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良川 张宝翠|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叙事

文摘   2024-07-24 09:00   四川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叙事



涂良川,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宝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思维逻辑和价值追求哲学地表征了中国创新、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时代性与文明性。新质生产力,是以其“新概念、新实践、新思维、新追求”而展开的文明叙事,是以“客观的历史”为根基、“实践的智慧”为依托、“理念的更新”为方式、“文明的推进”为追求的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其以“生产力形态的跃迁”“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理念的更新”“生产文明的推进”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既是今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与思想智慧,更是以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和中国追求对当代人类繁荣的历史推进。因此,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是时代与实践、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叙事,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给人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叙事;守正创新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定得有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时代性内容、科学性逻辑和文明性追求。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既是表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性概念,更是蕴涵中国升华实践智慧、创新发展逻辑、变革思维方式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术语的革命”。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不仅是技术经济时代与“质”同一的新的规定性,而且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熔铸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历史事实之基的理论表征、思想自觉与文明范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调研时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新高度,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这表明,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逻辑、时代发展、观念创新和人类视野中继续推进的“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赋予新质生产力以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殊内涵,使其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成为“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从守正创新的意义上继承与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一方面是“守”原理之“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论不动摇;另一方面是“创”理论政治之“新”,即以中国实践、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推动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所以,新质生产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呈现出激活先进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彰显“人之为人”本质力量的社会历史性效应。就此而言,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生产力形态的跃升、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理念的更新和生产文明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形态、创新逻辑、系统观念和人类文明的时代表达。这一文明叙事的“守正创新”逻辑,使新质生产力不仅在历史演进与人类生活相统一中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中形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实践理念与思维方式。即是说,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范式,既是继承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本质规定的现实观照,又是以中国实践观念的思维方式塑造新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更是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观念的“守正创新”。

一、生产力形态的跃升与标识性概念的表征

新质生产力是熔铸着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跃升与社会历史发展于一体的新的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一新的规定性不仅将新质生产力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用以分析当代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而且以概念为中介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观照与实践发展的思维范式革新,还创造性地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提升至“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新高度。这一方面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概念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全新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则表明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的历史的人”在忖量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形上追问中以标识性概念来表征时代的规定性,进而彰显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发展性与创新性。

第一,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是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跃升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辩证统合的新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标识性概念,是先进生产力之“质优”与社会历史发展之“存在”同一的新的规定性,因为“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这一全新的规定性并不是“自在存在”的空洞的抽象概念抑或是僵死的、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社会存在。因此,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织点,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洞悉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力形态跃升的客观事实,也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更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话语体系。新质生产力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的时代规定性来表征现代化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世界而非仅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就此来说,直面生产力形态跃迁的事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使然,又是其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之必然。或者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生产力理论创新之维的具象化历史表达。这表明,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是一个辩证有机体,因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所以,新质生产力这一标识性概念有利于更好地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的时代事实,从而构建出“形成了的和完满的知识”以及“已经发展到本来形式的真理”。

第二,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支撑,赋予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全新的时代内涵。新质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又是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正如马克思揭示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那么,新质生产力动能的激活将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与生产要素的系统优化。因此,科技创新是使新质生产力葆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质的核心要素,是有利于“以科技要素赋能诸多其他要素性能的变革和要素的组合”,这不仅有力地突破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而且出众地完成了生产力形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以人工智能技术造就的新质生产力就呈现出“主体劳动的脑力化、劳动工具的智能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的鲜明特征。所以,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范畴和规定,中国共产党人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入手,完整地阐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逻辑,并且以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而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之概念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架构范式的守正创新。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标识性概念的表征,表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引领作用,其在阐发新质生产力概念之际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

第三,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身的生产方式变革的本质性把握。鉴于此,新质生产力标识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形成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新型生产关系,更是发展自新型生产关系所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演化的智能化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精辟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这一方面规定了生产方式变革之于正确处理“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逻辑,另一方面以“统筹推进”阐明了“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守”与“创”辩证统一的发展理路。“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引领,要求各领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全方位的变革,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关系调整、生产方式变革的事实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的理论基石;也是在新时代生产力形态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话语”的学理基础。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一方面内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生产方式变革的觉解与追问,另一方面彰显出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透视与把握,由此守正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表达为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既呈现了先进生产力质态跃升的时代事实,又表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的哲学观念”。因此,当表征中国经验的“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升华至呈现中国理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之时,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亦即升华至中国特色的“守正创新”的理论观念与思维方式。

二、生产实践的升华与守正创新的理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着力于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升华为时代发展的“创新理念”。因为,人民群众是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力量,更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这一方面确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于创造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性力量,另一方面规定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作用,再一方面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实践,构建了具有当代中国主体性、原创性的“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文明成果。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着力探索“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觉。

第一,新质生产力是人民群众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呈现其以“改变世界”为鲜明特点的守正创新理念,更是“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标识。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新质生产力是人民群众在“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守正创新”的理念表达。因为,在整个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而整个社会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意味着,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今天我们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点。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生产性实践,不仅激活了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其映现出人民群众独有的历史力量、实践力量与创新内涵。可以说,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因此,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是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其一,升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定性,是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与创新发展。由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是人民群众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并将其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动力支撑。其二,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升华为时代创造性的发展理念,真切地激活了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并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为原则,既葆有社会创新发展动力支撑的规定性,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逻辑。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再次力证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发展的不竭源泉的历史事实。

