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前来咨询的家长向老师诉苦时谈到:
“儿子今年14岁,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听话。
说他,他总是嫌我唠叨,连出门关心地问句他去哪里,他都要摔门,有时甚至故意对着干,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根本无法沟通。”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不愿意让我们干涉,想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也常常会感觉到没有办法沟通,觉得很难对孩子说出自己内心所想,想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聘专家李凤霞教授做客直播间。
就如何有效与青春期孩子沟通这一主题,分享了她的独到见解和实用建议。
希望通过李凤霞教授的分享,各位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养育方式有所体悟。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催眠疗法:矫治各种不良习惯;改善病人情绪和睡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渴望独立、被尊重,同时情绪也变得不稳定,被形象地称为“狂飙期”。
与儿童时期相比,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跟屁虫”一样整天围着父母转,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想法,更愿意与同龄人分享,而非家长。
一、
为什么孩子不愿与你沟通
01.过多的唠叨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出于关心和担忧,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叮嘱和说教。
比如,不停地提醒孩子要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个人卫生、早点睡觉等等。
这些话语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当它们过于频繁和重复时,在孩子的耳中就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唠叨。
就像有个孩子曾抱怨:“我知道要做作业,可我妈每隔几分钟就说一次,听得我头都大了!”
父母要明白,有时候沉默也是沟通。
02.讽刺的语调
有时,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可能会不经意地使用讽刺的语气。
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可能会说:“哟,就你这成绩,还想考个好学校?”
这种讽刺的话语,就像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尊重。
03.语言的暴力
沟通中更为严重的是语言的暴力。
当孩子犯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有些父母会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声呵斥、责骂,甚至使用侮辱性的词汇。
比如“你就是个废物!”“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这样的语言暴力会严重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对与父母的交流产生恐惧和抵触。
04.贬低的态度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孩子持有贬低的态度。
总是强调孩子的不足,而忽视他们的优点和努力。
例如,“你这性格,将来在社会上肯定吃不开。”
这种持续的贬低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意愿。
二、
最伤孩子的 5 句话
01.“你看看别人”
这句话相信很多孩子都耳熟能详。
当父母说出这句话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拿来与别人比较,而且总是处于下风。
比如,孩子在努力学习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时,听到父母说“你看看你同桌,每次都考全班前几名,你怎么就这么差劲?”
这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
02.“我打你骂你,不都是为你好吗”
父母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
但这种方式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想:“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好,那我宁愿不要。”
这种强行将暴力行为合理化的说法,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反而会让他们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
03.“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当父母反复强调同一件事情而孩子依然没有做到时,他们可能会愤怒地吼出这句话。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从而失去改进的动力。
04.“你怎么这么笨”
一个简单的“笨”字,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比如孩子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进展较慢,父母如果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学不会”。
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尝试,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学好。
05.“你就这样吧”
这句话传递出一种极度的失望和放弃,仿佛孩子已经无药可救。
比如孩子在经历挫折后想要重新振作,却听到父母这样说,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彻底否定,失去再次努力的勇气。
三、
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法
01.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如肢体语言、语调等)往往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
文字在沟通效果中仅占7%,而肢体语言占55%,语调占38%。
这意味着,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更要关注自己的态度和肢体语言,以传递出积极、支持和理解的信息。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和影响孩子。
比如,想要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父母自己首先要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希望孩子诚实守信,父母自己就要言出必行。
如果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但自己却经常熬夜玩手机、睡懒觉。
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反而对父母的教导产生了反感。
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每天按时作息、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看到父母的改变,也逐渐受到了影响,开始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02.对青春期的孩子要更有耐心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想法独特,父母在与他们沟通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比如孩子在讲述自己的想法时,可能会有些啰嗦或者逻辑不清,父母不要急于打断或者批评,要耐心倾听,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要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敏感与迷茫,允许他们反复无常的情绪表达,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急于打断或评判,以平和的心态引导他们梳理思路,解决问题。
03.不要通过践踏孩子的自尊心来说服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父母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要避免使用任何可能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来达到让其听从的目的。
有时候父母会在不经意间把好话说得很难听,把行为能力方面的问题上升到信念身份层面。
比如,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你说:“儿子,你今天作业没有完成啊?”这是行为层面的批评。
如果这时孩子说:“这些题我不会。”你说:“不会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也可以问我啊。”这是能力层面的批评。
但是如果你说:“什么不会啊,你脑子里就没这根筋,你光想着玩,你想着做作业了吗。”
甚至说:“你跟你爹一个样,就喜欢找借口,不学习,你们全家都一个样,一个德行。”
这就上升到了信念和身份层面。
听到这些话,孩子也许就直接摆烂躺平不学了。
而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不会要问啊,不问怎么能会呢,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肯定也很想按时完成作业,我来帮你看看,看看我会不会。”
所以父母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或提出建议时,应注重方式方法,避免使用侮辱、贬低或嘲讽的语言。
用温和、理性的言辞传递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导。
04.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父母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比如在家庭讨论关于假期的安排时,孩子提出了想去露营,而父母原本计划去旅游。
这时候,父母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
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识。
05.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你的孩子
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和尊严,父母在外面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比如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犯了错误,父母不要当场指责、批评,而是等到回家后再与孩子沟通。
以前有一个新闻,是一个初三男孩在学校犯了错误,男孩的妈妈到了学校后直接当着所有同学老师的面打了男孩。
男孩妈妈走后,男孩直接从教学楼上跳了下去,当场去世。
父母如果经常不分场合的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如果父母一直不改变这种方式,那么孩子的怨恨就会随着时间越变越深。
四、
与孩子沟通的 5 个方面
01.夸孩子勤奋
勤奋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当孩子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付出努力时,无论结果如何,父母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
比如孩子为了准备一场考试,每天都刻苦学习到很晚,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勤奋让我感到骄傲,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02.夸孩子自律
自律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当孩子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等,父母要及时表扬。
比如“孩子,你能够这么自律,真的很棒,这会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
03.夸孩子勇敢
勇敢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
当孩子勇敢地尝试新事物、面对恐惧时,父母要给予鼓励。
比如孩子第一次去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孩子是否成功,父母都可以说:“你真勇敢,敢于面对黑暗,你是个小勇士!”
04.夸孩子有想法
有想法意味着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孩子提出独特的见解或创意时,父母要予以认可。
如果孩子突然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时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父母可以说:“你的想法太独特了,充满了想象力,你可以试试看。”
05.夸孩子会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时,父母要加以称赞。
比如“宝贝,你和小伙伴们交流得很好,会沟通的你一定会拥有很多好朋友。”
写在最后: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说出正确的话,还包括正确的说话方式、时机和态度。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支持,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记住,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真实案例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