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一元一次方程中有三个“溯源”

文摘   2024-11-20 11:00   新疆  

近期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发现有三个“溯源”。


【溯源1】(课本P112)

汉语中“方程”一词,源于讨论含多个未知数的等式的问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有专门的“方程”章,其中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为例,给出了由几个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称为“方程术”.19世纪50年代,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外国数学著作时,开始将equation(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词译为“方程”。


【溯源2】(课本P115)

用“元”表示未知数,源于我国宋元时期的“天元术”。天元术指的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进而列出方程,现存的使用天元术的最早著作是这一时期我国数学家李冶(1192-1279)于1248年所著的《测圆海镜》,书中的“立天元一”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后来,在研究涉及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又引入“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多个未知数.


【溯源3】(课本P124)

约820年,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著有《代数学》(又称《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其中,“还原”指的是“移项”,“对消”隐含着移项后合并同类项,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章,更早使用了“对消”和“还原”的方法.

 
这三个溯源,一是方程的由来,介绍李善兰。二是“元”是什么。三是方程的解。

 
2022版新课标出台后,2024年秋学期各教材都在开始改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溯源”、“图说数学史”栏目。

据悉,全套教材有9处图说数学史。


安排这两个栏目,我觉得有如下好处。

1.渗透数学文化

2022版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有如下要求: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数学文化”在教科书中的渗透,重视通过反映数学产生、发展历史的素材,构建学习过程,引入和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


2.增强趣味性

正文中设置“溯源”栏目,设置“图说数学史”的选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特别是中国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中外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

 
比如,七年级上册,P160,几何的起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是教材的一个对开页,讲我国古代,以及古埃及,古马比伦,让文物来说话。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不光是古板地做数学题,它的文化里面有许多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安排溯源、图说数学史的主要目的。

3.拓宽知识面

这些数学史的介绍,让师生在学习数学中增长了见识,更加懂得数学的发展史。

董金发的行与思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