第二,新质生产力是事关现代化实践的时代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科学解答时代性问题中实现的历史规律、实践智慧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研究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的坚实理论支撑。因为,新质生产力所指认的时代性问题是:人类在变革中的时代、实践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发展等方面对“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问题的重新忖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之上发现、筛选、研究、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又是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凭借科技创新这一动力源泉从根本上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所以,我们“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中聚焦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理念。因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生产力,即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因地制宜”地直面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生产实践上升为实践智慧,充分地彰显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人民性与实践性品格。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变革的时代中不断探索“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文明叙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智慧。印证了“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之新”,真切地把人民群众“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升华为“理论创新的生命活力”,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使新质生产力熔铸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辩证统一的关键所在。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持久的时代解释力与理论生命力。纵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以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涵着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比如:“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要求,在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制高点。这一方面赋予当代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与文明内涵,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升华为时代性创新理念的新高度。因此,新质生产力象征着当代中国“新的生产力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由此得以实现“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在创新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创新实践”。

由是观之,新质生产力作为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是对“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的时代性问题的透视、解答与把握,是使表征科技创新的先进生产力在“人的历史活动”实践中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历史性力量。这表明:人民群众是激活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的根本力量的实践事实,更是象征着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承认新质生产力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升华为时代发展的“创新理念”。这一生产理念的创新发展,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和现实统一、思维和存在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实践和理论统一、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统一中形成了“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

三、生产理念的更新与“系统观念”的思维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系统性生产理念“具象化”为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之系统化的生产理念,既实践性地活化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又创新性地建构了“富有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一是新质生产力内涵着生产理念的发展逻辑,意指新质生产力在实践地激发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创新发展活力的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思维方式;二是新质生产力内涵着生产理念的组织逻辑,意指新质生产力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部署中形成“均衡辩证”的辩证思维;三是新质生产力内涵着生产理念的结果逻辑,意指新质生产力在“生态关切”的价值意蕴中形成“系统和谐”的系统思维。因此,新质生产力蕴涵的发展逻辑,真切地在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中守正创新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

第一,“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系统性地呈现了新质生产力蕴涵着生产理念的发展逻辑,实践性地建构了新质生产力“以何、为何、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缘由在于“现实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意味着生产力发展中不同变量、各环节紧密相扣,发展主体各自选择,多种因素的“融合创新”造就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经济社会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这从逻辑和事实上内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性,即它不仅受生产要素及其变动的影响,而且受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所以,新质生产力蕴涵着生产理念的发展逻辑,使之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践性地呈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重要原则。其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蕴涵着生产理念的系统性本质上是体现创新逻辑的思维方式。基于创新思维的生产理念,不仅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证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辩证统一”的实践智慧,而且使这一创新性与辩证性的内在规定性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内生动力。其二,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了系统的生产理念,这种理念真正使表征着“能动的生活过程”的社会整体的发展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因为,新质生产力辩证地统合了社会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品质、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高水平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完成,在协调发展的系统谋划中真切地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思维。因此,新质生产力蕴涵着生产理念发展逻辑的更新,不仅能现实地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实践的发展难题,而且葆有了历史和现实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与哲学理念。

第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的系统部署,高度地概括了生产理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优化组合”的组织逻辑,使这一组织逻辑上升为系统观念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现代的产业体系是一个高度耦合、融合创新、系统集成的统一整体,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理念正是聚焦于如何辩证地看待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难题。正因如此,由于系统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所以,新质生产力蕴涵着生产理念的革新,是以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论赋能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智慧,这有效地指明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协同性的组织逻辑。其一,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理念是前瞻性思考的系统观念,其核心特质在于“不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象征着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理念是一种远见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一生产理念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判断、现实地一以贯之前瞻性思考发展的原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数实融合”,深化“数智融合”,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等。其二,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理念是全局性谋划的系统观念,即“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系统观念。这一生产理念事关谋划产业发展“历史和现实、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求我们用辩证、全面、系统的观点从大局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其三,统筹产业系统发展的生产理念,本质上是“整体优化”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即实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三位一体”的系统观念,使之成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部署与现实性规范。

第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思维逻辑具象化地呈现了传统生产力线性地生产对象化产品的直接生产理念升华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多元模式”发展的绿色生产理念。传统生产力主要来源于机械、电气、化石能源等动力机制,具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不能永续发展的显著特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则将“生态环境”视作新的“生产对象”,进而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产理念升华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和谐”的思维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所以,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锚定新质生产力“生态效能”的鲜明表达,又是释放绿色生产力“生态价值”的合理关切,由此建构了新与质、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系统思维。其一,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理念本质上是“新与质”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之“新”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先进生产力,富含着“生态智慧”,既体现于产业发展的动能转换之上,又体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蓄势赋能。此外,新质生产力之“质”的关键指向不仅局限于物质之维,而且聚焦于质量之维。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理念蕴涵着“新与质”的动态统一,实践性地构成了“生产力即是生态”的思维方式。其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理念蕴涵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系统思维。因为,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范畴,“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 。从战略方向来看,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态转化的技术支撑,既涉及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等“局部”领域,又涉及绿色循环经济体系、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等“整体”领域。其三,生产力实质上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理念内蕴着“能动的、全面的人”(作为主体的人)与“人的无机的身体”(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共在思维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体现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也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思考。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理念从逻辑和事实上深度激活了“新”与“质”、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与发展辩证法的逻辑思维合力。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理念的“新思维”实践性地唤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并使之在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中形成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坚持以系统观念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生产实践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因此,实践性地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使新质生产力既能加速推进人类生产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能献力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

