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看鲜活渔村(作者:周云海)

旅行   2024-11-12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上海都市鲜活渔村


周云海


农友宝祥早上在微信上艾特我“今朝天气不错”,喜欢赖床的我被这提示打起精神,立马穿衣起床。想去哪里走走?“青浦淀峰村小渔村!”

渔村日落

被网上传发的渔船图片漾起“渔舟唱晚”遐情,宝祥心心念念想去淀峰村看看。
路程不短,用公共交通工具方式出行单程需要两个半小时。我先坐公交车换乘2号线地铁,约定彼此在地铁虹桥火车站站台里汇合,然后一同去站台对面续乘17号线地铁至东方绿洲站下,再由青浦示范区公交车接驳到淀峰村,最后徒步去渔村。嘿嘿。两个花甲人这般劳途奔波,也是怀揣着都市郊野的“诗与远方”呢。
我在路途怀疑宝祥是被网络宣传蛊惑了,渔船图片里看到的渔船,可能是让网红打卡的道具。也许是湖塘水产养殖场里的几条工作小木舟,让都市海鲜河鲜湖鲜饕餮客们联想成渔村了吧。


渔村民居和私家车


我与宝祥乘坐直达江苏汾湖的示范区1路公交车,在沪青平公路淀峰站下车,按手机导航指引,从关天王庙路北行,淀峰一村(也叫淀山湖一村。这里村名混称,民居门牌号标为淀山湖一村,村里宣传告示牌和村基层机构挂牌也有称为淀峰村的)村旁,有个建寺于明代的报国寺。我们进去兜了一圈,寺里有棵高大粗壮的千年古银杏树,如果深秋来此,观叶甚好。匆匆打卡后,旋即出佛门入渔村。
报国寺里的千年古银杏树
进了淀峰村看渔村,我方才确信网上传发渔船图片里的渔船,真真切切是湖上捕鱼的作业船。淀峰一村紧贴淀山湖。村里,长长方方正正的两层白色楼房纵横整齐排列,显得简约而朴实。湖畔,一条由宽阔的东部逐渐逼尖于西端的泥石长堤,像一柄长剑,剑锋到处,碧波裁为两截;这条长堤与湖岸夹成巨大的U型,又仿若鱼叉的叉头,把一泓湖水叉揽进渔港。

渔港长堤
一座造型简洁秀挺,铁架石砌木护栏的跨港高桥,把深长的渔港分为里港和外港。整个渔港里停泊着不易计数的渔船。粗略扫看,估计不少于80条船只(湖岸上还搁置着一些或正放或倒扣船身正待整修的渔船),大都是小型木船。船身黑褐陈旧,船上凌乱不整,它们挤挤挨挨地横陈在拥挤的渔港里,仿佛一群衣衫褴褛者在集会,让看惯都市碧瓦朱檐的我感觉渔民捕鱼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渔港里跨港桥


淀峰村渔村有一百多户人家,400多个户籍人口。渔村靠湖边一带,有八十年代政府统一规划建造的,若兵营式的两层联排民居,每户人家配购88平米住房面积,家家一样的楼上楼下。

淀峰一村渔港


每年2月16日至5月16日为淀山湖禁渔期。现在正值禁渔期,渔船不能驶进淀山湖里捕鱼。所有渔业船或停泊在渔港里,或搬移上岸整修捯饬。看见一位头戴宽沿蔑帽形象不俗的老渔民,坐在岸上一条船身里用锤和凿在修补船体,征得允许后,我蹲在老渔民身边,让宝祥给我俩合了影。有了搭讪话头,我们缘此还互加了微信。老渔民名叫沈海根,年轻时在江苏徐州当过四年坦克兵,是个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今年62岁。有了沈师傅作介绍,我对淀峰村这个小渔村的今昔,有了比一般来此观光打卡人更多的了解。

