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术   2024-07-12 17:02   湖北  


文 |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上泛指马克思主义,狭义上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从时代背景看,随着大机器生产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工人运动不断高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从理论来源看,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材料。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从经济根源说明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有益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并通过参加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了同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相区别,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或“革命的社会主义”。1873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使用了“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名称,其后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方式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发财致富。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经济根源,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暴力革命结合其他方式去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强调暴力革命,并不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并不取决于无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往往把刺刀首先提到日程上。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和团结自己的队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障。关于未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社会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涌现,个性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的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理论,等等,从实践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进程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百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实践一再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指南。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社会主义必然随着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新用户立享7天免费体验

点击下方,查阅更多辞条



崇文书局微信公众号矩阵

点击关注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走进思想深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