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铭:活着的古寨|原载《新安晚报》

教育   2024-11-21 12:51   中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副刊文章

活着的古寨

■ 胡  铭

江西瓦屑坝,刚从黑幕中露出浅浅的模样,哀嚎声便此起彼伏,淹没了鄱阳湖的水浪之响,切断了凛冽寒风的呼号。

大明王朝的一场迁徙运动拉开帷幕。

密密麻麻的人群渐渐没了队形,昼夜的更替,记录了这些人缓缓的步伐。他们目光呆滞,掺杂着无奈与不舍。一次回眸,一阵泪洒。


择地而居

一位中年汉子身背父母遗骨,携妻带子,走在人群中。先人的安葬不能离开故土,他念想有朝一日返回故土。希冀成了他的精神支撑。

风,裹着他,穿行于安徽太湖县的山间。突然,他被眼前的山环水抱所惊艳,感受到这里蕴含的龙脉气象,再一细看,山林翠绿,各种树木竞相媲美,小溪蜿蜒而下,时缓时急,伴有阵阵悦耳之声,原来这才是大自然馈赠予他的风水宝地。望着脚下早已破烂不堪的鞋子,他与妻商议,不走了,就在此安居。山上垒起了一座坟茔,孝顺的汉子跪在草丛间,他的嘀咕连自己都难以听得清晰。

于是,一支胡氏血脉在山上生根,与风对话,与山私语。

寂夜,大山沉沉睡去,胡姓汉子迎着月光悄悄步出门外,朝着瓦屑坝的方向望去。那双眼睛湿湿的,在黑暗中闪着光。一阵阵的低声叹息,把夜晚拉得很长很长。



第二故乡

一条真龙,附于石上,神秘色彩始终不会消退,旱也好,涝也罢,最终都化险为夷。一条山涧,清澈透亮,这水是活水,蕴含着一种不灭的力量。朴实的山民们无需图腾,但还是虔诚地讨个吉利,珍惜自己所钟情的山山水水。有了人的生存,这里便成为了村寨。抬头看山,低首见水,空灵的世界不见杂质。他们没有奢求,没有怨愤,过着艰辛而平淡的生活。

后来,另一支斯姓人群也在此落脚,并与胡氏和睦相处,他们共同靠着山,共同护着山,更是共同守着一份朴素的执念。

人置身山野,添了仙气。山间有了人,便显人气。渐渐地,这世外桃源孕育了人口的繁衍,婴儿的啼哭声,孩童的欢笑声,老人的教诲声,还有辛勤劳作的不同声响,混杂一起在空中飘荡,久久不曾散去。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风雨之寨

地处大别山系的偏远一隅,这座山算不上恢宏气派,却也洒脱自在,有种归隐的意境。三年或五年的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山民不改初心,打造自己的家园一直在延续。双手磨出血泡,鲜血滴在桥墩上,印在墙缝间。他们踩出通往山巅的小路,构筑青砖灰瓦的房屋,架起横跨小河的石桥。

靓丽的景色也无法掩盖险恶的环境。当年要想走出大山,谈何容易,既要有充沛的体力,还要有足够的干粮,更要有抵御野兽的本领。为了更好地生活,先人们硬是走了出去,跋山涉水,观望外面的世界,引进了商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寨子,不再孤独。

这就是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的龙潭寨,一个古朴沧桑的寨子,一个寂静幽雅的村落,它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没有文人墨客的颂扬,没有琳琅满目的商铺,有的只是真实自我的敞露。走过近七百年的风雨,寨子一直存活着,且活得通透。



走进历史

秋风轻扬,我们一群人从各地相约而至。此行,早已不是单纯的山水间的游览,而是虔诚地翻开古寨过往的一页。

数百年的老槐树摇曳着枝条,发出沙沙的响声,在属于自己的语境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岁月的侵蚀,身上的皱纹一层层叠加,却依然挺直腰杆,不失村落卫士的风采。眼前的一座单拱石桥,小巧雅致,古意盎然,是通道?是关口?是什么并不重要,至少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桥下的溪水,瘦瘦的,在大大小小的石头缝间徜徉,像是为来年的奔涌事先探个路。

