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白书忠创会理事长发表重要讲话,对重大慢病防治健康管理专项基金成立表示祝贺;对参会专家和支持企业表示感谢!白书忠创会理事长对重大慢病防治健康管理专项基金的建设和发展寄予厚望,明确了具体要求,期望专项基金组委会全体成员团结一心、遵章守纪,围绕目标、不辱使命,为促进我国重大慢病防治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韩萍理事长发言
韩萍理事长代表组委会作了表态发言,表示一要紧紧围绕重大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和相关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大募集资金力度,严格执行基金会公益活动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二要建立健全专项基金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持续高效运行;三要加强人员培训和资金管理,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执行基金会相关财务管理和经费预决算制度,充分发挥好专项基金的公益性并提高使用效率,坚决杜绝违规违法事件发生。
王建铭董事长代表捐赠企业发言
博尔诚董事长王建铭作为发起单位代表发言,他表示,该专项基金旨在构建重大慢病“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一体化综合健康管理新体系,从传统的“被动健康管理”向“主动健康管理”推进,加速“防、筛、康”健康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基因甲基化、miRNA、蛋白免疫等适宜检测技术在慢病防治领域的全面应用、惠及广大民众,提高重大慢病及其风险的早筛早检率,切实减轻全社会重大慢病负担,让更多人远离重大疾病。
“主动健康管理”是中国慢病防控的积极应对方案
数据显示,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在中国人群中占比91%[1]。2021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总数的17.9%,但由慢性病引发的死亡却占到了全球的25.9%,且慢性病的负担持续增加[1][2]。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重大慢病防治工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病防治”列为主要目标,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主动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主动健康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强调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自我管理和科技手段,主动预防疾病、及时发现早期症状,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做好“主动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是关键,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癌症早筛成为“主动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癌症在重大慢病死亡人数中排名高居第二位。根据《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平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有5.5人死于癌症。
癌症防治已成为“主动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而筛查是癌症防治及早诊早治的关键手段。《“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以高发的消化道癌症为例,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预防消化道癌症;临床针对早期消化道癌症具有成熟的干预方案,预后良好。一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5%,一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食管癌5年相对生存率不足20%、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我国目前的消化道癌症筛查并未在体检中得到良好应用。换言之,常规体检未必能起到防癌的作用。内镜作为诊断消化道肿瘤的金标准,多年来在体检中心开展机会性筛查的实践中推广不开。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体检者不愿意接受有创的内镜检查手段、绝大多数体检中心不具备适宜的筛查技术。
基因甲基化创新技术助力癌症早筛“向上”破局
基因甲基化检测能更早期的发现癌症,并能对多种癌症进行早期检测。基因甲基化是指基因的特定序列(CpG岛)在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发生甲基化修饰。当抑癌基因发生甲基化后,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使致癌基因表达升高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癌变。复旦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在达到现有临床确诊金标准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现自觉症状前,早期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基因甲基化就已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被无创检出,能比临床诊断提前4年发现血液中的微量肿瘤基因甲基化信号[3]。
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癌症筛查中应用,让防癌体检精准发现更多早期癌症。防癌体检在癌症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癌症筛查并未在体检中得到良好应用。以结直肠癌筛查为例,常规检测项目如大便潜血检查,要求检测样本是新鲜的粪便,受检者取样干扰因素较多,导致其弃检率高。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有创、需要肠道清洁准备、预约时间长、受检者容易内心抗拒,因此不适合作为体检筛查的常规手段。数据显示,我国民众对于内镜检查的参与度低、依从性差,美国肠镜检测参与度为65%,中国仅有4%。而97%拒绝肠镜检查的人愿意接受无创筛查,其中83%人群偏向选择血液而非粪便筛查。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具有均一稳定、采样规范、依从性高、即检即采的优势,随着其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对于防癌体检能够更早期的发现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甲基化检测可引导高危人群精准就医,显著提高内镜筛查效率。我国肠镜医疗资源紧张,每百万人仅有19.4个消化内镜医师,且受检者依从性低、肠镜对癌前病变存在一定的漏检率,导致患者被检出时往往是中晚期,失去最佳时间时机。如果采用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对高危人群进行精准初筛和分层,甲基化阳性人群再进行内镜诊断,引导受检者精准就医。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医疗压力,提高内镜检出率,同时有效减轻受检者的经济负担。国家消化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在肇庆牵头开展的消化道肿瘤联合筛查创新项目中,应用博尔诚“FIT-Hp联合检测”初筛、“肠癌-胃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早筛早诊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该研究数据初步结果显示,前述方案可将消化内镜使用效率提高4.2倍。
博尔诚基因甲基化创新技术赋能主动健康管理
自创立以来,博尔诚深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重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领域,是首个将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引入中国的企业,推动了结直肠癌早期检测和筛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此后,公司进一步丰富了甲基化检测产品线(思博系列),结直肠癌早诊产品思博定®、胃癌早诊产品思博卫®、刚刚获批上市的食管癌早诊产品思博士®、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肝癌早诊产品思博甘®等多款产品,可提供高发消化系统癌症早诊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结直肠癌、胃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已在全国超300家三甲医院中广泛应用,并纳入多个地区的医保体系(食管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也已经纳入北京、山西等地医保),扩大了市场覆盖面,为践行国家早诊早治政策奠定了市场基础,助力早诊早筛全面落地。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实施推进,“主动健康管理”已经成为趋势,而真正的落实除了需要适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民众提高“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与素养,在生活中主动对自我健康进行监测,做到尽早发现、尽早预警、尽早预防,对疾病做到主动抵抗,主动拥抱健康。
1. Liu H, Yin P, Qi J, Zhou M.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21: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Chin Med J (Engl)202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23.
3. Xingdong Chen, Jeffrey Gole. 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Article number: 3475 (2020).
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致电咨询
商务合作:010-63482786
博尔诚创立于2006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深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重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领域(下称“三早”),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早期、精准、安全、依从性好、适用范围广的重大疾病三早产品和服务,已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公司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重大疾病的早筛、早检、伴随诊断、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应用方向,依托qPCR、ddPCR、NGS、液相质谱、免疫等技术平台,开发一系列甲基化检测、核酸检测、免疫POCM产品。公司旗下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均为中国首款获批,其中胃癌和结直肠癌检测产品已应用于数百家三甲医院并纳入多地医保。肝癌甲基化早诊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肺癌、NGS多癌甲基化检测产品等已取得重大进展。
坚守“让更多人远离重大疾病”的使命,博尔诚将持续拓展重大疾病三早领域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