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训练科学C刊月报 | 202411

文摘   2024-11-30 21:17   上海  
为了方便国内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师生和同行全面了解每月国内体育学C刊中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相关论文。黑马科学训练坊指定了12名研究人员,每人负责1本期刊,在每月最后1天之前对该期刊本月更新的文章进行筛选和汇总。汇总信息包括更新渠道和时间、本期更新的文章总数、运动与训练科学类文章的数量、文章类别(实证类、综述类)、以及运动与训练科学类文章的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属于运动与训练科学筛选范围的文章,由12名研究者进行投票,再据投票结果确定文章类别。

运动与训练科学(Exercise & Sports Science)文章筛选范围定为:

  • 研究对象为“运动中的人”或“人的运动”;

  • 研究目的为提升Health、Fitness和Performance;

  • 研究方法为实证类研究,或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的综述类研究。

2024年11月1日至30日,在入选的12本期刊中7有更新,共更新文章96。本次更新的期刊中6刊发有运动与训练科学文章,共有26,文章占总数的27%。运动与训练科学的文章中综述类共9篇,占总数的35%,实证类共17篇,占总数的65%。
中国体育科技本月更新的运动与训练科学类的文章最多,运动与训练科学类的文章11篇,其中综述类4篇,实证类7篇。其次是中国运动医学杂志,运动与训练科学类的文章为6篇。具体信息见下文。
↑不同期刊文章的分类统计

注:文章总数为96篇,实证和综述为符合运动与训练科学的实证类和综述类文章,其它为除了运动与训练科学类之外的文章。

本期运动与训练科学文章目录
中国体育科技(4篇)
  • 我国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备战奥运会高原冬训负荷结构及其训练效果

  • 渐增负荷对男性运动员水下海豚腿质心速度的影响——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

  • 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

  • 有氧运动中不同绿视率与音乐节奏联合刺激的情绪改善效益研究

  • 高压氧联合虾青素干预对英式橄榄球运动员急性运动性疲劳消除效果的研究

  • 艾灸疗法对越野滑雪运动员备战“十四冬”期间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应用研究

  • 乒乓球运动员时距知觉的优势特征及神经机制:来自ERP和EEG的证据

  • 我国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形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践启示——基于冠军教练员的深度访谈

  •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身体活动的关系:身体活动养育实践的中介作用

  • 身体锻炼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

  • 心脑血管疾病运动防治研究:历程、挑战、趋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篇)
  • 简化太极拳干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者康复效果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

  • 不同运动疗法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足弓形态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 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 正念与精英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经验接受、去自我中心和认知解离的并行中介作用

  • 丙酮酸盐缓解运动性酸中毒的代谢优势探析

  • 缺血处理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机制及问题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4篇)
  • 乒乓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整合优势——基于功能偏侧化理论的EEG证据

  • 内部模型对乒乓球运动员偏差决策的促进作用——基于HDDM的量化分析

  • 足球运动员个体与共享情境意识的特点及其关系

  • 近十年对抗性项目竞技运动员感知运动行为优势特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体育科学(2篇)
  • 基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研究

  • 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篇)
  • 基于量化数据的足球训练负荷研究综述

  • 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内容构建、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篇)
  •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




标题:我国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备战奥运会高原冬训负荷结构及其训练效果
作者:黄文仪1,高欢2*,张昊楠3,高炳宏4,5
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2.嘉兴大学;3.青岛黄海学院;4.上海体育大学;5.澳门理工大学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组8周高原训练的训练负荷结构特点和训练效果。方法:以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组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全程记录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分别在赴高原训练前1周、下高原训练结束后1周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和测功仪2 000 m、6 000 m、8×250 m全力完成成绩,采集血样分析机能状态变化。结果:1)按训练时长统计,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水上训练占63.5%,测功仪训练占9.8%,力量训练占15.4%,跑步占11.3%;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安排3次力量耐力训练。2)按训练距离统计,共完成水上训练882 km,测功仪训练256 km,跑步训练214 km。水上训练加测功仪总训练距离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分别为72.8%、23.6%和3.6%。3)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VO2peak显著提高[(4.42±0.34)L/min vs (4.64±0.17)L/min,P<0.05],提高幅度为4.92%;V̇O2peak功率显著改善,提升了3.43%(P<0.05);4 mmol/L血乳酸对应的功率显著升高,增幅为12.08% [(186.77±11.47)W vs (209.34±21.36)W,P<0.05];全力完成测功仪2 000 m、6 000 m的成绩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40%和2.69%(07:20.8±00:06.4 vs 07:14.0±00:06.7,P<0.05;23:19.7±00:27.9 vs 22:42.1±00:13.9,P<0.01);全力完成测功仪8×250 m的平均成绩显著改善,提升了1.3%[(52.77±0.84)s vs (51.71±0.67)s,P<0.01]。4)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显著增长(P<0.05),循环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升高幅度分别为14.26%和12.99%;铁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下降幅度为5.04%;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8周高原冬训中,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总距离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与典型的极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别,整体训练负荷安排呈类金字塔的极化训练模式。该负荷模式下的8周高原训练后,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乳酸无氧阈功率、长距离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专项能力均得到提高。从机能状态监测指标上看,运动员的循环血氧运输能力得到改善,且未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疲劳积累。
关键词:高原训练;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训练效果  

