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琨:从“字如其人”到“千人一面”

教育   2024-11-21 12:51   中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笔  谈

从“字如其人”到“千人一面”

■ 丁  琨


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因为工作的需要,做一些标题式、要点式的记录外,已经不会再用钢笔或别的什么笔写下一篇完整的东西了。我在开始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脑子在飞快地搜索,回忆起自己开始用电脑代替钢笔书写,应该是在26年前的1998年。其时,我供职的单位开始大规模推行办公自动化。电脑的新奇、时髦和便利,对公职人员办公自动化的考核,都是推动我快速放弃钢笔到使用电脑的动力。

回想学生时代和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钢笔字还算是不错的,也因此获得过一些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并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我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初,以各个班团委的名义定期办墙报,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和同寝室一位来自广东的同学,被团委选做了我们班墙报的“主抄手”。现在大学生的类似活动,早已转入网络群组和视频号、公众号等等电子媒体,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墙报为何物。还有一年,我所在的年级办公室组织过一次全年级“钢笔书法大赛”,不知道是大赛动员不够、参加的人太少,我因此捡了个便宜,还是同学们的钢笔书法大都深藏不露,全年级500多人,我居然得了个一等奖!

读大学时有缘抄墙报和书法得奖,这得要感谢小时候在老家村里读书时,那些年用钢笔在课桌上的乱写乱画。我打上学开始就喜欢写字,但凡看到别人写的字好看,就要学习模仿,但家里没条件供我无节制的纸和笔的消耗,于是,我只有转战课桌。一直到初中毕业的七年时间里,我所有的课桌上凡是我能控制的“疆土”,都被我层层叠叠的钢笔字涂写得惨不忍睹。这样的书写方式打下的钢笔字基础,算得上是一种“无心插柳”。但也因为如此,我的钢笔字走的不是临帖的路数,也就没有什么正规的、符合书法规范的招式和字体,以至于年长了以后想练练毛笔书法,总是难以探其门径。

我有一位大学时代的年级老师,后来的系领导,是钢笔毛笔书法兼备的知名书法家。毕业后每次见到我,他都要夸我大学时钢笔字写得好,让我每每深感惭愧,觉得自己那点没有师承的乱拳功夫,有辱他的厚爱、不配他的夸奖。虽然我也知道,夸奖和鼓励自己的学生,是老师的优秀品格。我后来的钢笔字尽管一直还看得过去,但老实说,离“书法”的标准隔着好几条大街。再后来,电脑的普及终于废掉了我曾经引以为荣的钢笔字。

炫一波自己“光辉”的过往后,言归正传。更早的1994年,因为工作的需要,厚重的笔记本电脑就已经摆放在我办公桌的显眼位置。只不过当时低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从开机进入操作系统到打字,还需要记住和输入一些比较烧脑的、复杂的、英文字符的电脑指令。记得那时候,电脑对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一种稀罕高端的办公设备,我供职的单位,为此专门装修了带有空调和木地板的电脑房,闲人非请不得擅入。加之那时互联网尚未普及,也就更不要说用电脑办理业务了。所以,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那个耐心和兴趣去记住那些恼人的电脑指令。

很快,微软更新升级了Windows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系统,给大众提供了所谓电脑界面上“所见即所得”的更人性化、更中国化、更方便快捷的操作软件,尤其是提供了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格式、复制粘贴、修改保存、直接输出打印等诸多方便快捷的功能。再后来互联网广泛普及、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机关事业性质等办公需求大的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不啻是一种福音,也是一种压力。纯手工操作、钢笔书写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了,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钢笔便难逃被大多数使用者闲置、抛弃的命运。

抛开竹简上刻字、写字的古老故事,毛笔,这个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书写工具,无疑是与极不发达的社会生活慢节奏和落后的技术相生相伴的。“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一切都慢的日子里,读书人只需从小慢慢地用毛笔书写,就能成就读书人的身份。

在漫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进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硬是把毛笔书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迄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柳欧颜赵的楷书,以其工整规范、结构严谨著称于世,在唐代即达到其鼎盛时期,以至于后来者无人能出其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行书,如行云流水,兼具楷书的工整和草书的流畅,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书法人竞相学习临摹的艺术精品;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艺术,犹如笔走龙蛇,汪洋恣意......

