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没有第一,但有成败

文摘   2024-11-01 16:01   北京  

唐代名相裴行俭说过:“先器识,后文艺”,作为一个画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胸怀和储备才可以画画,虽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读书是基础、见识是必备、苦修是常态、成功看造化。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曾说:“六十后,才画画”,这是一家之言,不是普世真理。

最近翻看秦仲文《中国绘画史略》、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以前知道秦仲文是一个京津地区的画家,并且极符合韩愈所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其在与徐悲鸿之间的“三教授事件”中,无论保守派还是新派,各有所得:徐悲鸿开除了三教授(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在北平国立艺专全面开启“徐——蒋教学体系”;三教授敢于坚持艺术主张,不盲从,从此名满天下。而郑午昌在国画创作方面在民国也是有一绝的,号称“郑杨柳”,并且在中华书局是资深出版人,在圈内很有号召力。有郑午昌的一个掌故摘录如下:

1944年郑午昌在上海永安公司举办卖菜画展,不到一周100幅白菜画,全部销售一空。自作诗云:一钱买数斤,一斤卖万千。菜价贵如此,相隔才半年。衮衮食肉者,哪知小民艰。,另龙门身价重荒年,一菜贵于买肉钱。总觉得时非素愿,万家茅屋几家烟。

最近读这两位先生的美术史书籍,总结了历朝画家数量和年代之间的关系,草拟一份图表:


朝代年数

传世画家数量

画家与年数

最高人口数

画家与人口

地域分布

288

396

1.375

51516878

十万分之7.69

从长安、洛阳向益州、江南转徙

316

986

3.12

1亿

十万分之1

有一由中原向江南转徙过程

辽、金

208

61

0.29

1千万

十万分之0.6


87

422

36.7

8500

十万分之0.5


275

1270

4.62

1.75亿

十万分之0.7

北京和江南

267

5000

18.72

4.3亿

十万分之1.2

艺术中心有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


    历史数据虽只表达一些现象,但能大致看出是什么样的画家、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传世。这个统计数据也不是很精确,也能体现一定的艺术规律在里面,就是大致能够传世画家的比率。只要懂得一些艺术规律和基本原理,人人可以画画,但是不可能每个人的作品都能传世。因为如果一件作品能够代代相传,需要浪费空间、时间、金钱、精力等等,所以需要给对方一个理由:是极有经济价值、很大社会影响、纪念和历史等价值。如果无法给代代相传的收藏者一个恰当的理由,那就是万分之一以外的类别。自唐以降,历代画家作品能够传世的,没有达到万分之一这个数量,也就是说,美术史也是由那么几百个人来写成的。用每年来衡量,一年能留存画家少于20个,以建国75年以来为例,那就是大概1500个画家得以青史留名;用上表数据分析,就算十万人出一个能传世的画家,中国现在是14亿人,大概摊派在每年中时三四个人。用数据推演就是这么多人的作品大概率能传世,那剩下的艺术作品就是我们所谓的消费品,这些作者也是该场比赛的参与者,只不过在比赛结束的时候被淘汰而已。

经济利益是支撑着收藏文化的支柱,其他抽象的来说诸如民族文化基因也在维护着书画收藏;习俗也是深植于这个体系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但是流行和时尚,以及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去向也预示着将来的一些趋势。这些因素的整体考量,才会在收藏品与消费品的比赛中获胜,作品传世的需要一代又人一代人细致、珍惜、投入,使艺术作品享受烟云供养而得到永生。那么,良好的开端非常重要,请给收藏家一个留下作品的理由!

时代或者时期的流行与时尚有的时候是无法用道理解释通的,也许是政策法规、或者是资本利益、可能是历史虚无和自大民粹的妥协,总之潮流和运动存在着,是否成为经典需待比赛结束才见分晓。无论怎样,提供情感价值在当代是比较被看中的,在享受当下、追求娱乐的时代大潮下,谁能对娱乐说“不”呢?情感价值需要同等的价值取向,没有了文化土壤,也许还真的会使架上绘画和纸质图书有同样的命运,甚至还会消失在纸媒的前面。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联系删除。

牟成画院:

收藏、研究、出版、展览、鉴赏牟成先生作品,并且致力于牟成先生开创的白山黑水画风的推广与理论探索。

牟成山水


牟成画院
书画美学思想以及文化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