标题:渐增负荷对男性运动员水下海豚腿质心速度的影响——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

作者:王书新1,2,沈宇鹏1*

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摘要:目的:评估水下海豚腿(underwater dolphin kick,UDK)的负荷-速度曲线(load-velocity profiles,LVP),采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分析渐增负荷对UDK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方法:招募8名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通过半牵引游泳方法进行7轮渐增负荷的UDK测试(负荷分别为21 N、33 N、45 N、57 N、69 N、81 N、93 N)。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受试者个性化LVP,并使用混合线性模型或SPM检验不同负荷水平下离散型变量(平均质心水平速度)和连续型变量(质心水平速度)的差异。结果:UDK的LVP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96±0.057,SEE=0.069±0.035)。在渐增负荷影响下,平均质心水平速度呈现线性递减趋势(ES=2.24~7.65,P<0.01)。采用SPM分析发现,渐增负荷对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负荷超过57 N后,负荷对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急剧增大(差异时间:11%~63%),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上打阶段。结论:LVP可作为评估游泳运动员UDK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制定水中抗阻训练方案时,应谨慎考虑渐增负荷对运动员游泳技术的持续影响,并结合离散型和连续型变量的分析结果,选择适合运动员的个性化负荷水平。

关键词:水下海豚腿;负荷-速度曲线;统计参数映射;质心速度;半牵引游泳


标题: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               

作者:陈渝*,朱庚寅

单位:重庆大学 

摘要:慢性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身体活动对慢性病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已成为当今全球共识。然而,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活动水平仍低于公共卫生推荐标准。研究系统总结了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的研究现状,根据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apability, opportunity, motivation-behaviour,COM-B)模型探讨影响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促进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的对策:1)改善身体能力水平,提高体育素养;2)打造良好运动环境,创造运动机会;3)增强运动健身认知,强化运动动机。

关键词:身体活动;慢性病;COM-B模型;行为改变


标题:有氧运动中不同绿视率与音乐节奏联合刺激的情绪改善效益研究        

作者:高梦茹,张丹璇,司文娜,崔慧娟,罗春华,何晓龙*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目的:对比有氧运动联合视听觉复合刺激中不同绿视率与音乐节奏组合方式的人体情绪改善效果差异,分析最佳刺激组合干预方式。方法:将120名18~26岁被试(平均年龄为24.2岁)随机分为高绿视率-快节奏组、高绿视率-慢节奏组、低绿视率-快节奏组和低绿视率-慢节奏组。被试完成准备工作,静坐8 min后进行前测;4组被试均佩戴VR目镜及头戴式蓝牙耳机并完成10 min中等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50%心率储备+静息心率),恢复至安静状态后进行后测(恢复期间仍需进行视、听觉干预,恢复时间不少于10 min)。结果:在同等绿视率程度下,被试舒张压降低幅度在慢节奏音乐条件下的效果显著好于快节奏音乐(P<0.05),其他情绪效益反映指标的音乐节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相同音乐节奏条件下,高绿视率组收缩压降低、积极性情绪水平升高、恢复结果得分增加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低绿视率组(P<0.05);高绿视率组舒张压降低、消极性情绪水平降低、LF/HF升高、RMSSD降低的变化幅度大于低绿视率,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整体上,慢节奏音乐情绪效益优于快节奏音乐,高绿视率情绪效益优于低绿视率。结论:有氧运动中,聆听快节奏音乐能够缓解消极性情绪,聆听慢节奏音乐可降低血压,观看高绿视率视频能够提升积极性情绪。有氧运动中,高绿视率联合慢节奏音乐刺激是增强情绪改善效益的最佳视、听觉联合刺激方式。

