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破小真的迎来了利好!
12月2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北京市中关村东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一个开创性的央产小区原拆原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与人声的欢腾交织在一起,居民们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与期待。
中关村,这片热土见证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辉煌历程。而中关村东区,更是与新中国科学事业的摇篮——中国科学院紧密相连,共同走过了70年的风雨兼程。
位于中关村大街与北四环交叉口的东侧,中关村东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隔北四环路相望。南区包括科春、科育两个社区,北区则是历史悠久的科源社区。
这里的住宅楼大多是中国科学院为职工分配的家属楼,它们见证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起步与腾飞,也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欢笑与泪水。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住宅楼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房屋安全隐患日益凸显,社区配套也显得捉襟见肘。
居民们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尝试启动该区域的更新改造工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都未能如愿以偿。
直到2021年初,中关村东区的改造工作终于迎来了转机。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三方携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商讨改造方案。他们明确了“政府牵头主导、院所积极配合”的工作原则,并确定了由市属国企北京城建集团下属的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
改造资金则通过中央财政补助、产权单位出资、社会资本出资和居民出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中关村东区的改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规模庞大,房屋产权性质多样,这无疑增加了改造的难度。然而,项目组并没有因此退缩。
他们综合运用了中央单位和北京市危旧楼房改建的相关政策,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策略,精心制定了改造方案。他们选取条件相对成熟、安全隐患较大的区域作为先行启动区,滚动推进改造工作。这一策略不仅确保了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自2021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中关村东区的改造工作,并给予了宝贵的指导。海淀区委区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累计调度达20余次。中关村东区的改造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件凝聚各方力量、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们通过“改建意愿征询”“规划设计方案意见征询”“改建实施方案意见征询”和“改建协议签订”等四轮程序,充分听取并尊重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确保了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3年8月,中关村东区项目面向启动区居民开展了改建意愿征询和房屋基本情况入户调查工作。
结果显示,同意改造的居民比例达到了开展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条件。结合首轮居民改建意愿和房屋现状条件等因素,项目组决定先行启动A组团的改造工作。A组团涉及科源社区的7栋住宅楼,包括3号楼、8号楼、16号楼、17号楼、20号楼、29号楼和甲七北小二楼。
2024年6月,A组团的规划方案及改建原则公示正式启动。
结果显示,A组团的同意率高达99.58%。这一结果充分反映了居民们对改造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坚定支持。随后,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会同海淀区工作专班,按照有关政策口径,对A组团的房屋逐户开展了确权工作。
9月,海淀区政府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关村东区A组团改建实施方案公示及意见征询、改建协议签订工作方案。
10月,海淀区、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城建携手启动了实施方案公示和改建协议签订工作。最终,474套房屋全部签约,签约率达到了100%。
随着签约和腾退工作的顺利推进,公建拆除工作也率先展开。包括“四不要”礼堂和配套用房等在内的建筑被逐一拆除。同时,各栋住宅楼也逐步进行了拆除。
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鼎力支持。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北京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关村东区工作专班驻点指导,从海淀区各委办局、区属企业等抽调专业干部,共同构建了“四横八纵”的工作推进机制。
同时,他们还设立了中关村东区改造现场工作指挥部和八个专项工作组,以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关村街道也选派了90多名骨干力量充实到A组团的5个居民工作组中,负责组织发动、群众意见征集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A组团的改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改建后的A组团将新建3栋住宅楼和2栋公建楼。
新房将延续并采用中关村东区目前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同时还将完善社区用房、物业用房等非经营性配套用房的建设,以补足社区服务短板。
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后的首个大型央产房成片改造试点,肩负着开创“高级版”危旧楼改造模式、引领城市在减量发展刚性约束下实现有机高效更新的历史重任。
其中,A组团作为该项目的先锋试验场,其探索与经验对中关村东区乃至类似老旧小区的后续改造具有深远影响。
在改造征途中,居民们密切关注的房屋权属、改造蓝图、资金筹措等关键问题,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引领着项目团队在未知中前行,逐一破解难题。
改造规划方面,中关村东区项目遵循危旧楼改建政策导向,确立了“全面除险、适度升级、多元融资、共建家园”的核心理念,并据此明确了改造的规划与条件。
资金筹措上,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成本共担机制。商品房、已购公房、房改房及职工住宅的改造费用,除中央财政补贴和产权单位售房资金补助外,差额部分由居民自行承担。而经营性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则源自社会资本,通过后期运营实现成本回收。
此次改造中,类似的创新尝试不胜枚举。展望未来,项目将持续汇聚政府、科研机构、居民、社会资本等多方智慧与力量,精准对接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推动央地协同,共同书写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中关村东区的改造实践,旨在为城市更新和央产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范例,从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共筑和谐美好的居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