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体系。
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斗争达到极端尖锐的程度,就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当然,这是一个一般性的结论。革命的爆发需要主、客观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包括:第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造成全面社会危机,无产阶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资产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形势就已形成,革命就会到来。当然,无产阶级革命还需要主观条件,包括革命阶级有较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特别是要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把握时机,夺取革命胜利。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形式。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采用暴力革命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和平发展的形式。由于各国的特点和条件不同,暴力革命所采取的形式也不一样,有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形式,也有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坚持暴力革命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结成牢固的工农联盟,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夺取政权不是革命的结束,而是要运用政权改造旧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萌芽,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在1850年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等概念。1852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表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做了经典论述。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创造了苏维埃政权的国家形式,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其特点如下:第一,具有全新的阶级内容。无产阶级是专政的领导力量,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与非无产阶级劳动者结成特殊联盟,表明这是一种新型的多数人的民主政权。第二,无产阶级专政包括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其实质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如果不对少数敌对分子专政,人民的民主就不能得到保障。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变成了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尽快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还要以武装力量保卫国家,抵御敌对势力的颠覆和侵略,并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等,为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做出贡献。第四,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也是最后的专政,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水岭,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崇文书局微信公众号矩阵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