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5月第44卷第3期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医药抗糖尿病肾脏病(DKD)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
方法 收集中医药抗DKD的文献报道,提取方药信息,筛选高置信度和支持度药物组合作为新方,并获取新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获取DKD相关的数据集GSE30122和GSE30529,联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和机器学习鉴定新方抗DKD的关键基因(hub genes),并验证hub genes的表达差异。
结果 药物组合“黄芪-丹参-山茱萸”作为新方,涉及靶点1 378个,基于GSE30122和GSE529,进一步获得新方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19个,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等;最终筛选出2个hub genes:EDNRA和HDAC9。与对照组相比,hub genes在模型组具有更高的表达,且肾组织损伤更甚;经新方干预,治疗组有效降低了hub genes的表达量,且肾组织较模型组改善。
结论 “黄芪-丹参-山茱萸”作为新方,可能通过EDNRA和HDAC9,调节Hippo、cGMP-PKG等信号通路抑制肾损伤,进而发挥DKD的治疗作用,为后续治疗DKD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前言
糖尿病肾脏病(DKD)作为2型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患慢性肾脏病(CKD)人数已高达2 430万[1],且预计DKD的患病率将逐年增加[2-3],临床上DKD的防治方法局限于降压、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少尿蛋白等,由于缺乏针对性治疗,患者仍不可避免地进入透析阶段,亟需发掘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近年来中医药凭借“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在DKD治疗领域也展现出光明前景[4-5]。
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通过收集20年来DKD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报道,挖掘高置信度和支持度药对作为DKD治疗新方,通过联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方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资料与方法
结果
2.1 复方收集及筛选
检索得到原始文献2 346篇,根据纳排标准复筛,剔除2 068篇,最终筛得278篇,共计396味中药,提取频次排名前20的中药称为高频药物,通过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性分析,药对“黄芪-丹参-山茱萸”最具说服力(置信度=90.35,支持度=24.24),作为新方。
2.2 新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检索TCMSP数据库,获得山茱萸有效化学成分14种、丹参58种、黄芪19种。检索BATMAN数据库,获得丹参24种、黄芪39种、山茱萸25种。将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合并去重,共计得到1 378个靶点。
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基于GSE30122数据集,当软阈值β=8时构建无尺度网络,其中brown模块与DKD的关系最大(cor=0.3,P=0.01<0.05),提取brown模块基因554个。同理,基于GSE30529数据集,当β=15时构建无尺度网络,blue模块与DKD患病关系最大(cor=0.69,P=0.000,P<0.05),提取blue模块基因736个。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通过韦恩图获得新方与DKD的交集靶点19个,视其为作用靶点。可见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BP),见图1A、囊泡等细胞组分(CC),见图1B,钙依赖型蛋白构建等分子功能(MF),见图1C,以及Hippo信号通路等KEGG通路,见图1D。
2.5 PPI网络构建
将19个作用靶点及对应的中药成分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根据度值(Degree)排名前三获取有效活性成分丹参酚醌Ⅰ(Miltionone I)、刺芒柄花素 (formononetin)、黄芪甲苷(Polygalacic acid)。随后将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基于“MCODE”算法,得到最优子网络(score=4),包括EDNRA、SNAI2、HDAC9、MEF2C关键靶点,视为hub genes。
2.6 预测模型构建及性能评估
EDNRA(OR=1.312,95% CI:1.104~1.560,P=0.006);(OR=1.128,95% CI:1.006~1.265,P=0.043)及HDAC9(OR=1.736,95% CI:1.489~2.025,P<0.001);(OR=1.470,95% CI:1.275~1.696,P<0.001),分别在GSE30122和GSE30529均为危险因素,且在DKD组均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P<0.05)。以GSE30122为训练集,基于hub genes构建临床预测模型,通过内部验证证实具有优秀的预测性能(AUC:0.983,95% CI:0.925~1.000);基于GSE30529进行了模型外部验证证实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AUC:0.806,95% CI:0.661~0.923)。
2.7 Hub genes转录组验证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ub genes转录水平更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hub genes转录水平更低(P<0.05),结果见图2。
2.8 Hub genes翻译组验证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hub genes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该趋势与qPCR结果一致。说明hub genes是DKD的危险因素,而治疗组有效降低hub genes水平,结果见图3。
2.9 HE染色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间质小血管破裂,肾小球与间质距离改变且破裂,大量细胞流出;经中药干预后,治疗组细胞的结构和数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结果见图4。
2.10 血糖检测
与对照组(12.89±0.73)相比,治疗组(11.19±0.66)血糖降低(P<0.05),模型组(14.49±0.57)血糖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血糖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数据挖掘集合了文本挖掘、数理统计、关联规则等多种分析方法,为实现对“病-证-方-药”的深度挖掘提供了可能[8]。不仅如此,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模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掘了中药复方规律及干预机制。本研究发现,新方“黄芪-丹参-山茱萸”在治疗DKD最具有代表性。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诸药之最”之称,其扩张肾血管的功效已被临床公认,能实现对肾的保护作用[9]。丹参作为活血化瘀之圣药,《医学入门》记载:“消者,烧也,熏蒸日久,气血凝滞。”借此指出了消渴燥热灼肾,清热散瘀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10]认为DKD症状缘于糖尿病日久,正气亏虚,肾气不固,微精外泄,故而发为蛋白尿,运用山茱萸以补肾摄精,充固肾气,安和五脏,其收涩之法可改善尿频、尿浊、蛋白尿。
富集分析发现,新方可能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GMP-PKG)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达到改善/治疗DKD的目的。研究表明,Hippo通路在高糖条件下受到抑制,从而激活Yes相关蛋白(YAP)并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MC)异常增殖,而MC异常增殖在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进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11-12]。哺乳动物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MST1)是参与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成分,Yang等[13]发现,由MST1抑制诱导的活化YAP通过与转录增强缔合域蛋白(TEAD)结合并形成YAP-TEAD异二聚体直接上调TEAD激活,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和纤维化。通过抑制YAP/TAZ活性,不仅可以阻断TGF-β诱导的肾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 2/3信号传导,还可以阻断体内肾纤维化的进展[14],为DKD治疗开拓了新的前景。高葡萄糖条件可促进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积累,从而下调NO依赖性cGMP的表达并抑制cGMP-PKG信号通路[15]。Maimaitiyiming等[16]发现增加cGMP和PKG活性可增加肾小管直径,减少巨噬细胞管浸润,并减少肾小管TGF-β诱导的纤维化和凋亡,对改善DKD预后具有良好前景。
Qi等[17]研究发现,肾小球内皮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肾小球内皮素-1受体A型(EDNRA)表达增加和循环内皮素-1(EDKD1)增加有关。通过选择性阻断EDNRA或靶向活性氧清除作用于线粒体,可以预防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并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内皮损伤、足细胞丧失、白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HDACs介导DKD的发病和进展,在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引发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和趋化因子生成[25],在DKD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须进一步实验证实。
综上,“黄芪-丹参-山茱萸”作为新方,可能通过EDNRA和HDAC9,调节Hippo、cGMP-PKG等信号通路抑制肾损伤,进而发挥DKD治疗作用,为后续治疗DKD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END
欢迎关注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