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惠卿:
学行合一 以病为师
“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胸怀仁心,医病先医心,用精诚温暖病人,感受人文关怀,看到健康希望。”
立志从医 自强不息
1939年,欧阳惠卿出生于广州,当时日本入侵,其父因不愿为日本侵略者效力而失业,从此家庭收入无靠。父亲在贫穷饥饿中染病而逝,那一年欧阳惠卿年仅6岁。13岁时,她的母亲中风偏瘫,丧失工作能力。从广州市立第一小学(现朝天小学)毕业后,年幼的欧阳惠卿为了能支撑家庭和自己的学业,开始了勤工俭学,并以优异成绩在广州第四中学毕业。过早地承担家庭重任,并没有给她身体上和思想上带来负累,反而赋予了她坚强的意志、优良的体格、敏捷的思维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她以后的经历和立业铺垫了坚厚的基石。
对求学的强烈愿望,使得欧阳惠卿义无反顾地决定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基于欧阳惠卿的家庭情况,高三班主任林启华老师建议她报考中医专业。1958年,欧阳惠卿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第三届学生。入读中医学院以后,面对理论深奥的中医典籍,她虽觉有点陌生,同时又感到其内在具有无穷的魅力。课堂上各路名老中医运用归类比喻法、临床实例教学法等深入浅出地把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演绎成通俗易懂的医学哲理,使欧阳惠卿对中医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入学以后,她认识了针灸科的郑祥华老师。得知欧阳惠卿母亲的病况后,他建议采用针灸治疗,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心治理,欧阳惠卿的母亲瘫痪的肢体明显好转,实现了生活自理,甚至重返了工作岗位。这件事令欧阳惠卿感触极深,使她体会到医乃仁术,施救得当,足以活人。针灸治疗的成功不仅解除了欧阳惠卿的后顾之忧,而且让她真切感受到中医的疗效,“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更坚定了她学好中医的决心,以中医济人济世。
2017年,欧阳惠卿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基于学习 不断实践
年少的磨难赋予了欧阳惠卿超于常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她一边精心照料母亲,一边还能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并积极参与多项运动训练,如长跑、垒球、摩托艇等,过着精彩、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母亲的日渐康复和运动队的补贴使得她从紧张的生活中稍作释放,图书馆便成了她攫取知识的宝地。
欧阳惠卿常把书籍精彩之处记于卡片,收集的读书摘要达一百多张。这些学于学生时代的理论,为她今后的临床应诊带来受益无穷的“随手之便”:从事教学临证60年来,这些理论被不断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或指导解决临床疑难病症,或启发科研思维。例如她根据《内经》中上古天真论有关“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个生殖调节的理论,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沿着这个生殖网络展开科研思路。欧阳惠卿常常感叹,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理论,却常可新用,指导当下的实践。如今80多岁的她,仍然是图书馆的常客。
1964年毕业后,欧阳惠卿留校在妇科教研室担任助教。为响应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她受分配至粤北山区乐昌九峰山,进行中医院校试点班教育革命。之后,欧阳惠卿回到妇科教研室,当时的教研室主任罗元恺教授随即安排她到广东省中医院去锻炼临床技能,她至今仍记得,当时罗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医生一定要临床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医术才能有所提高,这样的医生才有所作为。”
1964年,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留念,照片中唯一穿深色衣服的女生正是欧阳惠卿
对欧阳惠卿来说,跟随前辈诊治形形色色的病人,让她对病情变化和证候演变的观察较课堂所学的更深刻,对各种治疗手法的运用更易理解和掌握。尤其罗主任身临病床观察病情、调方遣药事必亲躬,诊治必先望闻问切,再检查处方,这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病人负责的态度对欧阳惠卿影响深远。先贤良好严谨的医德医风,使她的学术成长更健康,工作更扎实。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但欧阳惠卿的学习和实践并没有中止,她先后参加了流脑(流行性脑病)医疗队、防洪抗旱、进驻工矿企业接受贫中下农工再教育,还参加了基层的医疗临床和教学工作。这些实践与工作,不仅让欧阳惠卿之前在学校里学习到的内、外、妇、儿各科知识都可以应用得上,还帮助她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更可贵的是,她可以借此机会向当地老中医学习,辨别地方特色中草药、认识民间疗法、提高针灸技术。欧阳惠卿随身收集记录了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她常说:“为学必须铢积寸累,兼收并蓄,细大不捐。”