关键词:有氧运动;绿视率;音乐节奏;情绪效益;视觉;听觉      


标题:高压氧联合虾青素干预对英式橄榄球运动员急性运动性疲劳消除效果的研究

作者:刘猛1,莫仕围2,章政3*

单位:1.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2.深圳大学;3.中国药科大学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自然恢复、高压氧干预及高压氧联合虾青素干预3种方式对急性运动性疲劳消除效果的差异,分析与评估高压氧联合虾青素干预对急性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效果。方法:招募30名现役英式橄榄球运动员(男、女各15名),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及高压氧虾青素组,每组各10人。采用递增负荷力竭运动诱发急性运动性疲劳,对照组自然恢复60 min,高压氧组进行60 min高压氧干预(ATA=1.3),高压氧虾青素组进行联合干预(口服虾青素16 mg后,高压氧干预60 min,ATA=1.3)。分别在运动前即刻(P0)、运动后即刻(P1)和干预结束即刻(P2)3个时间点采集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分析获取炎症与代谢相关指标(WBC、CRP、Bla、BU、UA、Glu等)、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CK、LDH、MDA、SOD、GSH-Px等)和激素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并同步采集氧饱和度指标数据,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肌氧饱和度(SmO2)。采用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受试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力竭指标,其余指标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P2时间点,高压氧虾青素组的血乳酸浓度(Bla值)基本恢复(P>0.05),其余2组仍显著高于初始值(P0);P2时,高压氧组和高压氧虾青素组的SmO2均恢复正常,对照组SmO2值仍明显低于初始值(P<0.01);相比对照组和高压氧组,高压氧虾青素组的WBC和CRP下降恢复趋势更明显,CK下降速度亦显著优于二者(P<0.01,P=0.078);P2时,高压氧虾青素组的MDA水平由P1时的4.08 mmol/mL降至(3.34±0.24)mmol/mL(P<0.01),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3.84±0.17)mmol/mL(P<0.01)和高压氧组的(3.68±0.29)mmol/mL(P<0.01)。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有效促进剧烈运动后肌氧水平的恢复;高压氧联合虾青素干预能加速乳酸代谢和抑制炎症,并能有效缓解剧烈运动和高压氧干预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相比单纯的高压氧干预,具有更佳的运动疲劳消除效果。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高压氧;虾青素;递增负荷力竭运动;氧化损伤


标题:艾灸疗法对越野滑雪运动员备战“十四冬”期间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旭1,曹家桢1,李铁1,刘俊一2,王润达2,韩鑫洋1,徐莹3*

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2.东北师范大学;3.吉林财经大学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后疲劳的恢复作用,探究艾灸疗法对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名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吉林省集训队越野滑雪项目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艾灸组(n=7)。对照组和艾灸组均进行持续4周、每周3次的运动疲劳训练。对照组在运动疲劳训练后进行常规放松,艾灸组除常规放松外,同期接受艾灸治疗(每周3次,每次40 min,共12次)。对运动疲劳训练后的运动心理指标(Borg主观疲劳感觉量表评分)、运动生化指标(血乳酸、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运动生理指标(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异性、上肢握力)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1)艾灸组在干预中期和干预结束后的主观疲劳感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2)艾灸组运动后5 min血乳酸值在干预中期和干预结束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运动后次日晨起血乳酸值艾灸组在干预中期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但干预结束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在干预中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干预结束后,艾灸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两组的血氧饱和度水平在干预中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干预结束后,艾灸组的血氧饱和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之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NN intervals exceeding 50 ms,PNN50)]比较结果显示,艾灸组在干预中期、干预结束后的SDNN、RMSSD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P<0.01),艾灸组PNN50比对照组稍有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的频域指标[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低频和高频的比值(LF/HF)]比较结果显示,艾灸组在干预中期、干预结束后的HF、LF/HF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LF在干预中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干预结束后艾灸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运动前后左、右手握力差值在干预中期和干预结束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艾灸疗法干预能够有效加快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疲劳训练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状态的恢复,并对心理疲劳、乳酸堆积、肌肉力量等有一定恢复效果。

