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旅消费呈现四大新趋势

文摘   2024-08-30 00:03   北京  

20年专业理论学习思考和文旅行业实践经验,持续多年关注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动态,分享专业咨询思维、投资批判思维,提供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导论:
近年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引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逐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智时代,我国文旅消费呈现出哪些趋势?如何抓住新机遇让城市文化“活”起来?

老张拍摄于江西婺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各地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近年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引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逐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智时代,我国文旅消费呈现出哪些趋势?如何抓住新机遇让城市文化“活”起来?


01

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更受欢迎

“文旅+自然景观”是文旅消费的永恒主题。这来自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需求——返璞归真。正如《道德经》所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忙碌于喧嚣职场的人士,终有一天,或能领悟《道德经》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所蕴涵的深邃道理。沉浸在自然的怀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踏春、赏花,近距离接触牛、羊、麋鹿,都可以成为沉浸式体验。

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身心的体验,并感知和遇见从未见过的、新奇的人和事。起初的体验式旅游,类似桂林山水游,上海弄堂游这样的旅游项目,还只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添加环境要素和系列服务。科技进步为体验感增强提供了可能,西安上演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将景区自然资源与高科技舞美灯光相结合,将历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和千古绝唱的凄美爱情。万星闪烁的梦幻天空、滚滚而下的森林雾瀑、熊熊燃烧的湖面火海将人间与仙界、传统与时尚有机交融,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氛围。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技术和设施的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旅游正在向纵深发展。

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夜游、沉浸式街区等深度沉浸项目不断被开发出来,推向市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个沉浸式旅游新业态示范案例,包括:又见平遥、重庆·1949、知音号、遇见大庸、寻梦牡丹亭、天酿、不眠之夜等7个沉浸式演艺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游锦江、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奇妙·夜德天、梦境光雾山等5个沉浸式夜游案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京世园公园植物历险记探索体验展、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4个沉浸式展览展示案例;长安十二时辰、花山世界·花山谜窟主题园区、沈阳中街步行街、teamLab 无界美术馆等4个沉浸式街区案例。

现代的旅行者,尤其是Z世代,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个观光者、一个台下的看客;而是要成为旅游故事的撰写者,甚至是主角。观众要真实地参与到故事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要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并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认同。现代科技的加持,使得旅行者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被全方位调动起来,获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感受和认知。高度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为野外探险、荒野生存等历险经历提供前所未有的真实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将数字世界、元宇宙嫁接现实场景,旅行者可以超越“物理到场”,体验魔幻、危险、刺激的现场。混合现实技术,比如南京夫子庙夜游,将光影图像、书法等投影到真实的环境中,生成历史与现实交互的体验,让游客穿越时光亲临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02

文旅消费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

数字技术和智慧旅游在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和博物馆等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助推文旅业务强劲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民旅游状况调查(2023)》显示,我国居民出游目的地选择从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而言,以线上渠道为主,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短视频平台位居第一,占比69.3%;网络社群平台位居第二,占比59.7%;亲朋好友推荐位于第三,占比51.1%;景区(目的地)官方网站、在线旅游服务商排名第四、第五,占比分别为47.6%和34.6%;只有25.3%的调查对象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取旅游信息。

数字技术激发出年轻人的文旅消费热情。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北京演出,同步在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推出数字化“第二现场”,数字化技术打破空间阻隔,这六个城镇的观众得以同步高清观看。随着我国5G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移动支付普及率迅速提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长足进步,高出其他国家一倍甚至两倍,中国人的吃穿住行一部手机就能搞定。针对一些国外游客感到反向的数字鸿沟,甚至水土不服,有些地方甚至重新启用POS机,提升境外游客的支付便利度。


03

文旅IP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

目前以旅游著称的城市都在精心打造城市文旅IP。比如,2024年3月至5月扬州市举办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文旅消费推广季活动。扬州市政府推出的七大主题聚集了人气,提升了文旅消费品质,增强了消费体验,提振了消费市场。

故宫IP以其优越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之约、文化与科技之美。故宫淘宝、故宫出版社、故宫文创、故宫食品、故宫文具联袂出彩,“皇家IP”走进百姓人家。以故宫淘宝为例。故宫淘宝是故宫文创事业部与尚潮公司的联合IP,将故宫博物院180多万件文物的文化瑰宝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经过15年的发展,故宫淘宝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影视IP+旅游”“文学IP+旅游”等是现实中经常采用的组合模式,比如《非诚勿扰2》+海南、戏剧节+乌镇。随着民宿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地方文化IP+旅游”也成为重要的叠加模式。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的版图上,很多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史实、非遗文化、民风民俗、民间LOGO等。这些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经过巧妙地挖掘、组合和表达,并加以商品化,就能闪烁其文旅光芒,实现其内在价值。

各地的主题乐园竞相采用引人入胜的IP主题,场景布置尽可能还原真实故事情景,配以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让游客获得真实刺激的体验和经历。上海迪士尼乐园的IP元素在餐厅、酒店、停车场等周边得到广泛应用,开发的迪士尼衍生产品琳琅满目。迪士尼公园的门票收入只占总收入2至3成,超过一半收入来自IP衍生产品。北京环球影城也采用类似的盈利模式。因此,IP主题推动的景区商品销售有力地提升了整体营收水平。

通过打造文旅IP提升文旅消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短视频逐步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营销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扩散数字化的文旅IP,是极具潜力的传播方式。准确识别地方文化的内涵底蕴,经过数字化方式呈现给线上线下的观众,能够促进文旅融合,树立文旅IP形象,并增加产品附加值。其中,敦煌IP的打造堪称典范。敦煌博物馆的新媒体运营团队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知乎、B站等多渠道展开营销。《敦煌藏画》、“敦煌动画剧”“云游敦煌”APP纷纷上线推出,联合烘托敦煌IP。可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积淀,融入IP形象塑造,实现旅游、演艺、美食、影视、服装等多产业、多业态的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提升文旅消费,扩大内需的切实可行之路。


