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学术   2024-07-08 17:01   湖北  


文 |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爆发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的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解决形式。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危机问题成为欧美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关注的理论问题。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探讨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问题,并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将资本主义再生产描述为“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动过程。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以萨伊、李嘉图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危机理论的批判,进一步明确了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思路: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1863年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从潜在的可能性向实在现实性逐步转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就已经存在。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充当了价值尺度后,生产和消费、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就成为两个独立的行为,就存在着买卖脱节、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才从可能变为现实。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社会生产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实际需求来说显得过剩了。生产相对过剩则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无限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残酷剥削工人,使劳动人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危机期间,一方面是大量过剩的商品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失业工人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这个经济周期分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危机发生时,企业倒闭,生产缩减,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经过萧条时期,资本家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的恢复,逐渐进入到新高涨时期,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背后,是新一轮危机的开始。四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作用。经济危机具有强制的暂时性调节作用,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来实现的。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适应它。


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有力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加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等等,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危机周期缩短、危机期间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等等,这是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依然是分析、解释和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好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新用户立享7天免费体验

点击下方,查阅更多辞条



崇文书局微信公众号矩阵

点击关注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走进思想深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