关键词:艾灸疗法;越野滑雪运动员;疲劳恢复;运动性疲劳


标题:乒乓球运动员时距知觉的优势特征及神经机制:来自ERP和EEG的证据  

作者:宋一锐1,漆昌柱1,2*,王淙一3,刘嘉良1

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2.黄冈师范学院;3.湖北工业大学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时距刺激下,乒乓球运动员时距知觉的优势特征及其大脑皮层之间同步振荡的功能耦合特征。方法:选取22名乒乓球运动员作为专家组,22名普通大学生作为新手组。采用时间复制法,测量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数据,通过sLORETA进行溯源分析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专家组时间复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更高。2)ERP结果显示,专家组诱发的CNV波幅显著大于新手组。3)溯源分析结果显示,与新手组相比,在短时距刺激下专家组大脑右侧颞叶区域激活水平更高;在长时距刺激下专家组大脑右侧额叶区域激活水平更高。4)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在α频段内,专家组短时距知觉在左侧额上回-中央旁小叶(8L-6L)和右侧额下回-颞横回(44R-41R)之间存在显著的功能连接;专家组长时距知觉在左侧三角部额下回与右侧额中回(44L-46R)、左侧内侧眶额叶与右侧三角部额下回(11,12L-44R)、左侧内侧眶额叶与右侧岛盖部额下回(11,12L-45R)之间存在显著的功能连接。结论:乒乓球运动员具有时距知觉的优势,其时间复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更高,对时距信息的感知处理更直接、自动化程度更高,这与额叶和颞叶区域的高度激活以及特定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增强密切相关。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时距知觉;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  


标题:我国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形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践启示——基于冠军教练员的深度访谈                          

作者:程丽平,徐建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以我国8位冠军教练员的访谈文本为分析资料,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形成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与归纳。研究认为,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特征存在“传统与现代”“主动与被动”“匠技与育人”三重维度;同时,集合众多子能力、对个人和环境因素相互嵌套、把握阶段性成长要素、发掘多元学习路径是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形成的实践启示有4点:1)强化与促进:注重多元执教子能力的协同发展;2)整合与优化:系统改良教练员职业发展生态环境;3)识别与深化:增强各阶段执教关键能力的发展;4)联合与互动:加强教练员知识学习的系统规划。

关键词:冠军教练员;执教能力;形成特征;影响因素


标题: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身体活动的关系:身体活动养育实践的中介作用    

作者:常振亚1*,诸爱峰2,王玲1,张晓辉3     

单位:1.长沙师范学院;2.湖南三之三教育管理有限公司;3.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气质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活动养育实践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247名学龄前儿童(男117名,女130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动水平,儿童行为问卷和中国香港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养育实践量表测评气质和身体活动养育实践,使用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作用分析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1)男童腾动性与LPA(r=0.25,P<0.01)、MVPA(r=0.41,P<0.01)、TPA(r=0.35,P<0.01)均显著正相关,女童负向情感与LPA显著负相关(r=-0.18,P<0.05);2)男童鼓励与LPA(r=0.32,P<0.01)、TPA(r=0.31,P<0.01)显著正相关,抑制相反与LPA(r=-0.22,P<0.05)、TPA(r=-0.20,P<0.05)显著负相关;3)男童负向情感与鼓励显著负相关(r=-0.31,P<0.01),与抑制显著正相关(r=0.26,P<0.01),女童负向情感与抑制显著正相关(r=0.26,P<0.01),男童(r=0.34,P<0.01)和女童(r=0.41,P<0.01)的主动控制均与鼓励显著正相关;4)鼓励在男童腾动性与LPA、TPA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男童主动控制、负向情感与LPA、TPA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幼儿气质和身体活动水平具有一定关联,其中身体活动养育实践——鼓励,在男童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在身体活动水平促进中要大力挖掘科学的身体活动养育实践措施。

关键词:身体活动养育实践;学龄前儿童;气质


标题:心脑血管疾病运动防治研究:历程、挑战、趋势              

作者:钟飞1,黄聪2*,徐勇进3,吴春春4

单位:1.三峡大学;2.浙江大学;3.东北师范大学;4.格罗宁根大学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s)是诱发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中国亟待遏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运动因其在CVDs防治中的显著效果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研究认为,国内CVDs运动防治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涉及域外经验引进、本土试验干预及运动处方探索;国外研究聚焦流行病学调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及细化运动指南制定。当前国内研究面临交叉合作不足、研究类型单一、临床研究偏少、研究人群覆盖窄、预防关口前移不足、成果应用转化受阻等挑战。未来需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CVDs运动防治体系,通过积累本土运动数据以细化单病与共病防治,开展大样本运动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基于循证的运动干预RCT,研制全人群专门化运动指南。

关键词:运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标题:身体锻炼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

作者:黄煜州,何晓龙*,尤敏莎,高景川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目的:探讨身体锻炼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 5个电子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筛选后纳入11项研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2.0进行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半定量的系统综述总结归纳相关文章。结果:身体锻炼联合多感官刺激能显著抑制消极情绪和促进注意力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积极情绪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论:多感官刺激能产生“多感官整合”,与单一感官刺激相比,身体锻炼联合多感官刺激能促进心理健康效益。建议未来研究优化多感官刺激的核心技术,采用神经影像技术深入探讨潜在机制,增加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并进一步探索锻炼强度、不同刺激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身体锻炼;多感官;心理健康;刺激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43卷9期

