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绿》第770期|张学勇:工程兵战士与“南京猿人”

教育   2024-11-21 12:51   中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军绿纪实

工程兵战士与“南京猿人”

■ 张学勇


114,我在南京战友王洪才的陪同下,来到南京江宁区汤山镇办事。

汤山是我熟悉的地方,前后工作了8年。19916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毕业分配到南京汤山军区工程兵工兵第二团,后军改为军区工程兵训练大队。

办好事后,原准备去附近的“‘南京猿人’洞”故地重游,由于时间紧张,只好作罢。

提起“南京猿人”,不由得使我想起我与我的老领导、原军区司令部宣传处副处长徐安庆合写的文稿“工兵战士与‘南京猿人’”。1994123日《解放军报》周末版头条发表。

为了让大家了解“南京猿人”出土的经过,现将文稿略加修改,以飨读者。

1993313,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出土了一具距今约35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轰动和世界的关注。国家文物管理局将它称为“真正的中华国宝”,中国科学院正式命名为“南京猿人”。它的出土,凝结着工程兵训练大队官兵们的心血和功劳。

汤山位于南京市东郊27公里处,集碑、泉、洞、湖、寺为一体,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炉,独具特色。镇西的雷公山原先是一片采石场。

一天上午,民工们采石时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内黑乎乎的,冷风嗖嗖地向外抽……为探清“黑洞”内的秘密,当地政府决定请驻军工程兵训练大队官兵前往勘察。

工程兵训练大队组织勘察队来到“黑洞”所在地。军人们的到来吸引了众多看热闹的群众。一位老人悄悄对大队领导说:“别冒失,下去不保险。”

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就在4年前对面山上曾发现过一个洞口,一个村民下去后因缺氧致死。为防止发生意外,大队领导决定派有经验的班长张学理带领战士小刘、小耿和卫生员小张下洞察看。

4名战士携带测绘、防化、工兵设备,坐在用绳系好的箩筐里下洞了。地面上的人拽着绳索缓缓下放,一直放到17处,箩筐才着地。战士们迎着洞内刺骨的冷风和“叭叭”落下的水滴,凭借一盏马灯、一只电筒,在洞内展开了勘察。

原来,这是一座长约百米、宽约30米的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一串连一串地挂在洞顶,地面上布满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牛角”形石笋。4名战士在洞内苦战了1个多小时,返回地面时都成了“泥猴子”。

初步勘察的结果,此洞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一个月后,部队和地方领导带领官兵和民工再次乘箩筐下到洞底。这次勘察,有了新的奇特发现:在淤泥和杂乱的堆积物中夹杂着大量的动物骨骼。他们凭着直觉判断:这些骨骼不是一般的寻常物,可能是动物化石。“一定要好好保护。”

军地双方当即采取了处置措施:组成治安联防队,轮流对溶洞实施看护。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了县、市政府。

动物化石的发现,引起江苏省、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

1992619,南京、北京的古生物和考古专家们像小孩子般地叫了起来:“奇了,奇了,从没见过这么多的动物化石集在一起,真是大仓库。”专家们在现场采集了4只肿骨鹿牙齿,竟比茶杯还要粗,更加惊叹不已,建议尽快对洞内进行全面挖掘。

汤山镇政府干部宋荣祥与部队几名战士、10个民工组成了挖掘队。他们拿起小铁铲,一铲一铲地清出泥土,再从土里扒出动物骨骼。洞内土层1米多厚,十分坚固,铲去它十分吃力,挖掘队员的双手都磨起了血泡。

1992年秋,整个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洞内出土的动物化石堆起来像座小山,整整装满了几卡车,这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作出指示:将动物化石分别送往北京、南京保存。

经专家们鉴定,出土化石分属17种动物,其中一些是我国已经绝种的李氏野猪、三门马、肿骨鹿、双犀牛、中国鬣狗等骨骼,它们属于距今3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安徽和县猿人时期的动物群。

就在挖掘动物化石接近尾声之际,挖掘队顾问陶胪鸿先生在距洞口左侧50多米处,看到洞顶有一块黑土,仔细辨认是烟熏火烤的痕迹。“莫不是有人类在此居住?”陶先生提出了大胆设想。几位老专家同意陶先生的推断,要求再做进一步挖掘。

1993123,宋荣祥同志带领战士、民工又开始新的寻找工作。干着干着,就在洞顶那块黑乎乎的下方,露出了一个碗口大的洞口。这个连着大洞的小洞,面积仅20平方米见方,由于过于狭小,一次只能进去一个人,且只能跪在地上铲土。

313上午,挖掘人员挖出了一个球形的物体,扒去表层黄土,露出一具头骨化石。“看,头骷髅!”整个溶洞内一片雀跃。宋荣祥同志立即组织众人把头骨包好,并立即通知了南京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所的专家迅速对头骨化石进行清理,一具比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出现在眼前。头骨左眼眶完整无缺,眉骨粗壮,前额扁平并向后倾,脑壳厚度10毫米,脑容量明显大于猩猩而小于现代人。大家一致认定:这是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

“南京汤山发现了古人类头骨化石。”信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国家文物管理局迅速组织大批专家前往汤山联手研究,进一步肯定了南京古生物专家的鉴定,同时根据伴生的动物群化石年代分析,确认头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左右,并命名它为“南京猿人”。

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在审定出土报告、听取汇报之后,发来贺电,称这是“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重大发现。”10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同行们也纷纷来电祝贺。

“南京猿人”的出土为什么引起世界轰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许汉奎研究员介绍,这主要是“南京猿人”是目前我国出土较为完整的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

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它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史提前到35万年以前。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教授首次发现了人头盖骨化石,称之为“北京猿人”。从此,周口店猿人遗址与埃及金字塔一起,被列为人类七大文化遗址之一。令人痛心的是,这具“北京猿人”在抗日战争中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以后我国学者在周口店又挖了50多年,除找到一块不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外,再无惊人的发现。此后,我国云南出土的元谋人、陕西出土的蓝田人以及安徽发现的和县人,也只找到两三颗牙齿或不完整的一块头盖骨。

“南京猿人”头骨保存稍完整,有顶骨、额骨、左眼眶及部分面颊、鼻骨和枕骨等。更为惊奇的是,该头骨尚未完全石化,血管和神经依稀可见,因而更为珍贵,属真正的“国宝”。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吕遵腭先生用“着实令人振奋”几个字,概述他对“南京猿人”初步研究后的感受。他说,在长江以南发现古人类化石,这在我国还是首次,毋庸置疑,它对研究人类的进化、迁徙和分布,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史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并将填补某些重要空白。

“南京猿人”出土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工程兵战士与地方民工一起又在汤山雷公山发掘了13个溶洞联结的溶洞群,溶洞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张学勇,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新华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