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乳腺癌病理报告Ki-67越高,预后越差,心态差点崩了,幸好看了这篇文章……

健康   2025-01-18 19:02   福建  

点个关注吧了解更多抗癌信息


不少姐妹在后台留言乳腺癌病理报告太苦涩,根本看不懂!ER、PR和HER2、Ki-67都是啥?原位癌、浸润癌分不清!“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打问号?今天互助君就给大家科普下,病理报告怎么看,再为大家解答病理报告中Ki-67的意义。


  01  

病理报告很重要

确诊乳腺癌的环节,姐妹们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有些许熟悉。



1.病理报告是什么


般医生会先乳房触诊,然后再做超声或钼靶X光等检查,如果发现可疑病灶,会建议病灶穿刺,活检取样送病理。到这一步,先是术前病理报告。通过少量的组织样本判断有无癌细胞,以及癌细胞大致的组织学类型,医生再决定是否手术及初步的治疗方案。

而手术后的患者还有一份术后病理报告。除了对术中切除病灶宏观的大体描述外(切除范围及外观大小、切缘是否阳性等),还有对肿瘤病理更微观的描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分为三部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以诊断乳腺癌类型,为后续治疗制定更精准的方案。

当然根据每个医院病理科的报告格式不同,姐妹们手里的病理报告单形式也有所差别。乳腺癌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可以参考下方《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1]



(图源:《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2025年版 精要本)》,简称《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

总的来说 ,病理报告就像是癌细胞的“身份证”,它告诉我们癌细胞长什么样(组织学类型)、生长快慢和恶性程度,以及对哪种治疗最敏感。而术前报告像“侦察兵”,术后报告像“详细地图”,两者结合,协助医生制定乳腺癌每个阶段的最佳治疗方案,确保抗癌疗效。



2.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


组织学类型


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就好比肿瘤的“外貌”。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等特征,来确定是哪种类型的肿瘤。故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可以简单分为三类,预后也有所差异:

非浸润性癌/原位癌(“初级班”):癌细胞仅限于导管或小叶内,预后最好;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


早期浸润性癌(“中级班”):癌细胞刚开始突破基底膜,影响力有限。


浸润性癌(“高级班”):癌细胞广泛扩散,可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行为模式多样,预后各异。



总体而言,非浸润性癌预后最佳,早期浸润性次之,浸润性最复杂。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组织学分级


病理的组织学分级就像评估肿瘤的“性格”。分级越高, 癌细胞越“叛逆”,与正常细胞差异越大,行为越具攻击性,生长更快、更易扩散。

 //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目前依照国际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评估肿瘤的腺管形成程度、细胞核多形性以及核分裂象计数。这三个特点每个评分1到3,总分3-5为I级(低级别),肿瘤较温和;6-7为II级(中级别),行为适中;8-9为III级(高级别),更具攻击性。


分子分型


乳腺癌分子分型就像给肿瘤做“个性测试”。乳腺癌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的方法,检测其表达的激素受体、HER基因、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的水平情况*,来分为以下四类,帮助医生了解癌细胞其特性,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Luminal A型:温和派,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这类肿瘤通常ER和PR阳性,HER2阴性,Ki67低。

Luminal B型:稍微调皮,可能需要更强的治疗组合。ER或PR阳性,HER2状态不定,Ki-67较高。

HER2阳性型:超级活跃,但有专门针对它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这类肿瘤HER2过表达,生长迅速。

三阴性:最叛逆,传统疗法效果有限,需探索新治疗。ER、PR和HER2均为阴性,更具侵袭性。

 // 

*乳腺癌中的激素受体(ER/PR)就像细胞的“接收天线”,能接收雌激素或孕激素信号促进细胞生长。如果肿瘤表达这些受体,意味着它可能对激素敏感,可以用内分泌治疗。


HER2基因则是细胞表面的“加速器”,当它过度活跃(过表达或扩增),会加速癌细胞生长。针对这种情况,有专门的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来抑制这个加速器。


HER2状态通过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判定:

①HER2阳性:IHC 3+ 或 FISH阳性。

②HER2阴性:IHC 0/1+,且FISH阴性。

③HER2低表达:IHC 1+/2+,但FISH阴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分型和《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2]中的分型一致,如下图:

