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我评李萍老师《朝花夕拾》研讨课

文摘   2024-10-09 11:00   新疆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10月8日,李萍老师执教实验学校七年级22班语文研讨课,课题是《朝花夕拾》。

李萍老师是和我同一个办公室,是来自安徽省的同一批支教老师,她是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听说她要上研讨课,整个办公室里的老师都去学习了。


这是一节语文精读、略读、浏览课,没有具体的课文,有点象数学里面的“专题课”。主要教学素材是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


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今天听说,她在国庆假期前,为班级每一位学生购买了一本《朝花夕拾》文集,是她自己掏钱的,没有要学生一分钱,让学生国庆长假期间在家里阅读。

李老师的这节课,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跨学科学习活动

这节课的主题是“借‘图’读名著,开卷见朝花”,重点字是“图”。在国庆长假期间,李老师让学生根据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感悟来画图,在本节课的PPT中,李老师展示了两位学生的作品,今天到场的还有两位美术老师,李老师请这两位美术老师从学科的角度对两幅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又请两位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


经过师生的评价,学生对“爱画画的”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美术与语文作品的融合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这一个环节,我认为是李老师的独具匠心。

二、与学生心灵的交流

教学就是交流,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交流。

这节课,李老师以“图”为线,与学生共同赏析鲁迅先生的作品。她的这种交流,具有独特的语文魅力和人文魅力。


李老师能叫出绝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有的名字比较长,她也能叫出一半。


“读慢一点,完整地再读一遍,慢一点就对了。”这是李老师让一位语言表达不十分流畅的学生读完“阿长与《山海经》”的题目。


“今天这位同学答对了,我们要鼓掌。”这是对一位学困生的鼓励,可能是以前这位学困生答对的较少。


“读书有个方法叫‘囫囵吞枣’,不会读的就跳过去。”这是李老师鼓励一位学生遇到不认得的字的时候怎么去做。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李老师让学生在字词上标注,很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

这种交流,其实是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受到熏陶。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在“读目录、看插图、猜篇目、说内容、赏作品”的同时,李老师渗透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这个‘豫’字没有一撇。还有一个常识,鲁迅的同学,都是喊他的字,就是喊‘豫才’。就象毛主席的朋友,都称毛主席为‘润之’一样。”


“导图的“导”字,是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这是纠正一位学生的口音,并让大家齐读。


“‘舐’字怎么写,要按笔画来。”李老师通过PPT展示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并让学生模仿。

还有许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解。


我是教数学的,李老师这节语文课,给了我这位数学老师许多启发。在数学中如何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在数学学科中如何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象这堂课的学生一样,充满着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喜悦,这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地方。

感谢李老师的课,感谢7-22班的一群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

董金发的行与思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