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人们沉醉在手机世界中(图/无畏)在中国,有很多人喜欢在公共交通上大声讲话,什么“商业机密”都被人知道了。
我在坐公交车,前面一中年男子打开手机音乐软件,一听是最近潮汕阿姨翻唱的那首英文歌曲《Sweet but Psycho》。不一会儿,歌声戛然而止。他戴上耳机,陶醉其中,开始手舞足蹈。这样,起码突然安静了,不用忍受手机外放的神曲。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来了一通电话,他开始发出声音。声音犹如雷鸣电闪,讲话内容没办法不入我耳。听到他的描述,我知道手机的另一端,是一个卖手机的公司的某位“总监”。男子告诉这位“总监”:“生病不要去做手术,针灸就能好,一下子就爽快了。”“我做针灸纯属公益,我靠这个赚钱一辈子都买不起房。”接着,话锋一转,他开始想他兜售一个当下热门的“商业机密”。
“当下大健康这条赛道才能赚钱。去直播间卖保健品,能赚几个亿!”“现在房价现在都5万起,只有这条赛道才可以买得起房!”我心想,要赚几个亿才能买得起5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呀,那房子该有多大。最后,“总监”似乎不感兴趣,两人不欢而散。挂断电话后,男子继续戴着他的耳机,沉醉在颇有国际范的“妈妈帮我洗屎裤”。这样的“商业机密”,我在中国乘坐公共交通时候经常听到,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些尖锐高亢的声音在大多时候,等同于噪音。我没有提出反对,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甚至我还认真地去听他们讲话的内容。每年七月份和八月份的暑假,是孩子出行的旺季。小孩子们通常精力旺盛,我出行坐飞机、高铁时候,到处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某天我在高铁上,前排的一位大人终于忍不住了,对着后排吵闹的孩子大吼:“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安静下,吵了一路了!”听到这句话,这两位精力旺盛的小孩子突然有了羞耻心,立刻安静下来了。习惯听孩子吵吵闹闹声,我自然地以为孩子年纪小,精力旺盛,坐不住是天性。但实际上,孩子也需要被教育,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困扰。实际上,许多大人更是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成为孩子们的负面榜样。但是,只有中国人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吗?日本是我去过的在公共交通上最安静的国家,不管人多少,整个车厢鸦雀无声,列车行进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听音乐、打游戏的人绝对会戴上耳机,不会外放。正因为车厢如此安静,许多人能静下心来看书。在日本,车上看书的人数远多于我去过的其他国家。即便是孩子,也被教导登上飞机、坐上列车,已经处于公共空间了,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扰到他人休息。
我在日本的列车上看漫画(图/无畏)
德国的车厢也一样很安静。我第一次和朋友一起在德国搭乘火车,进入车厢也没停住聊天。坐下来才发现,周围安安静静,我们满脸通红,立刻合上嘴。这样的绝对安静,在世界上并非主流。菲律宾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在公共交通上也聊天讲话。即便在香港,我也经常能听见车厢里的菲律宾语。我在拉美、东南亚等地坐大巴车,司机经常播放起醉人的当地音乐,以至于音量盖过了乘客的声音,我根本不会去注意乘客讲什么。
我在越南和当地人聊天(图/无畏)
十多年前,我在中国坐长途大巴,车上也经常播放各种音乐和电影,让车上乘客打发时间。坐长途列车的时候,我经常会跟对面的人聊起天来,为旅途增添快乐。那时候,车厢里的聊天声,很少有人认为是噪音。
只是现在手机普及,网络高速,人们更愿意紧盯手机来打发时间。
还有不少新生的“网瘾老人”,手机上的短视频大大地满足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毕竟上一个时代能接受教育的人不多,许多人实际上看不懂书,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少了。
如今,他们习惯本来是年轻人掌握的“网络”,却很难适应年轻人戴的“耳机”,只好在公共场合也外放短视频的声音,让周围人知道他们小能看到家长里短,大则能关注世界风云变幻。
一切似乎只能怪社会发展太快,人们还没能意识到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在哪里。即便,“请勿大声喧哗”的提示语到处都可以见到。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寻路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