(图源:《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

而《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则将上述指南中HER-2阳性(HR阳性)纳入Luminal B型(HER2阳性),这一类型是姐妹们常称的“三阳”。

(图源:《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

《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较通俗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病情,而《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则有助于医生更好决策,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是从病理学不同角度来评判肿瘤恶性程度及划分肿瘤类型,医生可因此综合的依据每个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 

Ki-67是什么


Ki-67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种蛋白,其中Ki源于当时研究者是在德国基尔市(Kiel)发现它的,67这个数字来源于实验编号。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这个蛋白的数量和细胞的分裂周期(G1,S,G2和M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3-4]


Ki-67在细胞核中表达,贯穿G1、S、G2和M期(分裂期),但一旦细胞进入静止期G0,Ki-67就“熄灭”并迅速降解。因此,Ki-67的数量能反映细胞分裂活跃程度,是评估肿瘤生长速度的重要标志。形象地说,Ki-67就像细胞的“忙碌信号灯”,亮着表示细胞正在积极工作,熄灭则表示细胞休息不工作。


觅友问

那我手里有病理报告,写的是Ki-67(+15%)是什么意思,这是高还是低?

觅健互助君答

Ki-67常用百分数(0%-100%)表示其阳性细胞比率,有时也用加号简化表示:+(<10%),++(10%-50%),+++(>50%)。这个百分数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个区域内阳性细胞(表达Ki-67)的百分比。


这项工作依赖医生的计数后计算平均值得出百分比,是很繁琐的工作,故人为主观因素也会影响Ki-67的结果测定。



既往医生以Ki-67表达水平≤14%定义为低表达,而将20%-30%视为高表达。Ki-67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通常需要常规化疗,而Ki-67低表达的患者则可能主要通过手术和内分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并Ki-67的表达高低尚无统一标准。


在《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中,就Luminal B型(HER2阴性)的判定标准中,就强调可能因各病理实验中心不同,建议将20-30%作为Ki-67高低表达界限


(图源:《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


一般来说Ki-67有三个作用:判断肿瘤恶性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患者化疗是否敏感。《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关于Ki-67的解读中,表明Ki-67表达水平是选择化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其他危险因素较低的患者(HR阳性、HER-2阴性,T1N0):


■  Ki-67≥30%,推荐进行辅助化疗;

■  Ki-67≤ 14%,由于获益不明确,目前并不推荐辅助化疗;

■  Ki-67为15%-30%,建议考虑多基因检测,综合考虑患者意愿,对化疗耐受程度及化疗可能带来的获益及风险,充分与患者沟通后决定是否需要辅助化疗。


觅友问

Ki-67如果越高,意味着癌细胞分裂越旺盛,通常肿瘤恶性程度也越高。那Ki-67越高,一定是预后越差吗?

觅健互助君答

当然不是的!正如那句谚语说的“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大多数癌细胞毒性药物需要癌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而化疗药物原理正是干扰DNA复制、阻止细胞分裂和损害代谢来抑制癌细胞生长,杀死在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也会杀死正常细胞,带来副作用。


也就是说,Ki-67值高的患者,化疗效果可能就越好,Ki-67值低的患者则可能对化疗具有抗性[5]



此外,尽管Ki-67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上述三大作用,包括评估患者预后。但因为它本身的表达测定就存在评定标准不同,而评估肿瘤的预后,还受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级程度等因素影响,所以不能一概而论。“Ki-67越高,乳腺癌预后越差”的说法是不对的!


  03  

不同类型乳腺癌及预后


通过上面形象的比喻,相信觅友们应该对病理报告中一些术语有一定了解了。那怎么结合看自己的病理报告,判断是什么类型乳腺癌呢?