  • 共8篇文章,其中运动与训练科学类6篇

  • 其中综述类2篇、实证类4篇

  • 来源:期刊官网,更新日期2024年11月

  • 链接:https://ydyx.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3&mid=ydyx


标题:简化太极拳干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者康复效果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

作者:许国才;汤惠如;范志龙;王疆娜;张翠;聂祥坤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为期12周的简化太极拳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者康复效果及神经肌肉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例CAI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为期12周的简化太极拳训练(实验组)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主观不稳定感觉、踝关节肌力、本体感觉及动态姿势稳定性进行评估测试。结果:12周干预后,实验组的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评分,改良星形偏移平衡测试(the modified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m SEBT)后内向和后外向的最大伸展距离,以及踝关节跖屈、内翻和外翻时的峰值力矩均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跖屈及内翻时的被动运动本体感觉阈值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CAIT评分、mSEBT中的后内向和后外向的最大伸展距离,以及踝关节跖屈、内翻及外翻时的峰值力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跖屈被动运动本体感觉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2周的简化太极拳训练可以改善CAI者的临床主观不稳定感,可能与踝关节肌力、本体感觉和动态姿势稳定性功能改善有关。建议将简化太极拳训练作为CAI者康复方法之一。

关键词:太极拳;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动态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肌肉力量    


标题:不同运动疗法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足弓形态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赛雪;贾雨晴;张书语;李心迪;张淦;张璐;栾烁;张恩铭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运动康复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康复中心

摘要:目的:对比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向心-等长-快速离心训练、向心-等长-慢速离心训练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PNF组、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向心-等长-慢速离心组、对照组,每组各10人。共进行6周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试各组足舟骨下降试验(navicular drop test,NDt)高度差、标准舟骨高度指数(normalized navicular height truncated,NNHt)、踝关节肌肉力量、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动态平衡能力。结果:(1)足弓形态:与实验前相比,PNF组优势侧NDt值显著变小(P=0.049),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非优势侧NDt值显著变小(P=0.034)、NNHt指数显著变大(P=0.026);(2)踝关节力量:与实验前相比,PNF组、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向心-等长-慢速离心组跖屈肌力均显著提升(优/非优势侧:P=0.003/P=0.004、P=0.000/P=0.000、P=0.001/P=0.001),PNF组、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内翻肌力均显著提升(优/非优势侧:P=0.011/P=0.005、P=0.003/P=0.003);(3)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实验前相比,在非优势侧中,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连线增量显著降低(P=0.037),PNF组内侧纵弓负荷比例及接触面积显著降低(P=0.012、P=0.027);在优势侧中,向心-等长-慢速离心组内侧纵弓接触面积显著减小(P=0.038),对照组则显著增大(P=0.015);(4)动态平衡:与实验前相比,PNF组、向心-等长-慢速离心组优/非优势侧及向心-等长-快速离心组优势侧Y-Balance测试综合分数显著提高(P=0.006/P=0.023、P=0.001/P=0.035、P=0.011)。结论:6周PNF治疗可改善柔韧性扁平足青年的足弓形态,并提升其动态平衡能力;6周向心-等长-快速离心训练在改善柔韧性扁平足青年足弓形态方面效果最为显著,而向心-等长-慢速离心训练可显著提升柔韧性扁平足青年的动态平衡能力。

关键词:柔韧性扁平足;力量训练;离心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 


标题: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作者:胡树罡;朱二秋;龚雪;笪儒娴;马婷婷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市东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摘要: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纳入5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IM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予12周健康指导和常规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含:物理治疗及有氧训练),IMT组在此基础上予以IMT。分别于12周干预前后,采用Powerbreathe K5呼吸训练测试系统获取两组患者最大口腔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获得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和干预前后6MWD差值(6MWDd-value),并在6MWT期间使用Cosmed K4b2无线遥测气体分析仪动态采集患者呼吸气体参数,获得峰值摄氧量(VO_(2peak))和峰值通气量(VE_(peak)),观察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和对比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的变化,并评估6MWD分别与VO_(2peak)和VE_(peak)的相关性。结果:12周干预后,两组患者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VO_(2peak)、VE_(peak)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IMT组MIP、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d、VO_(2peak)、VE_(pea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6MWD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6MWD与VO_(2peak)(r=0.298,P<0.05)和VEpeak (r=0.813,P<0.01)呈显著正相关;6MWDd-value与6MWD、VO_(2peak)和VE_(peak)相关均不显著(P>0.05);6MWD和IMT可正向预测VO_(2peak)(6MWD:B=0.023,P<0.01;IMT:B=0.341,P<0.01)和VE_(peak) (6MWD:B=0.503,P<0.01;IMT:B=7.486,P<0.01)。结论:(1)IMT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建议可与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应用;(2)6分钟步行试验可能适用于间接评估脑卒中患者摄氧量的改善。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心肺适能;吸气肌;6分钟步行试验