在反复的实践中,欧阳惠卿发现中医学书籍浩瀚,不博览无以扩大学识眼界,懒于思考则瑕瑜不辨,浅尝辄止是不够的。于是在劳动工作之余,她翻阅书本巩固知识,使学与用相得益彰,收获颇丰。对知识的渴望和行医的热情使她忘却了陋屋中凛冽的寒风和长年吃不饱所致的下肢浮肿。有言道,“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在这段时期,她深刻体会到,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要实现良医济世救人的愿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学行合一,以疾病为老师,从医不能脱离临证,否则是一场空谈。
多年上山下乡、基层奔波的生活,使欧阳惠卿深切地感受到农村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和落后的医疗服务,许多地方缺医少药,许多百姓患病无法得到充分治疗。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她常常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帮助患者,“以病人为师——医疗工作必须以患者病情为纲领和治疗策略制定的原则,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来不得半点疏忽和虚假,这是不二论”,这种思维模式她沿用至今。
1972年,学校复课,欧阳惠卿又回到了教研室工作。她坚持学习,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读书和阅览期刊,书提供系统的知识,期刊提供医学研究新进展。那时她不会使用计算机,对期刊中的重要文章都进行一一笔录,做成文献卡片以备查阅。她认为所有专业人员都应对自己从事领域的国内、国外动态随时了解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尤其对于病房才刚刚起步的中医院校,及时翻阅期刊、更新知识,对中医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从基层到高校多年的实践中,欧阳惠卿有感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又发现对于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延后诊断却会带来严重后果,这时便需要借助现代医学去发现微观异常,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另外,她在基层行医多年,经历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妇科血症和产科急症,在她看来,医生应该首先懂得如何处理急症,挽救生命,这使得她对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临床诊治有了些新看法。再高精密度的医疗设备,必须由人来掌握,张孝骞老大夫曾说过,医务工作如踏虎尾、如履薄冰。于是为了加强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她先后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妇产科。这些临床经历使她体会到,向西医学习,运用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可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和中医临床科研评价水平。
欧阳惠卿认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对于古方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前人的总结,还要深入洞悉成方的过程,结合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始终要保持独立思考、终生学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敢于付诸于实践以修正总结,从而为自身从心论治和脏腑整体辨治的学术思想形成积垫厚实的实战经验。回顾欧阳惠卿的人生历程,那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指引她走向光明宽阔的医学道路。
仁心仁术 乐业敬业
欧阳惠卿平生勤于研读,对中医临床和学术有一股好之乐之的钻研精神,临床诊病是她的兴趣所在,她把治愈患者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乐趣,她曾被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医疗机构邀请长驻当地临床带教。如今80多岁的她,仍坚守临床一线,每周出诊,亲自带徒指导,诊后花大量时间专注研究病例,学习研修,亲自撰写笔记。几十年来,她教授和守护的往往已是家族几代人,影响深远而广泛,慕名而来的省外就诊者多达80%,享誉国内外。
平日工作中,如遇上棘手之证,投药一时未果,欧阳惠卿便会不断思考,反复翻阅医书,查寻现代研究的进展,直至觅见妥当的治疗方法并取效时,方感轻松。她常常提到燕京派萧龙友《医范十条》中所言:“夫医者意也,意生于心,必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能辨证,而后能处方,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即学医之要诀也。”正所谓,用诚心、用真才实学去行医。
20世纪90年代,欧阳惠卿与燕京派妇科名家肖承棕教授的合影
欧阳惠卿随访管理患者跨度往往达十年、甚至数十年。虽然她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但她仍认为在这瞬间万变的年代,应该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要的不是浮夸的流量攻势,而是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渠道随访,以及时验证疗效与观察病情的变化,以便调整理法方药。这是一种提高医生临床技能的好手段,线上和线下结合能把诊治做得更精准和细致。
人才培养 责无旁贷
