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

学术   2024-07-15 17:01   湖北  


文 |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阶级


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不同地位的一些大的集团。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恩格斯也强调,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


列宁给阶级做出了严格的定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在这里科学地指出了阶级的内涵、实质以及阶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说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是阶级划分的决定性依据和标准。


阶级一经形成,必然表现和反映在政治、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此一定的阶级必然有其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而这些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该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除了勉强维持自己生存外,没有多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生产资料只能公有,人们必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才能勉强维持生活,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也就没有阶级。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又由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扩大,产生了私有制和财产的不平等,为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就第一次分裂成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基本的对立阶级。人类开始由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对抗社会。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阶级产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阶级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每一个阶级社会里,都有两大对抗阶级。在奴隶社会,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个基本的对立阶级。到封建社会,形成地主和农民两个基本的对立阶级。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基本的对立阶级。在各阶级社会内,还存在非基本阶级,如奴隶社会中的“自由民”,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个体劳动者、小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区分一个社会的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的根据,是他们各自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阶级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在各个阶级中又有不同的阶层、等级和社会集团之别。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着人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而且反映在政治和意识形态诸领域。斗争和冲突的结果必然是阶级的消亡。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也是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充分的社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历史上最有前途的阶级,它担负着消灭一切阶级、建立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消灭不可避免,就像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当然,阶级的完全消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剥削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还存在,因此,要完全消灭剥削阶级和一切阶级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列宁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以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新用户立享7天免费体验

点击下方,查阅更多辞条



崇文书局微信公众号矩阵

点击关注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走进思想深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