和我的管教。
但他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一切,于是就滋生了很多愤怒和无奈的情绪,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拧巴和矛盾。
内心的压抑情绪无法发泄出去,日复一日地积压在心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转化成了双相情感障碍。
儿子摆脱双相,回归正常,顺利复学
了解到儿子问题的根源后,我急切地想向心理老师请教办法,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拉回深陷双相和厌学泥潭的儿子。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忌“说硬话,做软事”!最应该做的,是反过来:“说软话,做硬事”。
就是硬下心来,不逾越界限,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么做的时候,态度上要软,不说教,不指责,不吼骂,平时该怎样就怎样,甚至比平时更温和、更放松。
实在忍不住,可以点一句,也是点到为止,不啰嗦不唠叨。
心理学中有一个“海格立斯效应”,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
通俗来讲就是“父母管教得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的言语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极端。”
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的力也就越大。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懂得在孩子情绪高点上示弱,用温和的态度去表达,就如同一块石头打在了棉花上,棉花抵消了石头的大部分力量,最终的结果自然大不一样。
为了帮助我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老师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实践。
1、“说软话,做硬事”,学会用“软话”表达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他,理解他,尊重他的选择。
话语就像春风,能温暖孩子的心。
说软话,其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着想,不强硬,不说狠话;
做硬事,则是要清楚地划定界限,坚持原则。
先跟孩子站在一条线上,不跟孩子硬碰硬地对抗、较劲,才有机会在后面引导孩子调整、改变。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时,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一起找出问题,解决它。”
这样的话语,既表达了理解,又引导孩子学会面对问题。
而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则会大声责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再这样就别回来了!”
这样的硬话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反感,甚至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说软话、做硬事”的关键在于行为上不拖泥带水,态度上始终温和。
千万不能带有攻击性,也不能带着情绪沟通,更不能在语气上强硬。行为上妥协,这会让孩子从心理反感,更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
2、避免频繁说教、反复唠叨,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做主,但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想法很多,内心比较固执,听不进去意见。
与其频繁说教、唠叨,不如顺其自然。
既然孩子想要自己做主,那就给他们机会,但也需要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观看,行为上不逾越界限,嘴上不指责说教,点到为止。
比如,在冬天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被家长要求穿秋裤,而孩子往往因为秋裤又厚又笨拙拒绝穿,做硬事的表现就是:既然不想穿,那就要承担被冻的后果。
青春期的孩子只是内心固执,但是脑子不傻,懂得权衡利弊,经历了几次被冻的结果后,哪怕你不提醒,他也会主动穿。
这样下来,既尊重了孩子的主动选择权,又不会让自己与孩子矛盾不断,最终也解决了问题。
3、把握好度,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做到张弛有度,多给孩子试错、调整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独立又依赖。
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就得把握好度,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做到张弛有度。
设定清晰的规则和后果,就像给孩子的成长之路标上清晰的路标。
比如,孩子想玩游戏,你可以告诉他:“你可以选择玩游戏,但前提是作业必须完成。”
这样的引导,不仅树立了明确的界限,更让孩子在每一次选择中学会了权衡利弊,勇于担当。
此外,亲子之间的沟通,贵在言行一致。
当父母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孩子便会从中学会信任与尊重。
比如,说到做到,如果规定了晚上9点睡觉,那就坚持这个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撒娇。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语言和语气至关重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传递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支持。
就在几个月前,儿子顺利结业,重新回到了我们的大家庭。
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突然间就成熟稳重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说话底气十足,特有精神。
我和他爸原本打算让他在家多休息几天,可儿子却执意要回到学校,说自己已经耽误了很多课程,得尽快补回来。
虽然担心,但我们还是尊重儿子的决定,陪他一起完成了复学的各项手续。
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儿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学习劲头也十分足,与之前的他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两周前,儿子竟然主动提议全家一起去郊外野餐,还自信满满地表示要由他全权负责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我和他爸爸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打包食物、准备饮料,到精心挑选我们喜欢吃的水果点心。儿子的那份细心,让我心头一暖。
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他小时候那个天真烂漫的模样,但同时又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
我深切地感受到,儿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那天,我们一家人欢声笑语,那份温馨与幸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一句话: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还有那句耳熟能详的“温和而坚定”。
其实,它们和“说软话,做硬事”说的都是一回事。
温柔而又有力量,温柔地守护情感,坚定地守护边界。
既温暖了孩子,又连接了孩子的情感,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最想拥有的。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切忌“说硬话,做软事”!
真实案例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