毛笔,作为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书写工具,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以动物毛为笔头,竹或木为笔杆。毛笔后来发展到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使用毛笔书写,需要手腕的灵活运用与气韵的流畅结合,因此每个人的字迹都独一无二,字体中蕴含着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乃至人生哲学。“字如其人”由此而生。书法艺术,特别是中国书法,便是毛笔书写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审美、哲学思想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练好字为每一个读书人的基本功,至今仍有老一辈的学者,随手写出的那些字,都堪称书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钢笔逐渐取代毛笔成为主流书写工具。相比毛笔,钢笔书写更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因此在教育、商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钢笔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且能长时间保持墨水供给,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求。钢笔的笔尖设计使得书写线条更加均匀一致,虽然失去了毛笔那种随心所欲的个性表达,却也成就了一种新的书写美学——清晰、规范、工整。

犹记得小时候读书,老师和家长都会要求我们首先把字写好,并教育我们说,写好字是走向社会的“敲门砖”、“打门锤”,字写得好,确实能够给人以最初的良好印象。尽管我们开始读书的年代,毛笔早已经被西方传来的钢笔无情地取代,毛笔字和毛笔仅仅是少数人追求的书法和使用的工具,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退而成为非必须的、“练字”的途径。但是,如果真的能用毛笔练好字,则可以为读书人写好钢笔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写工具即使发展到钢笔时代,由于中文方块字与西方字母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中国人还是把钢笔字发展成为继毛笔字之后的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同样会有楷、行、草、隶、篆的书法艺术。建立在毛笔和钢笔书写基础上的“字”,因每个人书写习惯的不同,依旧还有“字如其人”的特点,“字”,能够明显而独特地展现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也因为“字如其人”,使得笔迹成为一种重要的痕迹,笔迹鉴定成为一门科学,在犯罪侦查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电脑及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如今,除了书法的需要,人们更多的是机械地敲下键盘、点击鼠标或在屏幕上手写进行文字输入,而不再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钢笔类的工具亦少有人用。电脑书写具有极高的效率和便捷性,可以快速地完成大量的文字工作。电子文档取代纸质书籍,信息的产生、存储、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让书写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手工技艺,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了格式化、标准化。在这一过程中,“字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过度依赖电脑书写,电脑输入法的联想词功能,却使得人们的书写能力逐渐退化,甚至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电脑软件内置的那些标准字体,使书写者只要按需选择即可,个人书写的独特性被彻底结构,所有人的书面交流由此变得统一而规范,乃至于形成了文字外在形式“千人一面”的现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书写工具和方式的演变,无疑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卷。从古老毛笔书写的韵味,到典雅钢笔书写的流畅,再到如今电脑书写的便捷,书写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代表着科技的飞跃与文化的传承,书写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字如其人”的传统审美逐渐淡化,效率优先、标准化的“千人一面”取而代之。在这样的变化背后,也伴随着人类情感与表达方式的微妙变化;在追求高效与便捷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与书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尝试回归传统书写方式,感受毛笔书写的韵味与情感;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书写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个性与情感的书法作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书写工具的演变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让书写艺术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而网络时代自媒体平台的日益丰富,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尽情地分享个人的经历、感悟和情感,文字虽经由统一的字体展现,但内容的多样性和表达的个性化,仍然彰显着每个人的思考与情感。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对于个性表达和美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个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积极探索如何在便捷与效率中寻找个性与艺术的平衡点,让书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丁琨,19631月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后,供职于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现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退休。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