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革命

学术   2024-08-09 17:01   湖北  


文 |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社会革命


人们在改造社会中对社会进行的重大而根本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和最高表现,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根本转变的质的飞跃。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腐朽的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不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社会革命有其深刻根源,其根源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社会革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原来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逐步变成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保守的生产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力同保守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同落后的上层建筑之间的激烈冲突。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表现出来。社会的尖锐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加以解决。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除以上的客观条件外,社会革命还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具体而言,需要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革命阶级还必须有自己公认的、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领袖,才能形成足以摧毁反动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列宁指出,只有在上述客观变化再加上主观变化的形势下才会发生革命,即必须再加上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摧毁(或打垮)旧政府的强大的革命群众的行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革命阶级要破坏旧社会、消灭旧的社会制度,必须要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主体,不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就不可能完成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革命的首要的基本标志。社会革命同社会改良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性质的变化,一般是自下而上采取暴力的方式,因为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为了实现革命任务,通常不得不使用暴力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因此,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由之路。而社会改良只是追求社会制度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一般是自上而下,不采取暴力方式。当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改良,只是把改良作为社会革命的副产品和辅助方法。


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同时,社会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马克思评价道,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社会革命的根源,然而,现实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表现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根据社会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的阶级内容、对象、动力、目的和历史任务等方面的不同,人类历史上有过不同类型的革命:反对奴隶主阶级的奴隶革命,反对奴隶制度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农民革命,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往的社会革命不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致力于消灭剥削阶级从而消灭一切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也具有社会革命的意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这一点上,它和过去的社会革命的性质是相同的。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新用户立享7天免费体验

点击下方,查阅更多辞条



崇文书局微信公众号矩阵

点击关注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走进思想深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