午后的秋阳柔柔的,青石板路不再孤独。伴着潺潺流水声,我们站在胡百万故居的门前,这是一幢典型的皖西南建筑风格的房屋,端庄沉稳,拙里藏润。小小的晒秋场上,各类谷物躺在那儿,贪婪地吮吸金色的阳光。近在咫尺的龙潭,身披灵动的绿装,映衬着白里泛黄的老宅墙体。此宅始建于清代,共三进,传统架构,堂屋上方高悬“教衍苏湖”楷书横匾,这虽是一块新匾,却渗透出昔日世间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由得令人感叹,书香不计远近,教育不分人群,难能可贵的是,竟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



古建遗风

像这样的明清古居,寨子里还有二十余幢,既相对独立,又毗连成片,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数胡氏宗祠和斯氏旧宅。胡氏宗祠位于建筑群的中心地带,结构精巧,雕梁画栋,堂外大门上檐悬有张柏林题赠的“胡氏宗祠”匾额,精美木雕、石雕、砖雕散见于各处,并饰以彩绘。祠堂分为前堂、后堂、东厢、西厢,天窗、地池,过廊、门厅等,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而斯氏旧宅则是清廷为官之人的大宅,系四水归堂式老屋,保存尚好。宅内天井的地面系精凿石板铺就,正中为四方平台,两边对称立有两口蓄水井,天井圆柱上书对联:“画栋起凌云,瑞气万千钟老福;班衣成爱日,韶光九十益长春”,上方匾额为“贻祥燕喜”。这一布局又凸显了皖西南的民居特色。

除此之外,寨内还辟有花屋、龙潭屋、转桥屋等,大多以石为基、以木架构、以瓦为顶,取势自然,依涧而筑,内外分布适宜。无论当年的商人、官宦还是平民等,都在此居住,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一直守护着这些古老建筑,老宅无声的言语和悲喜的表情,早已刻入他们的心里。



龙潭多姿

本不想爬坡登顶,当地人介绍说上面可瞰古居全貌,我们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迈向了高高的石阶。山巅处正好有一块空旷之地,能容下十来人站立,是一个简陋而自然的眺望场所。凌空俯看,古民居静卧山间,四周裹以层层的绿色,内敛而深沉,尽显安然之态,好一个枕山、环水、面屏的绝妙之境。

响水崖瀑布,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名称,携带灵动的意趣,龙潭寨也不例外。一条数丈高的白色玉带激情迸发,冲向山中碧潭,龙珠飞溅,银波闪耀,水雾渐起。那一汪潭,成了流水的驿站,再缩身为小溪,沿途冲刷山间小草,流经山下的家家户户,路边的苔藓留下了诸多印痕,低凹处的菖蒲愈发精神抖擞。瀑布下方的几块扁平岩石,成了天然的栖息之地,任何人置身于此,或站或坐,皆惬意不已。一抔水尽管洒漏许多,最终还是扑到了脸上,算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亲近。

村寨里有个地方叫鸡公石,险不可攀,险要地势,使得这里成为当年太平军与清军交兵之地。震天的枪炮声、呐喊声,连同无数血肉之躯,最终也都深埋地下。悲壮的故事,有屹立的巨石为证。

龙潭寨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无不氤氲出苍古之气。这里浸润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的伦理文化,也注入了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内涵,也有自己的风姿,更有自己的语言。可喜的是,这里多处遗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迹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代代人的使命,史料的收集和沉淀的挖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古寨?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需要追溯的又是什么?一系列的探秘在进行,也在延续,时间会回答一切。

(原载2024年11月21日《新安晚报》。配图由作者提供)

延伸阅读——
同步悦读汤泉创作基地成立
作者、读者的福利来啦

胡铭,《同步悦读》签约作家。少时喜文字把玩,后搁浅二十余载,近年重拾。舒心即好!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