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西泉大队的知青

文化   2024-09-05 00:00   上海  

1969年3月,我们12名上海知青来到昭乌达盟宁城县西泉公社西泉大队插队落户,6月间在黑里河边拍下这张集体照。照片中前排左起为谭明明、孙德芳、沈浩清、应朗、袁彦波,后排左起为高靖之、薛椿华、鲍道初、王世佑、潘惠霖、沈炜敏、陈维能。12人中10人分别来自上海市仪表工业局系统下属的录音器材厂技校、电讯器材厂技校、分析仪器厂技校、复旦电容器厂技校、灯泡厂技校,另2名女生来自建工集团技校和航空工业部技校。男生7人有4人分到西泉大队第一小队,3人分到第三小队,女生5人全分到了第四小队。

西泉公社地处宁城县的西部丘陵地区,黑里河贯穿其间,风景很美,如今那里成了黑里河自然保护区。1969年我们下乡插队时,那里尚十分贫穷:可耕地中大田很少,多为山坡地;灌溉全靠天;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玉米,但全年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只够十个月的口粮;不少人全家只有一床被子……

3月25日,我们乘坐大卡车从县城天义出发,颠簸了几个小时,把我们拉到了西泉公社,然后各生产队再用马车把自家的知青和行李拉回去。

到公社时天色已晚,公社礼堂点了几盏油灯,请我们吃下乡的第一餐。老乡端上来一碗碗黄澄澄的米饭,我以为是蛋炒饭,顿时忘了旅途劳累,接过碗就是一大口,突然梗在嗓子里停住了,原来是小米饭。在上海,小米是用来喂鸟的,我和许多同学从来没有吃过小米。而在当地,小米可是老乡拿来招待客人最好的饭食了。

几个月后,我不但喜欢上了小米,习惯了喝玉米面粥,啃玉米面贴的饼子,也学会了吃大葱沾大酱。

我个子瘦高,不强壮,最怕弯腰干活,特别是锄地和割谷子,回回都是别人一垄干到地尾了,我才过半。经常是高靖之同学回过头来接我。

高靖之同学体质好,曾参加过上海少年宫摔跤队的训练,身手不凡,每次与老乡交手切磋,均是他完胜,老乡都很喜欢他。

在下乡插队前我们中间很少人会做饭做菜。有一次,队里一只小羊羔摔死了,老乡不吃没有放血的羊,于是队长就把小羊羔送给了我们,可把我们高兴坏了。于是我们搜刮了脑中一切关于羊的“信息”,立即动手烧水、开膛、退毛、分解、开煮;一只小羊羔煮了满满一大锅。

听说羊胆能清肝明目,在没人愿意与我一同分享的情况下,羊胆被我生吞了。

我们叫齐了全大队十二名同学,美美地享用了这一大锅羊羔肉汤。

农忙过后,听说县里来了军分区的626医疗队,正在举办针灸学习班。经我们申请,公社同意我和袁彦波、应朗、谭明明参加解放军医疗队的学习班。我们四人从西泉徒步出发,中途搭乘一段马车,走了近百华里到达县城。在学习班除了学习一般常见病的针灸知识外,还学习给聋哑儿童治疗。解放军军医手把手地教,我们在自己身上一针针地练。一个月学习结业后回到队里,我们开始为乡亲服务,很受乡亲们欢迎。

1970年6月,黑龙江省呼玛县向上海提出希望得到技术支援,上海市知青办与辽宁省(那时昭乌达盟划归辽宁)和宁城县联系,得到地方上的同意,由呼玛将我们这批中专技校毕业生抽调至呼玛安置。照片中的八人来到了呼玛,分别进入电厂、机械厂、运输公司、农机厂参加工作。有四位同学留在了宁城,一人后来进了宁城县糖厂工作,两人根据政策回到上海,一人经当地推荐上了辽宁医科大学,当上了真正的医生。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本着\x26quot;研究知青历史,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x26quot;的宗旨,坚定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积极开展各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本会在较高层次上开展知青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