(图源:乳腺癌觅友们)



1.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Luminal A型和B型都属于激素受体阳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0%[6]。当ER和PR表达≥1%即为阳性,但内分泌治疗效果显著则需≥10%。这类癌症通常侵袭性较小,但就诊早晚影响分期。例如,Luminal A型若就诊晚,分期也可能较晚。


  (图源:《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

在区分Luminal A型和B型时,除了ER是阳性外,需要考虑PR值的高低,而依照《乳腺癌小红书2025版》,是以PR20%是划分界限。若如果PR值低(≤20%)或Ki-67值高(各病理实验中心不同,建议将20-30%作为Ki67高低表达界限),满足其中任一条件,即可将其归类为Luminal B型。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有两个复发高峰期:术后1-3年和7-8年[7-8]前者可能残留细胞增殖导致复发,后者可能是长期休眠后再激活癌细胞或雌孕激素环境变化所致。而复发高峰并非固定,个体差异很大,还取决于病理类型、治疗效果和个人健康状况。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关键,但易发生骨转移,需警惕相关风险及症状等。并且内分泌治疗可能带来骨密度下降和血脂异常等副作用,因此要定期就诊,在医生建议下完善相关检查及调整治疗方案。



2.HER2阳性乳腺癌


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人乳腺癌的20%[9],包括ER/PR阴性但HER2阳性和Luminal B型中HER2阳性的“三阳”情况。这类癌症通常侵袭性强,预后较差,尤其是容易转移至脑部,需警惕神经系统症状并定期检查。

然而,近年来靶向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除了经典的曲妥珠单抗,新型药物如帕妥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咯替尼、奈拉替尼)和抗体偶联即ADC类药物(德曲妥珠单抗,又称DS-8201)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

且现在双靶药物(如赫双妥®,帕妥珠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制剂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而ADC类药物被誉为“神药”,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恢复情况。

>>>>双靶药物详情可参考,《进医保了!曲帕双靶一针5-8分钟,乳腺癌患者治疗体验更便捷

HER2阳性乳腺癌复发多在术后三年内,此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定期复查。若无复发迹象,此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是十分乐观的。


3.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20%[10],发病年龄较轻,侵袭性强,易早期转移,复发高峰在术后3年内[11]由于缺乏ER、PR和HER2受体,传统内分泌和HER2靶向治疗无效,治疗较为困难。不过,近年来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等)、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的研发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


>>>>乳腺癌预后好不好,还可参考《乳腺癌预后好不好,原来病理报告早就告诉你了,特别是这7点


  04  

结尾互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科普,姐妹们可以对自己的病理报告及病情能有初步的了解。如果觅友们还有想要了解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互助君会及时为大家整理解答的!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吧

更多
相关文章
■ 癌细胞完全消失!我的成功经验,你也可以复制!
■ 用4年打败乳腺癌晚期后我活得很好,还成功省下30万的买命钱
■ 她体内的癌细胞完全消失!2万元的“神药”今天开始降价了!就是DS-8201

温馨提醒:文章旨在传递疾病知识,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及医疗依据。

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小狮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 精要本)》.
[2].《2024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
[3].Schonk D.M., Kuijpers H.J., van Drunen E., van Dalen C.H., Geurts van Kessel A.H., Verheijen R., Ramaekers F.C. Assignment of the gene(s) involved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proliferation-related Ki-67 antigen to human chromosome 10. Hum. Genet. 1989;83:297–299.
[4].Scholzen T., Gerdes J. The Ki-67 protein: From the known and the unknown. J. Cell. Physiol. 2000;182:311–322.
[5].李治中,她说+深呼吸+癌症·新知+癌症·真相,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03-01.
[6].梁旭,宋国红. 2023年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J/ CD]. 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2024,18(2):71-77.
[7].健康时报《北京协和医院孙强教授30余年6000余例乳腺癌手术——乳腺专家讲透乳腺癌防治》
[8].赫捷,陈万青,李霓,沈洪兵,李江,王勇,李静,田金徽,周宝森,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顾问组,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04):357-382.
[9].Konecny G, et al. Quantit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ER-2/neu and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03;95(2):142-53.
[10].Brown M, Tsodikov A, Bauer KR, Parise CA, Caggiano V. The role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in the survival of women with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 1999-2004. Cancer. 2008;112(4):737-747.
[11].Nesrine Mejri, et al. Ther Adv Med Oncol. 2015, Vol. 7(3) 144-152.

乳腺癌互助圈
规范、专业、温暖的乳腺关爱服务平台,带您掌握乳腺癌预防治疗、术后康复、科研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