标题:正念与精英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经验接受、去自我中心和认知解离的并行中介作用      

作者:卜丹冉;张春青;刘靖东;韩哲;苏宁;黄志剑

单位: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中山大学心理学院;中山大学体育学部;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科学选材及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讨正念对精英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可能影响机制。方法:对462名中国精英运动员(M年龄=18.16,SD=3.14,Range=12~28,44.8%女性)进行了横断面问卷调查。使用SPSS2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扩展程序PROCESS的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模型的检验。结果:(1)正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焦虑(β=-0.386,P<0.001)、抑郁(β=-0.342,P<0.001)和睡眠质量不佳(β=-0.324,P<0.001),显著正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β=0.432,P<0.001)和心理幸福感(β=0.399,P<0.001)。(2)正念可通过经验接受、认知解离和去自我中心的并行中介作用显著影响精英运动员的焦虑、睡眠质量不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此外,正念可通过经验接受和认知解离的并行中介作用显著影响精英运动员的抑郁和心理幸福感。结论:正念对精英运动员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不佳有负向预测作用,对训练比赛满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不仅发挥直接影响作用,也可通过经验接受、认知解离和去自我中心来间接影响焦虑、睡眠质量不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通过经验接受和认知解离间接影响抑郁和心理幸福感。

关键词:正念;心理健康;精英运动员


标题:丙酮酸盐缓解运动性酸中毒的代谢优势探析

作者:车开萱;李秦陇;邱俊强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营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运动诱导的代谢性酸中毒(运动性酸中毒)是引起肌肉疲劳的关键诱因之一。在高强度运动中,ATP水解释放的H~+未能及时排出细胞是诱导运动性酸中毒出现的主要原因。丙酮酸盐作为一种新型碱性缓冲剂可以通过外源性补充有效地纠正运动性酸中毒,而其凭借生物学特性消除过量的H~+,还可能同时发挥提高运动中能量代谢的优势,从而有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因此,本文综述丙酮酸盐缓解运动性酸中毒的可能生化途径(乳酸脱氢酶反应、三羧酸循环和糖异生)及其伴随的代谢优势,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潜在作用机制,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丙酮酸盐;运动性酸中毒;H~+;代谢


标题:缺血处理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机制及问题

作者:范紫菡;吴迎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系统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IC)是指对某一器官/组织应用间歇短暂性缺血可对缺血器官/组织产生内源性刺激作用的现象。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在运动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根据缺血处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时期,可将其分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和运动后缺血处理(post-exercise ischemic conditioning,PEIC)。不同时期缺血处理虽然都是通过限制血流来达到提升运动表现,促进运动后恢复的作用,但血流限制程度不同、方法学因素不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应用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梳理IPC、BFRT和PEIC在运动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比较不同时期缺血处理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阐明不同时期缺血处理的作用机制,为缺血处理在运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血流限制训练;运动后缺血处理;缺血再灌注;运动表现;运动性疲劳



标题:乒乓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整合优势——基于功能偏侧化理论的EEG证据  

作者:漆昌柱;宋一锐;王淙一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目的 探究乒乓球运动员视觉运动整合的优势特征,并基于功能偏侧化理论分析其神经机制。方法 选取22名乒乓球运动员作为专家组,21名普通大学生作为新手组。采用半视野速示技术,设置视觉运动整合任务,测试并比较乒乓球运动员与新手视觉运动整合的行为差异及脑电特征。结果 (1)乒乓球专家组的右手反应时显著短于新手组(P <0.05);(2)在视觉加工阶段,乒乓球专家组的P1成分潜伏期显著长于新手组,且专家组左半球N2潜伏期显著高于右半球(P <0.05);(3)在视觉运动转换和运动执行阶段,乒乓球专家组诱发了更大的BA6区的negativity波幅和BA4区的N2波幅(P <0.05);(4)在顶-枕区域,乒乓球专家组的高频alpha节律神经振荡水平低于新手组,具体表现为在左视野右手反应模式下高频alpha节律振荡水平较低(P <0.05)。结论 (1)乒乓球运动员右手(优势手)的视觉运动反应时更短;(2)乒乓球运动员大脑右半球在早期视觉加工阶段对刺激识别更迅速,在视觉运动转换阶段更直接有效;(3)乒乓球运动员在视觉运动整合过程中表现出更少的注意资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右半球的视觉加工和左半球的动作反应优势上。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视觉运动整合;功能偏侧化;神经振荡;事件相关电位;EEG


