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在未来将会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甚至会成为市场重点争夺的资源。
文约3400字 | 预计阅读9分钟
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数智化分会举办的“数智五人谈”旨在探讨中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挑战与实践。“数智五人谈”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数智化分会会长刘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秘书长李直、华夏基石集团董事长彭剑锋担任常任嘉宾,每期特邀一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嘉宾来共同讨论,本文内容根据“数智五人谈”第四期论坛内容编辑。
数据资产在未来将会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甚至会成为市场重点争夺的资源。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是数字化,所以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一是海量的数据,第二是算力,第三是算法,这是未来的新竞争能力和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面对边界问题:企业既要跨界、破界,又要守界,即把握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尺度。因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下跨越了组织边界、经营边界和技术边界,所有组成都是一个整体和系统,即构建完整的数字生态。所以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就需要打破边界,通过跨界融合真正构建生态,这是必然的过程。
也正因数据会成一种最重要的资产,所以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又必须回归到守界中来,守住人性向善的底线,包括伦理和道德的底线,以及市场竞争的底线。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争夺数字资产,不能毫无底线地侵犯个人隐私权。数字化给人们带来最大的烦恼就是侵犯个人隐私权,没有隐私权就没有幸福。在大数据时代,即便大家都变得透明化,但至少希望能在心灵深处有一块自己的隐私地。因为现在很多人脸数据等都毫无节制的收集和使用,政府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出台,如果有恐怖分子利用这些数据来作恶,那么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极具危险。第二个问题是利用大数据、算力和算法来作恶,包括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其实算力算法本身是种创新,但是要向善,如果不解决科技向善、创新向善的问题,那么大数据给人类所带来就是一场灾难。第三个问题是从市场经济来看,不能形成垄断。如今国家要整治平台经济,正是因为平台经济形成垄断,让其他企业无法生存,所以现在要追求共同致富,但也不能单纯是平均主义、杀富济贫。所以针对一些平台经济就要进行分拆,否则就违背了市场竞争的核心,否则就扼杀了小微创新。如果一家企业形成垄断,就会有垄断利润,就会利用垄断来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并会逐渐走向堕落,这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利。的确,还有诸多其他问题,此前的大数据在野蛮成长阶段,现在要从野蛮成长阶段走向文明成长阶段。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能够蓬勃发展,要感谢过去的野蛮成长,但如今,大数据已经面临侵犯个人隐私权,以及大数据作恶和垄断的情况,所以就需要进行调整,就需要向文明过渡,就需要建立规则和边界。未来,当数字资产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或核心竞争能力时,就需要重新构建公司管理的底层逻辑,即新的公司治理模式,包括基于人力资源新制度。目前,欧美国家采用的模式是:第一要有数据知情权;第二是数据资产归自己所有。未来是个人的数据资产越大,带来的收益越多,但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资产无法做产权定义,无法解决产权归谁所有的问题。例如有些网红、歌星愿意公开及传播自己的“隐私”(如恋爱结婚生孩子等),其实就是为了增加流量,带来价值,所以愿意用自己的隐私权换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滥用个人的数据资产,将给个人带来什么好处?这需要解决好剩余价值所有权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决策机制的问题,包括决策的有效性、适用性。企业要依据大数据决策,形成大数据洞察。但绝不是完全依赖大数据,一定还是要依靠企业家精神。所以我认为大数据替代不了企业家精神,也替代不了企业家洞察力。另外,大数据也要有温度、要有人文关怀。否则就会滥用决策,就会侵害别人利益。所以,要重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机制和决策伦理,既要尊重数据和事实,又要超越数据和事实,更要发挥企业家精神,这是个悖论!大多数企业过去纯粹靠企业家拍脑袋、凭直觉,但现在有了大数据,企业决策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有依据,这是大数据所带来的重要变化。因为大数据本身也是一种群体智慧,所以使得决策会更有依据、更理性。我认为管理追求理性,企业内部管理是完全可以依靠大数据的,不需要企业精神。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判断、决策和洞察,一定是要超越数据,要有企业家精神的。从应用角度来讲,企业基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完全可以依靠大数据,但涉及企业方向性的决策,以及重大战略机遇的把握,恰恰要超越大数据,要依靠企业家精神和洞见力,所以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边界问题,也是对公司治理提出新的要求。例如未来的大数据对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的决策,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究竟是董事决策依靠大数据,还是继续依靠核心领导拍板?肯定会有结合也有博弈。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决策,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如果对于人的决策完全依靠大数据,那情感和沟通就显得多余,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无趣。就像谈恋爱如果变得流程化,那情感就会逐步丧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既要强调理性尊重数据,又要保持人类的激情(感性)。要有科学也要有艺术,企业决策也是如此,需要数据的支撑,更需要企业家精神。第三要解决大数据的监督与赋能的问题,要梳理清楚哪些该监督,哪些该赋能。因为监督和赋能的核心是要解决信用和承诺的问题,而新的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起大数据的信任与承诺的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与赋能。如果大数据被一再滥用,没有规则和边界,那么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彻底崩溃,甚至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崩盘。如何重构信任关系?我认为数据一定要有温度、要向善,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的底层逻辑(信任、承若和相关利益),也是重构信任和承诺关系的方法。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价值创造要素需要把数据加进来,而且需要考虑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继续发挥的作用。从最初的价值创造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逐步添加新的创造要素,包括企业家、知识创新者,以及大数据。这是数据资产要不要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深层次问题。从生产三要素理论到六要素理论,始终面临着价值创造的分配问题。尤其是现在数字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那么利润剩余价值归谁决定?这是基于数字化的价值管理,要重构整个组织的价值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平衡。过去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现在要解决的是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未来要解决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最大化。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构建数字生态,原因是无办法确定数据由谁控制,即数据产权不确定。很多互联网平台剥夺数据的选择权、搞垄断,甚至利用大数据作恶,破坏其他相关者的价值,最终导致企业形式数据孤岛。所以要重构大数据时代的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平衡,包括真正构建数字孪生、数字生态,以及制定相关规则和政策。只有重构公司治理,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边界问题。大数据时代,第一要解决产权问题或归属问题,第二要解决产权交易的公平性问题。公司治理就是从马克思到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要解决所有价值创造要素交易的公平性。目前,大数据的问题在于产权是分散的,与传统的资本产权概念不一样。如何把这种极度分散、碎片化的产权达成归属共识,最终形成产权可交易的规则,或许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否则就不公平。例如,依靠大规模用户贡献数据流量获利的平台企业,应该考虑拿出一定的利润给数据贡献者分红。这就是共同富裕之路、社会治理之路。所以大数据既不是个人力资源专业的职能问题,也不是企业的经营问题,是人、社会和企业三者(天、地、人)合而为一的综合问题。公司治理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分配问题,解决相关利益的价值平衡问题。这不是在否定平台经济,而是在平台获取利益以后要返还给数字提供者。数字化经济,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数字价值创造者,这不仅是一条全新的人力资本理论之路,还是一条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点击关注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获知更多华夏基石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