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鹤龄: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

教育   文化   2024-11-25 16:0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随  笔

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

■ 汪鹤龄


我的家乡,桐城,人杰地灵,翰墨飘香,被人们誉为“文都”。
明清两代,有进士、举人千余人。曾几何时,“五里一进士,隔河两状元”,是科举考试史上的佳话,“父子双宰相,兄弟四翰林”,更是朝野中的美谈,如今,从桐城走出去的“院士”有近二十人。
从明末清初发端,到清代中叶兴起,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霸文坛两百余年,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影响极其深远。世人曾一度惊叹,“天下文章皆出于桐城乎!”
“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是桐城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
我的家乡,文都桐城,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芳名至今末改。一九九六年,经国务院批准,桐城县改为桐城市。
千百年来,虽历经战乱,但桐城这座古城,没有易地,保存完好。穿城而过的龙眠河,波光粼粼,清流见底。与古城相依相偎的龙眠山,春光无限,群山叠翠。
“龙眠山”,位于桐城城西,距城不足一公里,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故称龙眠山。
北宋“第一画李公麟”,辞官隐居龙眠山中,探幽揽胜,绘就〈龙眠山庄图〉,其白描手法,盖世无双。
清代名臣张英,人称老宰相,“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这首四言诗,彰显的“六尺巷”和谐礼让的人文精神,懿德流芳。
张老宰相告老还乡后,钟情龙眠山,与村野凡夫为邻,朝夕相处,共话桑麻,遗迹可寻。
龙眠山的美景,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宋代的王安石来过,苏轼来过,苏辙来过,苏轼的得意门生晁朴之也来过。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游览龙眠山之后,即兴作诗一首:“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处,不应只雨一方田。”
这不朽诗篇的问世,让桐城的龙眠山声名鹊起,传扬至远。
我的家乡,桐城,境内的东南边陲,有一处水天一色,辽阔开放的天然湖泊嬉子湖,它与邻近的菜子湖、白兔湖连成一片,汇入长江,奔向大海。
清代著名诗人姚清泉,在〈游嬉子湖赋〉中写道:“桐城好,最好嬉子湖,贾船帆挂千秋月,渔艇灯明两岸芦,一望水平浦。”
乡贤姚清泉,如椽大笔写的是,秋水长天、芦苇浩荡、渔舟唱晚的湖中美景。
“渔舟唱晚”已不存,四季如画依旧在。“春晴草色如酥,夏汛水天浩渺,秋日枫林尽染,冬雪平冰千里。”……
在当下,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陶渊明桃花源的梦。其实,嬉子湖就有——湖光山色,落霞孤鹜,鱼翔浅底,万千鸟归,堤柳婆娑,人影绰绰,现世安详的境象,以及岁月静好的韵味。

汪鹤龄,安徽桐城人,曾于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从事多年文字工作,1984年起,在《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经济日报》《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安徽广播电台理论与实践(栏目)》《安徽决策咨询》《安徽调研》《安徽农村通讯》《安庆工作》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1995年后搁笔,2019年开始在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曾在军旅》图书征稿启事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