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有个大龄的女性,托我找对象。
她一直未婚未育。
我说:“报上她的三围,还有她的存款。”
中间委托人笑了,说:真需要这个吗?三围?只是想找个搭伴过日子的人。”
“真需要,公主配王子,美女配王总……”
几十年的爱情想象,版画一样雕刻在脑海里,几十年寻寻觅觅,现在能找到合乎长久的心意吗?
必须承认,可能性有,几率等同中彩票。
大家冠名为“缘分”,人皆可期的特例,奇迹。
找对象,找对象,可以一直找,允许一直找,但是成功几率越来越小,遇到你满意的几率更是越来越小,不能说绝对没有。
“既要又要还要”的康德,举牌相亲角“苦撑”!
1. 先验与经验的二元对立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和“经验”的区分。
先验知识是指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知识,它不依赖于具体的感官体验。
爱情先验,想象世界里有你有我,只是个体每个人现实与科幻占比不同。
康德认为,先验知识为经验提供了框架,带着想象,处理与组织感官数据。
认识主体的主动性,无限放大婚恋中的自主可能性。
2. 现象与本体的区分
康德,提出了“现象”和“本体”的概念。 现象是指通过感官和思维能够认识到的世界,而本体则是独立于认识之外、不可直接认知的实在。
康德解答了长期困扰哲学家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可靠认知。
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本体则永远是未知的。
这一观点强调人类认知的范围。
但同时也明确了科学研究的边界。
分析人们面对“二律背反”的困境。
康德给出睿智答案: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界。
在现象界中,我们遵循因果律等自然规律,理性可以自如运用;
在物自体界,我们需谦逊地承认理性的局限,理性不是万能的。
从康德哲学的视角看:
现象界或物自体界,只能选择其一。
“既要又要还要”是不可能的。
违背哲学、心理学常识、自然规律等,女主已经几十年的婚恋思维如何才能改变。
如果你谈恋爱,应该谈了多少个人之后,再安定下来去结婚呢?
数学与心理学连接在一起的问题,它有个名字:叫做最优停止问题。
一、37% 法则
Macy(或任何一位想要寻找爱情的潜在约会者)的数学问题牵涉到概率的最大化。
你得花多长时间在样本选项上,才能有最优的机会获得一个成功的最终决定?
你得亲吻多少只青蛙才能确保你得到一位王子的机会?
数学家给我们的答案是:37%。
布赖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提供了参考。
“如果你希望选中最合适婚姻对象的可能性达到最大,那么在看前 37% 的对象时不要做出任何决定。
(如果你准备十个人之内挑选对象,那么在前 3不要做出决定)。
这段时间你是在为制定标准做准备,因此身份证放在家里吧。
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之后,你就要做好随时结婚的准备,一旦你对介绍的对象满意程度超过之前看过的对象,就立刻下手。
在继续挑选与立刻下手之间,做出的这种妥协,并不仅仅是一种直觉,而是已经得到证明的最优解。”
根据 Addicott 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过度探索或过度利用均属极端行为,会让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Addicott 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过度探索或过度利用均属极端行为,会让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利用过多的人“可能会养成习惯”,而探索过多的人则有可能会变成“杂而不精的万事通”。 过度利用的人会陷入困境,缺乏动力,而且会觉得无聊。 大约等同于婚恋中的经济价值。
过度探索的人缺乏专业知识,从来都不能充分深入去体验任何东西。大约等同于婚恋中的情绪价值。
Addicott 和他的团队得出的结论是,
“最有利的行为,发生在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附近”。
过度寻觅探索,就是“既要想要又要的”科幻思考模式,与康德哲学理论相悖,不可能给你有力的科学支撑。
也违背幸福三七原则。
三七原则指导人们选择方式,不仅仅包括婚恋,生命有限,不可能投入无限探索选择之中。
如果你计划在100个人当中筛选出对象,那就是第37个,左右出现者。
如果你计划在10个人当中选择对象,就是第三四个之间的出现者。
康德“苦撑”不易,且哲学且心理学,且珍惜。
(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小珠
作者简介:张学玲,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参与电台连云港版《非诚勿扰》制作,点评嘉宾,港版黄菡,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雕琢你的旧时光》,女心理咨询师手稿!连云港广播电台合作乐活100心理讲堂,主讲嘉宾。
连云港市心理学会理事,连云港海州区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海州心聆 -每月第一个星期二,张学玲在线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