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思课堂内外的教育常识常理

教育   教育   2023-05-16 19:27   江苏  

     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我们,面对着双减政策,新的二孩生育现状,对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这些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课堂发挥有效的作用。

故事一  妹妹的幼儿园毕业典礼

   吴非老师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35页上写道:“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疏远老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与文明,教师的教学将没有什么价值。”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四月中旬的一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了一条请假信息:“老师,明天小明同学要去参加妹妹幼儿园组织的毕业户外活动,我们请假一天。”

      我看了,感到意外:妹妹的幼儿园毕业典礼需要小学三年级的哥哥塌课参加吗?有那么重要吗?哥哥的学业难道不重要吗?

   于是我回复道:“小明妈妈,幼儿园有要求一定要参加吗?”

    对方再次回答:“没有要求,是我想带他去参加妹妹的毕业活动。”

     我说:“您自己问问小明同学,他是愿意来上学,还是参加妹妹的毕业活动?”

    妈妈回复:“他非常愿意参加。”

    我又说:“好的,那回来以后要补课补作业了。”

    妈妈回复:“好的。”

    我总觉得和我的理念中的“学业重要”这个观点冲突了。我把这段对话截图,发给了搭班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说:“家长想法挺奇怪。对待上学这件事太随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跟一批比自己小这么多的孩子在一起有意思吗?其他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也会觉得这家人很奇怪。你跟她说,今天数学老师说他数学课表现一直很好,作业也按时写完了。如果这种学习劲头能一直保持下去就好了,最好不要中断。”

   于是,我和小明妈妈打了长达十二分半钟的电话,交流了这个问题。家长最终还是说服了我。她最重要的意思是:这次让小明参加妹妹的幼儿园毕业活动,是她和孩子爸爸一致赞同的。他们认为,父母能陪同孩子的时间并不长,孩子和妹妹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他们彼此都不应该缺席对方的重要时刻。而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缺一天的课对孩子的人生没有什么影响。

      我和数学老师交流了这个情况,我们一致批准这个孩子第二天去参加妹妹的幼儿园毕业活动。

      就这样,第二天,小明没有来上学,去参加妹妹的幼儿园毕业活动了。

       这个教育故事告诉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一致,新的时代,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成为常态。儿童的学习态度和这些教育理念是很有关系的。如果碰上了一位强势的老师,孩子的家长即使把孩子送过来上学,孩子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吗?恐怕不能。满脑子都是对妹妹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幻想吧?     

      我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外公去世了,我妈妈说我不能缺课,没有让我去参加外公的追悼会,而是和往常一样去上课了。现在想一想,还是觉得应该去参加外公的葬礼。有很多事情,在某个当下,都比几天的课更加重要。落了几天的课可以补回来,但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缺席之后,就再也无法弥补了。

     时代的不同,家庭的不同,形成了教育理念的不同。这些理念,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生了碰撞。作为教师,应该研究这些,对儿童的成长进行理性思考。


故事二   热爱阅读和考试分数并不匹配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看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我的班级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显然是喜欢阅读的,比如说读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他的理解是非常动人的,比他的哥哥讲得要好。但是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非常差,和他的哥哥成绩相去甚远。

      还有,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孩子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可谓是非常好。我教孩子们吟诵,他会学习得非常好。但是,考试的时候,他一看到那么长的文章阅读,立刻就说,我读不懂,然后放弃了阅读,放弃了阅读题的回答,导致考试成绩非常糟糕。

      这样的孩子,就是在写字上出了问题。因为大量的生字掌握得不够好,读书的时候,动不动就卡壳了,或者读错了,意思理解错误,天长日久,就出现了阅读障碍,或者书写障碍,带来成绩的不理想。这样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必然是自信心不足的。家长觉得家庭教育非常吃力

      我现在的班级,也有的孩子站起来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读得疙疙瘩瘩,其实就是识字写字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识字写字教学重要至极,因为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才能得以开展。特级教师陈树民老师告诉过我:小孩子读书的最大难度,就是把那些字一个一个连起来读的过程。

      这些现象必然会引起教师的反思,为了把学生教好,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律来做事情,不要跨越必须经历的台阶。既要重视阅读或者朗诵吟诵这样的读书,又要重视识字写字这样的基础工程,并驾齐驱,一个都不能软,让孩子们瘸腿走路,就会出问题,走不快,走不好,甚至摔倒在人生的道路上,眼含热泪。 

 爱打人的学生怎么办

      班上有一名小男生,捡到了学校花坛里的一把树枝,回过头来上楼梯,看到班上另外一名比较软弱的男生,就打了人家的头部。还好没有打出伤。老师看到了,就批评了这个孩子,并且要求班主任告诉家长。

      这个小男生多次打别的孩子,多次向别人道歉,上门赔礼道歉,买营养品。

      有的老师告诉这个孩子:“你这样做,那个打你的孩子就可以还击,来打你;人家的家长也会来找你,你自己的父母亲也要对你严加管教。” 并且告诉这位小男生的家长:“如果不好好教育,好好批评,这样下去,以后到了社会上,那社会,会给他更加严厉的惩罚的。”

    班主任在“学习强国”的北大慕课上,学习了“教师如何做科研”里面的一个实验,就在这个小男生身上进行了尝试。第一天,观察他的情况,记录他违纪的次数,大约有八九次;第二天一早,就对他说,今天如果没有违纪的现象,放学时将会给他一个奖励,到了放学的时候,老师发现只有三四次,问他要什么奖励,“巧克力,还是学校的阳光文明卡?”孩子说:“阳光文明卡。”

     班主任又从芬兰积极心理学家富尔曼的书《从故事里学儿童技能教养法》里汲取宝贵经验,每天记录这个孩子的错误,并且告诉孩子,在达到三次时,会再次找到他的家长谈这些事情。每一次记录他的错误的时候,都要教他一个解决问题的技能。比如说,放学时,他的座位下有一滩水,留给了值日班长、值日组长来打扫,他还振振有词:“他们留下来不就是为了打扫吗?”班主任告诉他:“留下来值日的小干部是为全班服务的,但是你个人应该按照班主任放学时的要求,把桌面、抽屉、个人座位所在的地面打扫干净,再去排路队回家。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这就是在教儿童技能。不是光告诉他“不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他“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就这样,班主任渐渐发现,这个孩子变了,首先,他从以前不接受老师的批评,还会顶嘴,变成主动找班主任来解决和其他同学的矛盾;其次,他又捡到了树枝,这一次,他拿着树枝打起了地面,打起了栏杆,而不是同学的头;课堂上,他能坐正了听课,而不是把腿跷在椅子上,还能发言。班主任开始表扬他了,他的笑容多起来了,表现也越来越好了。

    反思这个过程,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教育都在起作用,不是一次,而是一个阶段,是一个过程,这孩子渐渐改变了。

    班主任也好,老师也好,都要针对问题去学习,学习一些教育的技能,比如儿童技能教养法。我们不能像吴非老师的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里面的《问不完的“怎么办”》那一篇里面,女教师面对两个打架的孩子束手无策。以至于吴非老师说“换个班主任,也许就没事了”。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有办法。有的时候,去书店找一找这方面的书,国内的,国外的,多读一读,就能找到制胜的法宝。

      读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在教学中,永远不能只关注知识的掌握,儿童的成长必然伴随着很多因素,与人相处的能力,对未知的兴趣,各种习惯……这些都属于常识常理。只有符合常识常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轨道上,带领着全班学生,学习,发展,和谐自然。就好像杜甫在《春夜喜雨》这首诗中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琢玉轩
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