淀山湖


淀山湖素有“东方日内瓦湖”之誉。它的湖体呈葫芦形状,面积62~63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在江苏昆山市,三分之二在上海青浦区,可以说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峰村边上有拦路港,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沈师傅介绍,早先只有一半的河宽,后来拓宽成宽达80米的滔滔大河。这是淀山湖最主要的泄水口。网上有个说法,拦路港承改于 “烂路港”河名,因河水拦住了陆上通途故名。我以为这是以讹传讹。沈师傅一家世代捕鱼为生,他的父亲、大大(爷爷)都是淀山湖上的渔民。从他那里得知,民国年间,这里设有水路关卡,进出淀山湖的往来船只必须付费才能通过。这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拦路啊!濒湖傍河,这样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养育了淀峰村一代又一代依水而居、捕鱼为生的勤劳、勇敢、智慧的水乡渔民。同时,他们也为附近市民提供了源源不断活蹦乱跳的鲜活野生湖鲜。

渔民沈师傅为我展示的渔网


沈师傅告诉我:捕鱼木船的吨位大都在3~5吨之间;船上的发动机一般为15~25匹马力,渔船在湖上时速可达25公里。网上文章介绍,渔民早上出船撒网,下午收网归航,旋即外送售鱼。歌剧《洪湖赤卫队》里也这样唱:“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可是捕鱼经验丰富的沈师傅却说:早上鱼少(是湖鱼还未睡醒吗?嘻嘻)。他喜欢在下午三四点钟出渔,晚上八九点收网返航。
我在微信上疑问道:那捕捞到的鱼不是要等到次日外售了吗?
不。我是凌晨即刻外售。多余的非主要鱼品“毛刀鱼”(渔民习惯把“湖刀”叫毛刀鱼)5斤一袋放进冰柜。在沈师傅家里,我看见里屋放置有三个冰柜。他们一家三人这样分工:沈师傅与妻子负责湖上捕鱼作业,儿子主管外出售鱼。

作者与渔民沈师傅在交谈


噢。渔民的捕鱼活蛮辛苦!
湖上捕鱼作业,不仅辛苦,也有风险。渔政部门规定渔民驾船进湖,要穿救生衣,只是夏季穿救生衣太热,也不方便湖上作业。很多年前,渔村里有一对年近花甲的渔民夫妇,在湖上捕鱼作业,遇上风浪,致使渔业木船与一条铁驳子船发生碰撞,船首的丈夫顷刻被撞上了铁驳子船,船尾的妻子则被船体撞击力倒冲出木船,跌进浩瀚湖水而殒命——这是渔民丈夫一辈子的心痛!听了这个血的教训事例,我请沈师傅以后驾船进湖,多注意安全,记得一定要穿救生衣啊!

渔民拦路港岸边修理船只


淀峰村分淀峰一村和二村。二村在沪青平公路南面,拦路港东侧,那边渔民的渔船停泊在靠近丁阳港附近的拦路港河边。二村是个渔民与农民结合组成的村子。我与宝祥也去那里走览了一番,眼睛扫到的民居大都是独幢小楼,村路和村里的绿林规划建设比纯粹是渔民组成的一村漂亮。

淀峰一村渔港
淀峰一村基本没有农耕土地,但渔业地理位置比二村更具优势,在以前年代,渔业经济效益比二村好。沈师傅讨心窝话,他的镇保退休金不高,继续做渔民捕鱼,既是保持几十年来养成的渔民生活习惯,也是歉补日常生活用度开销。现在驾渔船进湖捕鱼的,基本上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渔民,年轻人都在渔业外的各行各业公司工作。
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呢?当沈师傅这一拨老渔民,以及现在五十岁的渔民也干不动这样辛劳,充满湖上作业风险,又不具有经济效益竞争力的渔业活的时候,我们在上海还能看到真正弥散着鱼腥味的渔村吗?不可想象。以后难以在东方魔都憧憬“渔舟唱晚”的诗情画意……


渔村墙挂木制鱼样


淀峰村渔村,是我在上海见到的一个鲜活的都市渔村,一个只为渔业传承和生存,不为招徕旅游客、不企望成为旅游景区的湖上渔村!


(配图来源:网络)


鸣谢:周云海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简介

周云海,男,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会计师。


周云海先生热文

父子相看,心戚戚焉

阴阳界浪送父亲

上海老街

老城厢里个“新马路”

寻找黄家花园


永远的果育堂街

湮伏在岁月里的三牌楼路

陈士安桥不是桥

巧妇是这样练成的

爷佬佬


走进沈家祠堂

永不注销的亲情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