标题:内部模型对乒乓球运动员偏差决策的促进作用——基于HDDM的量化分析

作者:陆颖之;陈奕衡;王吟月

单位: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认知评定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基于视觉的知觉-动作双系统理论,选取乒乓球发球动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DM)探讨运动经验如何影响动作预期偏差的监控能力,旨在深化对于运动员认知加工机制的理解并提供理解运动控制和决策过程中细微差异的有效量化方法。方法 通过DDM中的起始点和漂移率参数,分别量化被试基于内部模型的有效偏差感知以及动作控制过程中偏差证据的累积速度,实现对感知与动作决策过程的定量分离。结果 运动员表现出更高的偏差感知敏感性,其起始点受偏差程度的影响,而新手不受影响。此外,运动员组在偏差程度变化时的漂移率调整更为精细。结论 运动经验通过优化内部模型和形成特定认知策略的方式对动作预判和偏差监控过程产生影响,揭示了在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中认知加工的多层次作用。

关键词:偏差决策;运动经验;内部模型;分级化;漂移扩散模型


标题:足球运动员个体与共享情境意识的特点及其关系

作者:李 杰;李 琪;周 纤;杨子鹏;张 禹
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北京无疆脑智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系统测量不同水平足球运动员个体情境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SA)的三层级(感知、理解、预测),并结合访谈法测评高水平足球队运动员之间及其与教练员之间的共享SA,考查足球运动中个体SA、共享SA和决策SA的特点及关系。发现:(1)高水平球员个体SA各层级和决策的水平均高于低水平球员,但高水平球员SA各层级之间及其与决策的表现均无显著相关;低水平球员个体SA的感知、理解、预测各层级的表现存在正相关,且与决策表现相关。(2)高水平球员之间及球员与教练员之间存在共享SA,且与个体SA的预测层级相关。认为:SA的各成分均能区分足球运动员的水平,高水平球员的SA可能更具有非线性以及个人特点,且个体对情境的预测有助于团体形成共享SA。

关键词:情境意识;个体情境意识;共享情境意识;感知;理解;预测;决策


标题:近十年对抗性项目竞技运动员感知运动行为优势特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周成林,王莹莹

单位: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感知并预判对手动作以做出应对决策是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执行动作反应的基础。采用系统综述方法,梳理近十年关于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感知运动行为的研究,从感知、预判和决策3个阶段概述运动员专项与非专项感知运动行为的特征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发现:运动员在感知和预判阶段通过投入更多认知资源以获取关键视觉线索和处理冲突情境,在决策阶段通过激活内部模型完成自动化决策,体现了较高的神经效率,反映了运动员感知运动行为全过程的不同脑神经活动特征。随着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和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未来研究可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模型等算法模拟和预测运动行为,揭示运动训练对人脑的可塑性规律,提升研究成果的解释力。

关键词:运动员;感知运动行为;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感知;预判;决策


标题:基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研究

作者:杨兴隆1,2   王丽娟1*   徐琪3   陈欢1  梁果1   邱艳平1   郑南1

单位:1. 上海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学院 2. 温江区万春学校 3.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摘要:目的:运用最佳时区的分析方法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影响,并以此推荐量为标准,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的达标情况。方法:以广州、武汉、长沙三地的1 736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推荐量组和验证组,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24 h活动,24 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L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ED)、睡眠(sleep,SLP)。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评估体质健康水平,采用调查问卷评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组建24 h活动组合、预测结局变量等步骤,明确24 h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24 h活动达标与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推荐量组样本的测试与调查结果显示,24 h活动组合与体质健康(小学生:F=11.342,P<0.05;中学生:F=15.051,P<0.001)、心理健康(小学生:F=3.613,P<0.05;中学生:F=4.315,P<0.01)及执行功能(小学生:F=4.365,P<0.01;中学生:F=6.973,P<0.001)显著相关。在关系明晰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生24 h活动的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 62 min(40~70 min)、LPA 270 min(240~310 min)、SED 480 min(420~600 min)、SLP 630 min(520~650 min),中学生24 h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 66 min(40~80 min)、LPA 246 min(220~290 min)、SED 552 min(480~630 min)、SLP 576 min(490~610 min)。结合验证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未达标群体而言,24 h活动达标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β=6.17,P<0.05;中学生:β=5.32,P<0.01),与心理健康异常(小学生:β=−0.86,P<0.05;中学生:β=−1.04,P<0.001)以及执行功能障碍(小学生:β=−2.12,P<0.01;中学生:β=−1.35,P<0.01)呈显著负相关。以此推荐量为标准,在验证组中仅11.5%的小学生和7.7%的中学生4种行为同时达到了24 h活动推荐量的标准。结论:研究基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首次提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推荐量,并验证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为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的制定及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执行功能 


