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全民参与!推进食管癌防治“三早”真正落地,迎接食管癌早诊新未来

健康   健康   2024-12-11 16:37   北京  






提升食管癌筛查覆盖率和早诊率

让更多人群主动参与并获益


随着中国癌症防治事业的持续推进,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作为防治的核心手段,正在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然而,如何提升筛查覆盖率和癌症早诊率,让更多人群主动参与并获益,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2024年11月,食管癌防治前沿进展学术会议暨食管癌甲基化早诊创新技术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和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创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思博士®”,在会上正式亮相。这款基因甲基化检测新品,不仅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的创新成果,更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在场的众多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
会议期间,早筛网采访了来自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印教授和陈万青教授,两位专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刻剖析了当前癌症筛查和早诊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的趋势,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健康科普

教育

食管癌防治的关键一环


食管癌,作为一种高致死率的癌症,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且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也相对滞后,这使得食管癌的防治面临巨大压力。李印教授在谈到这一现状时指出:目前,临床上发现的食管癌患者中,有80%-90%都处于中晚期,早期食管癌的案例非常少虽然国家在推动癌症早期诊断方面已采取多项措施,但食管癌早诊率依然受限于多方面因素,整体情况不尽如人意。

癌症筛查的普及和早诊率的提升,是增进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依赖的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增强公众的主动防控意识。陈万青教授在访谈中提到:“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癌症筛查的覆盖率不足。除了政府主导的组织性筛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癌症防控的认知和意识。”他强调,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实际上是每个人的责任,个体的健康管理离不开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只有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健康当作‘第一责任’,癌症筛查的普及和早诊率提升的效果才会得到实质性提升。”

李印教授也指出:“癌症筛查的普及和早诊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学会协会的专家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应该投入更多精力,推动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





李印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主任

未来,基因甲基化技术

在癌症早期检测、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创新技术引领全球

食管癌早诊的全新选择


近年来,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辅助诊断技术,已经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李印教授表示:“基因甲基化标志物作为癌症早期的信号指示器,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癌症风险。”这一技术的应用,给癌症筛查和早诊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2015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和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功挖掘出具有中国人群特异性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标志物——MT-1A、Epo和Septin9基因,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2023年,博尔诚“思博士®顺利完成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团队牵头的全国6家权威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所有指标均达到了预期效果。2024年8月,博尔诚“思博士®”MT-1A、Epo及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批准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早诊产品。

李印教授提到,作为全球首款走向临床的食管癌甲基化早诊创新技术,这项临床研究具有高度的探索性,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病例收集、质量控制、患者配合度以及多方协作等方面,这些都让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通过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不懈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推动创新技术产品顺利获批,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李印教授深感欣慰,对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个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的结果。通过这种精准的基因甲基化检测,能够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发现癌变信号,为患者提供及时干预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食管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治疗的成功率。”



陈万青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

食管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刻不容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因地制宜

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尽管基因甲基化技术为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显著,如何在城乡之间实现癌症筛查的普及和均衡,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陈万青教授指出:“癌症防治策略不能一刀切。中国城乡之间在医疗资源、技术水平、筛查接受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筛查覆盖面和早诊率的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陈万青教授建议,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准的筛查策略。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地区,可以采用高精尖的技术手段,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可以选择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且更容易被公众接受的筛查方法。通过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更好地推进癌症筛查普及工作,进而提升癌症的早期诊断率。


李印教授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的食管癌早诊和欧美国家类似,依赖于胃镜检查。然而,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基层地区的医疗设施较为匮乏。基因甲基化技术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一差距,为基层地区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早期检测选择。


癌症筛查的普及和早诊率的提升,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全民健康观念转变的体现。李印教授与陈万青教授一致认为,推动癌症筛查的普及、提升癌症早诊率,既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突破,也需要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像博尔诚的基因甲基化检测的技术革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健康教育的普及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拥抱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推进食管癌防治。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断刻不容缓,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共同推进食管癌防治“三早”真正落地,为保障公众健康福祉不懈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 2030”贡献力量!





关于博尔诚

博尔诚创立于2006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深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重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领域(下称“三早”),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早期、精准、安全、依从性好、适用范围广的重大疾病三早产品和服务,已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公司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重大疾病的早筛、早检、伴随诊断、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应用方向,依托qPCR、ddPCR、NGS、液相质谱、免疫等技术平台,开发一系列甲基化检测、核酸检测、免疫POCM产品。公司旗下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均为中国首款获批,其中胃癌和结直肠癌检测产品已应用于数百家三甲医院并纳入多地医保。肝癌甲基化早诊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肺癌、NGS多癌甲基化检测产品等已取得重大进展。

坚守“让更多人远离重大疾病”的使命,博尔诚将持续拓展重大疾病三早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带你了解

  基因甲基化 


博尔诚早诊早干预
博尔诚重大疾病早诊早干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