四、生产文明的推进与人类社会的繁荣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蕴涵着“推动高质量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美好愿景、繁荣愿景和文明愿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生产文明范式从自在到自为的逻辑跃迁,又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更是以“成倍增长的生产力”推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智慧,不仅鲜活地映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当代意义,而且生动地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理念。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是中国生产发展模式的“抽象齐一化”,而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融合多元化”,具体表征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性基底、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逻辑、推动“五个文明”统一的协同发展。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以满足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在践行中憧憬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前提,而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的发展需要,而且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或者说,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产文明存在的本真目的与形上追求,而这一需要的实现正是基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繁荣的文明基础。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以及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是新时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文明诉求。其一,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文明表征着人从基本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的历史事实。这一需要的转变是一个以社会生产的长期发展为基础的渐进式过程,由此形成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需要”。但是辩证地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需要的文明内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翻封建经济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向,另一方面又事实性地表明其是以资本增殖欲望主导生产需要的异化形式的消极面向。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生产需要根本无法成为人的本质性需要的确证。而新质生产力恰恰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创新对之的历史性回答。其二,新质生产力的高度繁荣为“美好生活”注入文明的先进因素,集中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繁荣是使人之为人的确证与复归。从根本宗旨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问题导向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发展方向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向于使更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促进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实践,从而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富裕”为本质要求,是以打造富有总体性逻辑的共同富裕来真切地达致人类社会发展的繁荣愿景。因为“公正的制度是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这是我们实现自主而非胁迫且自在的生活的必要条件”。而我们致力于构建共同富裕的繁荣愿景,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成员对财富占有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财富分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新质生产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生动展现出我们着力于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繁荣愿景。也即是说,我们坚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助力人类社会实现“公正繁荣”的本真意蕴与价值诉求。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逻辑互构性,因为人类社会财富繁荣的最本质要求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这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的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实践地赋能创造共同富裕的繁荣愿景,即不仅能做优做大“蛋糕”,而且能分好“蛋糕”。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以“不平等权利”实现“平等分配”意义上的自由个性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共同性”与“富裕性”是共同富裕的核心特质,而共同富裕的实现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因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既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构筑出追求科技创新与解放生产力的生产文明,又强调我们需要在这一进程中形成公正合理的生产关系的社会体系。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来看,“正因为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公正——如果我们都一样,那么我们就不再需要公正”。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解决我们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从而通过打造富有总体性逻辑的共同富裕来形成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繁荣的生产文明范式。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必然要求,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践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愿景。因为“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是文化和物质匮乏的结果”,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辩证地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开创了科技赋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实践的新方式,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变革的新阶段。机器取代人力劳动成为财富创造的重要力量,导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的被动地位转向“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但这种文明内生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根本矛盾,并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建构起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世界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质态跃迁,既是对人类生存道义的形上追问、高度自觉与现实推进,又是以生产文明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文明演化。这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愿景。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来看,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支撑,体现为物质富足、政治公正、精神富有、社会繁荣、生态和谐,进而形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又是对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中国担当。或者说,当代中国生产文明的实践推进,是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具体化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方式,彰显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于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自觉和实践推进。正因如此,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动力,是中国人民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时代”、推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理论智慧。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文明新形态,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突显了中国特色的实践智慧、融聚了人类文明的创新机制,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给人类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习近平.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23-09-09(01).

[3]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 2024-02-02(01).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0.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7][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96.

[8]周嘉昕.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3-27(0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4.

[13]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3):1-13.

[14]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6):37-44.

[15]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 2024-03-06(01).

[16]习近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23-12-13(01).

[17]涂良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1-9+30.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27.

[19]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 2023-07-02(01).

[20]习近平.强化使命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N].人民日报, 2024-03-08(01).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88.

[22]孙正聿.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J].中国社会科学, 2022, (03): 23-36+204.

[2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80.

[24]习近平.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N].人民日报, 2024-03-21(01).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

[26]李强.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中国政府网, 2024-03-17.

[27]龚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7.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34.

[29][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2.

[3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246.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72.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4.

[33]翟青,曹守新.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2):15-23.

[34]Christine Sypnowich.Equality renewed: justice, flourishing and the egalitarian ideal[M].Routledge, 2016.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3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4.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8]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 (12): 92-102.

-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7-87543616

投稿网站:http://hzls.cbpt.cnki.net/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中插图未经注明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推荐刊文,发布信息,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