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房地产发展的急风劲雨,借风起飞的都是什么人,这些人又是什么格局,就已代表了行业的终局,比如恒大之流,碧桂园之类。
各位主子好,每周一叨,理性开炮,我是叨主周一叨。
回看中国房地产起落史,上层有过三次救市行动,分别是2008年、2014年和2024年。
前两次效果很明显,造就了中国房地产辉煌发展的十五年。而这十五年里各地产派系风起云涌,各路英雄纷纷登上舞台。
期间,碧桂园超越万科,冲至第一把交椅,恒大冲至第二,融创占据前十。自此房产派系有了闽系、粤系、沪系、京系、冀系等。一时间区域总、营销总,个个腰缠万贯,灯红酒绿,吃喝玩乐,嫖三赌四。
但是时间的按钮突然进入到2021年,那年是为地产风云落幕的分水岭,也是顶流坍塌的转向。
三年时间,地产的巨轮樯橹灰飞烟灭,房企的大纛倾刻衰微,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毫无保留地向世人“露出了奸媚地笑”。
不断出现的问题,就像打地鼠,自锤子敲下去的那一刻,就放不下了。
于是,2024年救市,救房,救人,但至今收效甚微。
而且,2024年人口负增长还在不断下降,同时,居民杠杆率和城镇化率均达到64%以上,已到历史极值,城镇化率已趋于稳定,数据很不乐观。
再看,地产市值/GDP,已达到了357%,这是什么概念?
咱看几个数据:
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其住房市值占GDP比重高达391%。
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住房市值与GDP比例为169%,日本为216%,德国为207%,英国为269%,法国为362%。
也就是说,当下房地产泡沫破灭,随时可能到来,或许已在路上。
高盛中国预测房价将于2027年触底,在目前的基础上再跌40%,这种悲观论调,无疑是再给中国房地产的一记耳光。
回到最原始的逻辑,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规律: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短期看金融:短期内,房价的涨跌主要受金融政策的影响,包括房贷利率、首付比例、贷款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购房者的购房意愿,从而影响房价。
但如今,人们的腰包干瘪的像皴裂的土地,长不出一丝绿色,更是没有鲜活的水源,只靠金融的几滴雨水,恐难孕肓出繁茂的土地。
中期看土地:中期内,房价的变动主要受到土地供应的影响。政府出售土地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房屋的供给量,进而影响房价。土地供应充足,房价低,反之房价则高。
过去三年,各地的土地供应几乎归零,仅剩下各“城投”在孤军奋战,这当然不是供应的有意减少以拉升房价的筹谋,而是大量开发商资金短缺带来的另一种市场“无声悲鸣”。
长期看人口: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变化是影响房价的最根本因素。人口流入或流出对城市房屋的需求有很大影响。而且整个国家总人口的变化,还会影响整个市场房子的供需关系。
上面已经提到,人口城镇化率已经到顶,没有人口流入,就没有需求的潜力储备,而没有需求的市场,还是市场吗?
所以,就像叨主前文说的,当下的房地产逻辑已经完全变了,过去的理论和论断,已成了“纨绔子弟戏丫环,转头就不作数了”。
回到救市,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为了稳定房价,而是为了能够继续卖地,地是财政的永动机。
财政有了资金,社、科、政、企,学,医等界,才有动力健康发展,否则,那些不断增长的非税收入,将成为压倒人们的最后一棵稻草。
而经济下行拖累税收增长,已在数据上有所体现,多个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大幅增加,部分省份增幅甚至超过30%,就是实证。
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8%;其中税收收入下降5.6%,非税收入却增长11.7%。
一般来说,税收收入占比越高,反映财政收入质量越高。
常见的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也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
这就让人不得不与乱罚款、乱收费问题联系起来,是不是地方政府已经将税收不足的压力转嫁给了民众和企业。
目前公布今年上半年非税收入的16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4个非税收入同比上升。其中,六个省份增幅甚至超过20%,分别是江苏33.1%、重庆31.2%、吉林30.2%、青海28.4%、新疆27.3%,以及山西20.2%。
吉、青、疆作为全国GDP排名后十的省会城市,非税收入增加倒不足为怪,但江苏作为GDP前三的“苏大强”人物,也将非税收入拉高,只能说明当下的经济现状,有多“撩拨人心”了。
长此以往…经济的反螺旋效应会继续加剧,那高盛的预判,会成真吗?
我是一叨,下次再聊。
如果主子喜欢,请点个“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