04

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近几年在短视频和其它新媒体助推下“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带给游客以更新潮的旅游体验,在各地掀起了“现象级”消费。旅游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时的网红阶段,那样只会昙花一现,只有依靠科技和文化赋能,持续建构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才能由“网红”城市变为“长红”城市。

城市不仅仅是各种建筑物的集中和堆砌,还是各种功能和含义的有序组合;它不仅是人类聚集生存的方式,也是文明聚集、交流、互鉴的方式。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形象和实力的表征,还是城市品质和底蕴的体现。淄博、哈尔滨两座城市的人民热情好客、诚实义气,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是这两座城市火爆出圈的文化因素。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为城市文化迅速传播提供了可能。数字经济背景下,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和官方媒体。有些游客是被热门视频吸引而前往打卡地,并继续转发相关短视频,在蹭热度的同时也会创造新的视频,促成城市文化元素的日益丰满和多元。

“网络蝴蝶效应”,或许可以解释网红城市的生成过程。“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年轻旅游群体在抖音、小红书或其他社交媒体上的旅游自拍或经历分享就是一只煽动翅膀的蝴蝶,借助互联网激起信息传播的涟漪,这样的信息涟漪可能被很快地扩散和放大,并在咫尺之隔的邻里或是万里迢迢的高校校园引发共鸣和效仿,最终落地于文旅产业并产生巨大的价值增长。建设城市文化品牌,首先,需要根据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收集整理反映城市文化全貌的文化资源,从中概括出城市文化内核和精神特质,提炼和升华为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要有特异性和标志性,西安、成都、长沙等“网红”城市中的先行者都有着独特风格和魅力。其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多方支撑: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底蕴支撑;人口聚集中逐步形成的功能支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外来文化支撑;以及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资金支撑。最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实现对城市功能的反哺作用。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内在经济价值。城市文化品牌通过吸引游客,引进高端人才和长期投资,助力文旅产业形成持久竞争力。

建设城市文化品牌,需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贵州“村超”出圈后,当地政府及时加大了对营商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和物价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并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得益于政府设立的“文旅体验官”制度。旅游目的地政府需要通过对宾馆、酒店的定价和服务质量提出规范,对出租车乱收费问题及时治理,对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的便利性、通达性进行全面规划和服务,进而全面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我们不难发现,城市文明程度的持续提高、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建构现代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前提。

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依赖于个体传播和海量复制,从而生成集合式城市元素组合。微观传播建立在个人的兴趣和自主性基础上,体现人们休闲猎奇的特点。因此,这样形成的群体风潮具有自组织的特点,从初期的主题上看,甚至是无主题的。游客们不经意间的拍摄、点赞、转发,组合成巨大信息洪流以后,就能成为城市走红的强大力量。因此,游客个体的自发传播,就具有了宏观经济效应。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这个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微观基础,并依赖微观个体的“自发配合”。因此,建立政府、平台和游客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设立比赛、发放消费券、购物打折等多种形式,激励游客参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形成基于个体自主行为的持续的源动力。

原题: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文旅消费的新趋势,有删减
作者:孙宁华
来源:人民论坛、旅思马记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微信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处理。

老张聊文旅读物

《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是笔者多年在从事众多乡村旅游规划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思考。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研究,对国内外乡村旅游产生原因、历程、概念内涵、研究进展、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升级路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下篇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研究,选取作者主持过的观光型、休闲型、游乐型、康养型、度假型、研学型、民俗文化型七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项目,从基本概况、市场分析、规划理念、项目定位、总体布局、设施规划等方面对进行详细的研究阐述。以期为学界提供乡村旅游规划实践方面的参考,同时为业界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如有需要请添加微信号:LV823934058

微信咨询:

专注于农文商旅领域

专注于乡村振兴领域

扫码咨询

农文商旅/乡村振兴领域少走弯路

往期经典回顾,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1深度好文│网红城市爆红的背后逻辑及发展应对

2深度│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与案例实践思考

3深度│文旅项目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案例思考

4、深度│“哈尔滨”爆火、淄博烧烤、村超出圈的底层逻辑与借鉴思考

5文商旅项目投资经营重点思考的四大商业逻辑

6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的五点思考

7文旅、农旅项目避免“折戟沉沙”的十大方法

8洞察 │ 传统山岳型景区的“困境”与“破局”

9、“福岛核污水排海抢盐现象”背后的真相:透析农旅项目中的资本运作逻辑

10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乡村振兴突破的两种路径

11民宿的投资运营风险

12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运营风险、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13农旅、文旅项目投资的商业模式与风险管控

14、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逻辑与商业模式——再论“田园东方”

15、地方政府在文旅经济中的为与不为——论淄博烧烤

16文旅/乡村振兴规划方案高大上,为什么落地性差?

17论开通泰山文旅直通车的利弊得失

18、深度│国潮、国学、非遗文化热的底层逻辑思考

19旅游规划何去何从?

20地方文旅国企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应对举措

21洞察│集体土地入市:政策背景与未来趋势判断

22投资运营民宿,没有那么简单

23轻资产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风险管控

老张聊文旅
张君,20年职业文旅人,20年专业理论学习思考和文旅行业实践经验,持续多年关注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动态,分享专业咨询思维、投资批判思维,提供不一样的观察视角,30万字专著《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