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美峰 插画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获取尊严的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希望获得哲学的解答,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撰文 | 王可依
编辑 | 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下课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常被学生团团围住。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希望探讨科学的哲学基础;对生活敏感的学生,则关注倦怠、焦虑等社会现象,渴望得到哲学的解答。
他发现学生经常表达一种无力感,感到自己无用,感到正在被抛弃,然后感到失望,在失望中又产生焦虑。文学大师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过这种感觉,西西弗不断把巨石推向山顶,再随着重力滚落,就这样在荒谬间往复,西西弗选择了坚持。但是当代年轻人没有体会到这种在挑战中获胜的快乐。受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陷入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他们试图通过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寻找解答,但发现无法完全解决困惑,于是转向了哲学。因此,在出版界、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哲学热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围绕哲学热,《看天下》与苏德超进行了对话。
哲学是导游图
《看天下》:你认为当下哲学热的成因是什么?
苏德超:哲学在民间一直是很热的。只不过,网络让人们拥有了更好的表达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物质自足的时代,我们面临的焦虑不再是关于基本生存的焦虑,而是关乎尊严的焦虑。AI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技术的挑战,因为其他技术几乎不会取代我们的脑力,不会取代我们的创造性,但AI好像要把我们人类都给取代掉了。它可以解析蛋白质结构、创作忧郁的诗、谱写空灵的音乐……技术的进步导致职业在急剧减少,大家几乎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职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跟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大家感到非常害怕。职业劳动是人们在传统社会中获得尊严的基本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获取尊严的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希望获得哲学的解答,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看天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出现了一股哲学热,当下的哲学热和那时的哲学热有什么不同?
苏德超:上一代人可能更关心民族、国家、人类、地球等宏观话题,以“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则更加关心个体的话题。这其实是西方意义上的古今之别,古代人更加关心的也许是无个体的整体,但是现代人更加关心整体之中的每个个体。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接受的教育比上一代人更先进,也更能体会现代人的追求。
《看天下》: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给哲学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苏德超:最大的影响在于让博闻强识失去了意义,因为通过搜索即可得到答案,对资料的浅层次加工也正在变成AI的工作。那么,真正留给我们的任务变成了提恰当的问题,这恰好是哲学的本意。我们需要给生活指明方向,它取决于我们想要回答什么问题。这使得教育也更重视提出问题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提出有深度和效度的问题。
《看天下》:哲学如何帮助现代人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苏德超:我们要明确,哲学并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人对哲学有误解,期待它能像数学或自然科学那样提供公认的答案,做到“药到病除”。实际上,哲学更像是我们在旅游时使用的导游图,让我们看到每个“景点”。它不会告诉我们具体该走哪条路,而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选择,每一种选择会有哪些细节,会带来什么后果。至于要选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生活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每个人都向往独特的风景。
不要过度担忧碎片化
《看天下》:哲学科普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为流行,许多大学哲学老师也在短视频时代成为网红学者,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苏德超:这种现象是积极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哲学冲动。短视频满足了我们与顶尖哲学家和较好的哲学老师交流的需求,有助于我们在哲学的思考上迭代改进。短视频还有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你总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者。而且,短视频对哲学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所大学和各个语种的哲学视频就在网络上,你讲得不好,学生可以刷视频而不是听你讲。这实际上促进了哲学教育的发展。
《看天下》:也有人质疑,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哲学内容是碎片化的,这种形态是否会使哲学的传播变得简单片面,沦为心灵鸡汤或者流行金句?
苏德超:我们一定要把思考和单纯的共鸣区别开来。我们会因为碎片化的哲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但这种共鸣最好能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在为短视频内容点赞时,实际上是在为隐秘的自己点赞,并没有突破茧房。
碎片化本身并非坏事,吃饭也是一口一口吃,食物最终都会在胃肠中被分解成碎片进行吸收。笛卡尔在《方法论》中也强调了分析的重要性,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可以处理的程度,这就是碎片化。碎片化没有原罪,问题在于表达不能只有立场,而没有对立场的支持。一个深刻的人,应该能够为自己的立场提供足够长的支持链条。
所以不要过度担忧碎片化。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是否为自己的立场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我们是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以及我们的道理是否具有公共性。
《看天下》:哲学专业似乎仍是一个冷门专业,这与哲学热有矛盾吗?
苏德超:一个专业的冷热,更多地取决于它对未来职业的影响,而非它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专业可能显得较为冷门,因为社会上缺乏直接对应的哲学行业。然而,社会的行业划分并非绝对,每个行业都需要跨学科人才,哲学专业有助于培养这类人才。即便社会没有专门的哲学行业,依然有很多人选择哲学专业,去关注哲学,这说明人的生命中有对哲学的底层需要,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体力和低级别脑力进一步解放,这种需要会越来越迫切。
《笛卡尔哲学原理:依几何学方式证明》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以几何证明的方式重构了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思想。
苏德超荐语
笛卡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很多学者认为,当笛卡尔把数学式的确定性当成方法论时,近代形而上学就真正开始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刻画了大多数人的直觉。洞见深邃而神秘,表达清晰又简洁,读者唯一需要付出的是足够的耐心。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