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小姑娘,一袭白衣,仙气飘飘,撸衣裤,膝盖皮肤触目惊心的疤痕。
我说:遇到什么重大的创伤吗?
她说:没有,就夏天穿裙子,电瓶车摔了下来,擦破了点皮。
与轻擦伤事故本身相对照,瘢痕后果非常严重。
疤痕纵横行生长,肥厚,色素异常醒目改变,又痒又疼,还有发展的趋势,关节处,影响活动。
我问:看你就是很爱美的女孩儿,创伤以后处理了吗?
“处理了,我从网上买的各种祛疤的药膏。
我问:去疤的药膏我看看。 女孩翻出手机,我一看,三无产品。
我说:“那用的肯定不对,耽误病情。”
“疤痕本来治疗就很困难,别说是三无产品药膏,就是原研药与仿制药都有天壤之别。 ”
姑娘说:我买衣服从来都舍得,但是药从来都是找最便宜的,总觉得医院加了很多价在上面。
我说:“价格这件事不是我俩控制的,我你最终是要治疗产生的结果,权衡治疗的最佳时间,如果你愿意去按照我的治疗方案。”
病人按照我的要求治疗了一个月,一天天见好,也非常满意。
突然有一天她不来了,过了3个月又出现了,症状明显有反复。
她说:我又忍不住回到网上买药去了。
有时候我琢磨,为什么人有疤痕性体质?跟疤痕纠结心理相关吗?
纠结是生命能量消耗,最大的人格缺陷。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反映在外,表达情绪,表达疾病,表达基因,表达心理。
临床上常碰到有自主疤痕的病人,并不是严重的烫伤或者外伤所致,可是他们对待疤痕的态度非常纠结。
有一个朋友亲戚,五六年的疤痕,又痒又疼,还在进展。
我给他开一次药膏,百般纠结,用还是不用。
特别书写瘢痕复杂的科普文章,推送。 他看完,几分钟科学认知,又重回纠结。
他反复纠结:这个药有没有用?立马有用?
当他选择纠结的痛苦,大于瘢痕本身,我不敢再处方了。
一个五六年进展期的疤痕,我敢说哪个药绝对有用吗?
不敢。
也许这位患者做其他事情,一定也非常纠结,常常有,不科学,不客观,不合逻辑的预期。
常常有这样的人,说:多少年前一件事情在我心里留了个疙瘩,一直折磨我无法呼吸。
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心里,不留疙瘩,就是留,时间来清除,有的人,不行。
多少年还在,且生长,就像瘢痕生长期一样,事情本来面目已模糊 ,就像瘢痕疯长,早已不是正常皮肤结构,扩大了的痛苦。
心理疙瘩,心理事件创伤疤痕,去与留,累积是否,与每个人认知过滤系统有极大的关系。
疤痕心理,无比纠结,疤痕体质,无比烦恼,疤痕加重,无比痛苦。
我 临床喜欢给病人吃中药,改善瘢痕体质,大约也需要心理辅导。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人格伤疤”。
指的是过往的一些痛苦经历,会给人留下认知、情感、行为,或者生理上的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又会使得这些人即便被治愈,也比从未受创过的人群更容易再次受伤。
“人格伤疤”就像伤口上的一粒细小沙子,已经长进了愈合的肉里,可一碰还是隐隐作痛。
#心理学家著名疤痕实验:参与者们进入实验室,被告知他们的脸上将被化妆师画上一道明显的疤痕。
化妆过程结束后,参与者被带到镜子前,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新添的疤痕——一条显眼而不容忽视的“伤口”。
这个时刻往往会带来一种不安感,因为人们难免会想象自己面对其他人时的尴尬。
然而,实验的悬念就在这里揭开:在参与者转身离开镜子时,化妆师悄悄将疤痕抹掉,而参与者并不知情。他们相信自己的脸上仍然有一条丑陋的疤痕。
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参与者面对他人的时候,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对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实验的关键所在。
二、被“丑陋”的人接下来,参与者走出实验室,与一系列陌生人进行互动。
他们坚信自己脸上带着疤痕,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期待他人会因此对自己产生偏见。
实验结果如预期一般揭示出了一些让人震惊的现象。
参与者普遍报告,他们感受到陌生人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方更冷淡了,似乎对他们的外貌有隐约的排斥感。
有的参与者甚至认为对方在和他们讲话时目光避开,不愿直视他们的脸。
这一切似乎印证了一个常识性的认知——外貌的改变确实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
然而,实验的真相是,他们脸上根本没有疤痕。一切的感受,全部来自于他们自己心中对“丑陋”的自我暗示与不自信。
为了瘢痕的治疗,也许还有“人格伤疤”的心理治疗!
(图文编辑 :小珠)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张学玲,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参与电台连云港版《非诚勿扰》制作,点评嘉宾,港版黄菡,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雕琢你的旧时光》,女心理咨询师手稿!连云港广播电台合作乐活100心理讲堂,主讲嘉宾。
连云港市心理学会理事,连云港海州区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海州心聆 -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张学玲在线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