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肌酐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文摘   健康   2024-11-10 22:53   天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5月第44卷第3期
张倩倩 陈丽 王国娟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内分泌科,合肥230000

通信作者:王国娟,Email:dfwangguojuan@126.com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尿酸/肌酐比值(SUA/Cr)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开发一种新的评估量表,用于临床快速评估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5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检验等指标,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262例)和易损斑块组(256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易损斑块组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数目和颈动脉斑块回声评分,分析SUA/C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将所有独立危险因素按照OR值来评分,建立评价量表。

结果  易损斑块组的SUA/Cr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不稳定的风险随SUA/Cr的增加而增加(OR=3.121,95% CI 2.376~4.099,P<0.01)。ROC曲线示SUA/Cr临界值为4.899,AUC为0.783。所有数据经评价量表检验,≥6分为最佳截断值。

结论  在T2DM患者中,SUA/Cr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SUA/Cr可用于指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风险。新的评分量表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血尿酸/肌酐比值


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远端脑血流处于低灌注状态[1]。然而,斑块狭窄的程度有时不足以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非狭窄的斑块也有破裂引起远端动脉栓塞的风险[2]。斑块的不稳定性指斑块内出血、破裂和形成血栓,远端脑组织发生继发性缺血性损伤的风险增加。大约20%~30%的脑梗死是由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栓塞引起[3]。因此,及时识别不稳定斑块对于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高尿酸血症可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等病密切相关[4]。血清肌酐(SCr)是肾脏衰退的常用指标,其水平与T2DM、高血压等病的进程有关[5]。最近,血尿酸/肌酐比值(serum uric acid to creatinine ratio,SUA/Cr)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比血尿酸水平更能准确地反映内源性尿酸水平。在T2DM患者中,SUA/Cr与慢性肾脏病、β细胞功能显著相关[6-7],而SUA/C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有限。本研究探讨T2DM患者中SUA/C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开发一种新的评价量表,用于临床快速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住院的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 062例,其中437例因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105例因资料缺失被排除,2例因预后不良死亡被排除,最终纳入518例,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2)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4)合并有慢性肝肾疾病、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患者。(5)服用可能影响尿酸、血脂水平药物的患者。本研究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研批第2022-039-01号),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禁食12 h后采集静脉血,罗氏cobas701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SCr、空腹静脉血糖(FPG),空腹C肽(FC-P)并计算SUA/Cr。罗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Sysmex WE-2100测定血白细胞。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使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plio 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由超声科医生实施。如果诊断不一致,由两名超声科医师共同判断后,记录检查结果。
1.2.2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根据Gray-Weale等[8]提出的斑块分类,颈动脉斑块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均匀低回声;Ⅱ型是以低回声为主,回声不均(低回声面积大于斑块总面积的50%);Ⅲ型以高回声为主,回声不均(低回声面积小于斑块总面积的50%);Ⅳ型为均匀高回声。Ⅰ、Ⅱ、Ⅲ型和溃疡斑块为不稳定斑块,Ⅳ型为稳定斑块。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将研究对象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数目评分:统计每侧颈动脉斑块数,1个斑块1分,2个斑块2分,3个及以上斑块3分,两侧得分总和作为颈动脉斑块数目得分。颈动脉斑块回声评分:根据回声强度和斑块均匀性,均匀高回声1分,以高回声为主伴不均匀回声2分,以低回声为主伴不均匀回声3分,均匀低回声4分,两侧得分总和作为颈动脉斑块回声得分。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在SPSS23.0中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或秩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UA/Cr是否是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SUA/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易损斑块组中,进行颈动脉斑块数目和回声的评分,分析其与SUA/Cr的相关性。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将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的OR值赋分,OR值在1.00~1.99之间评为1分,2.00~2.99之间评为2分,≥3评为3分,使用ROC曲线寻找约登指数的最大临界值,大于等于此临界值按照OR值得分,小于此临界值为0分,建立斑块风险评分量表。评估该量表在不同截断值下预测斑块稳定性的准确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易损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的体重指数(BMI)、TG、LDL-C、白细胞、血尿酸、SUA/Cr升高(P<0.05)。见表1。

    2.2  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

    以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是否稳定为因变量,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年龄、FPG、HbA1c、BMI、TG、LDL-C、白细胞、血尿酸、SUA/Cr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示,TG、LDL-C、白细胞、SUA/Cr为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ROC曲线评价SUA/Cr对T2DM患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示,SUA/Cr预测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为0.783,95% CI为0.741~0.825(P<0.01)。见图1。

    2.4  易损斑块组中,分析SUA/Cr和颈动脉斑块数目及回声得分的相关性

   结果示SUA/Cr与颈动脉斑块数目(r=0.166,P=0.000)及回声得分均成正相关(r=0.420,P=0.000),随着SUA/Cr的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加,斑块的回声强度更弱(表3)。

    2.5  建立斑块风险评估量表并检测该量表的预测性能
    logistic回归模型中所有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进行赋分,寻找约登指数的最大临界值,开发斑块易损风险评估量表(表4)。根据量表对所有样本进行评分,分数总和代表斑块风险评分(plaque risk score,PRS)。最后,我们评估了PRS在不同截断值下的预测性能,当约登指数最高时(敏感性0.76;特异性0.75;准确率0.76),最佳截断值为6(表5)。


讨论


    不稳定的非狭窄性的颈动脉斑块是脑卒中一个被低估的原因[9],及时有效的识别及治疗不稳定斑块,可大大降低T2DM患者脑卒中的风险[10]。

     血尿酸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1],有研究却未能证明两者相关[12],可能原因如下:血尿酸受肾功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血尿酸水平,肾功能不全是相关性研究中的主要混杂因素。SUA/Cr是一个功能标准化的血尿酸指数,近年来被认为是内源性血尿酸的更好代表,参与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的进展[13-14],但SUA/Cr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报道很少。

     本研究发现,SUA/Cr和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显著相关。Zuo等[15]的荟萃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每增加1 mg/dl,冠心病和全因死亡率的总体风险分别增加20%和9%。另有研究示血尿酸升高增加了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16]。可见,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始终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17]。尿酸减少一氧化氮的释放,导致血管收缩和内皮功能障碍,引发巨噬细胞聚集到内皮下层,在尿酸的氧化应激的作用下,分化为泡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18]。同时尿酸激活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途径和氧化应激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引发线粒体损伤产生活性氧导致斑块的不稳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19]。本研究中,在校正混杂变量后,SUA/Cr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其有很好的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能力。易损斑块组中,随着SUA/Cr的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在超声图像上的回声更弱。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价量表对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病例数并不充分,结果仍需在更大样本的多中心队列中进行外部验证,且病例收集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资料时效性等不确定因素。颈动脉超声虽能提供详细可靠的斑块信息,但不同的检查者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同时,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很多,SUA/Cr只是其中之一,特异性尚有待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实。


结论


     T2DM患者中,SUA/Cr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SUA/Cr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有效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风险。新的评分标准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END


欢迎关注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微信公众平台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不仅是一本有着40余年历史的学术杂志,是一个让医者捕捉更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信息的平台,是一个让医者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平台,更像是一个标记中国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进展的符号,正在书写新时代内分泌学的波澜壮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