在欧阳惠卿的医学成长之路上,罗元恺教授是对她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不仅是学术成长上的帮助,在教在研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罗元恺教授的支持下,1982年,欧阳惠卿以前瞻思维,克服困难,在贫瘠的条件下带领中医妇科团队于当时科室的一个厕所里创建了妇科实验室雏形,此后发展为全国中医院校中第一所妇科实验室。实验室旨在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研究生培养和临床科研提供场所。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该实验室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面积200多平方米、配备先进实验设备的岭南妇科实验中心,为重大项目实施、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提供成熟的实验室平台。
欧阳惠卿目光远大,她积极引领、长期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缔造强大临床、科研和教学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她带领下的妇产科从仅有5张病床发展到4个病区,病床数达190张,居全国中医院前列。
1980年至1997年,欧阳惠卿担任中医妇科学教研室第二任主任,成为中医妇科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承担者,培养了一大批科室管理者和技术骨干。
1997年,中医妇科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学科。目前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在学科建设、专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4个方面均进入国家级行列的学科,这些都离不开欧阳惠卿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贡献。
欧阳惠卿积极培养学科和学术继承人,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重点培养罗颂平作为第三代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作为罗颂平的博士生导师,她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悉心指导,还从学科与专科的管理、医教研工作的协调组织等方面进行辅导,并支持鼓励罗颂平出国研修,如今罗颂平已成为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2023年,摄于欧阳惠卿诊治患者现场,慈祥的笑容让患者瞬间放松
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欧阳惠卿强调要在继承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周围的营养,特别是要结合现代科学,从而发展提高,这有助于中医的教学与科研,有助于中医的长效发展。科技对中医的介入是必要的,但这些研究成果能否融入理法方药体系指导中医,或是融入诊断学、药理学理解中医还当客观对待。中西医结合自有其历史阶段,如今尚是一个过程,两者不宜胡乱搅和,削足适履。中医并非简单重复的经验哲学,自有一套明顺逆、决死生的严谨又灵活的理论体系。她认为要做中医,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绝对不可摒弃,中医思维工具的发散性和临证的严密性,成就中医三要素——读书、从师、临证,缺一不可,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历练,故不可急功近利。
1973年6月,在国家关于“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指示下,欧阳惠卿有幸跟随罗元恺教授参与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三版)的编写,使得她有机会向来自不同院校的老师们学习。
1994 年,欧阳惠卿参加罗元恺教授的继承人结业答辩时候的合影
工作以来,她曾参与编写本科班中医妇科教材共四部,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授课时数等,她选取内容时注重把时代信息反映进教材中。如1978年她在编写《中医妇科学》(第四版)教材中,突出了妊娠病的发生有母体和胎儿两方面因素,并明确“治病与安胎并举”这一妊娠病总治疗原则,提示学生给孕妇用药要同时考虑胎儿的存在,做到治母病不伤胎。基于全球高科技生产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大量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污染,疾病谱因而发生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些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却没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为了反映临床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经编委会讨论同意后,把这些病写进了欧阳惠卿主编的第七版《中医妇科学》的教材中。她在教材编写时唯恐理论与实际脱离,常围绕如何使教材内容适应临床的需要而进行讨论,处处体现了她学行合一的践行原则。
采访:陈婉莹、叶金
整理、撰写:黄洁明
校对:潘晓佳
编辑:李建国
复核:梁幸琳、王晓雪
责编:王爔晨
审定:刘苡婷
加关注,不迷路,
健康与你同路!
订阅号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缴交住院按金、查询检验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服务号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健 康 加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