标题: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松林1,2   章楚怡1   沈斌1   徐振1李静静1   周俊鸿3,4   傅维杰1*

单位:1. 上海体育大学 “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成都体育学院 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3. 哈佛医学院;4. 希伯来老年研究所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HD-tDCS组和假刺激组(各17人),相应进行随机双盲的个体化HD-tDCS真刺激(持续20 min个体化电流强度的刺激)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60 s的渐入渐出刺激)。分别在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刺激前后)方差分析自变量对受试者的脑功能各指标的影响。结果:受试者全部完成干预且无报道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推测刺激类型总体错误为44.12%,致盲效果良好。与干预前和假刺激相比:1)单次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增强跖−背屈任务下双侧顶下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2)单次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提升右侧SMA与左侧小脑、左侧额内侧回、右侧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小脑之间的功能连接。结论:研究为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构建了个体化HD-tDCS方案,并证实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的脑功能(增强脑区激活和功能连接),提示该方案具备恢复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潜力。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高精度;慢性踝关节不稳;脑功能;脑区激活;功能连接


标题:基于量化数据的足球训练负荷研究综述 

作者:魏小斌,陈辉,王念慈,王衍卜,井伟祯,陈小平

单位: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4.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5.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足球部

摘要:足球训练负荷的有效实施是保障运动员实现竞技能力获得运动表现提升的基石。本文通过综述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量化下的足球训练外负荷以及内负荷特征研究,为我国足球项目的科学化训练及相关赛季性项目训练负荷的设计与监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赛季中足球训练的总跑动距离、高速跑负荷相对比赛更低,而加、减速跑与比赛差异较小;一周内训练负荷呈“倒U”形分布;赛季后半阶段训练负荷显著下降;训练负荷存在位置差异,其中边后卫和中场球员的跑动负荷较高;非首发运动员与首发运动员在总训练时长和跑动距离上差异不大,但存在高强度负荷不足问题;赛季前准备期由于训练时间更长,训练课次更多,因而负荷较高。建议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加强训练负荷监控工作,清晰把握与认识负荷的分布特征与适应机制,根据比赛特征、周期特点等因素科学安排训练负荷,保障比赛时的运动表现。

关键词:足球训练;负荷监控;周期;疲劳;恢复


标题: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内容构建、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作者:宋亚佩,丁省伟,范铜钢

单位:1.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

摘要:为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标准化、运动处方等理论为指导,归纳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涵、价值及内容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基于健身气功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容构建应以基础标准、研制标准、管理标准、保障标准4个层面为一级指标,细分24个二级指标。对应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内容构成不具体、研究力度不充足、发展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不成熟等推进困囿,提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应厘清发展思路、深化理论研究、构建发展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以期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推动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发展。

关键词: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内容构建;推进困囿;纾解方略



标题: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                   

作者:郑铭浩  刘征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以及在模拟比赛中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28名健康男性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被随机分为阳极刺激组和假刺激组,进行连续5天5次的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或假刺激,刺激脑区为初级运动皮层。在刺激前、刺激后进行发球测试以及模拟比赛表现测试。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条件×时间)比较两种刺激前后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发球积极性、比赛中积极性动作和中性动作以及消极性动作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发球技术表现中,阳极刺激组的发球速度显著高于刺激前(P<0.05),假刺激组刺激后的发球速度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阳极刺激组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没有发生变化;阳极刺激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在模拟比赛中,阳极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动作数量显著提高(P <0.05),刺激后的发球中性动作显著低于刺激前(P <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以及中性动作得分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比赛整体积极动作而言,阳极刺激后的比赛整体积极动作显著提高(P <0.05),刺激后的比赛整体中性动作显著降低(P <0.05);对于比赛整体消极动作而言,刺激条件与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且刺激条件和时间的主效应亦均不显著。结论:连续5天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排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发挥和模拟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该技术可以帮助排球运动员提升肌肉力量控制和神经兴奋性,从而在实战比赛中增加积极动作的发挥并减少中性动作的表现。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排球;技术发挥;模拟比赛;运动表现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或图片阅读):

黑马科学训练坊阅读量10000+的文章你是否看过?

HP研究团队中文论文下载和引用排名 (前30)+ 黑马科学训练坊10大专题

上海体育大学黎涌明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2024年)

黑马科学训练坊,小LOGO,大梦想

黑马科学训练坊
为竞技人群、大众人群和康复人群架起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这三座桥梁,为健康中国贡献来自“坊”间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