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周彩存、方文涛是肿瘤领域的知名医学专家,从专科医院来到综合性医院后,他们打算做些什么?“医学界”就此专访了两位医生。
年初,国际知名肿瘤学家、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候任主席周彩存教授加入上海市东方医院,担任肿瘤科主任。
从专科医院到综合性医院,已是业内领军人物的周彩存站在了新的职业起点。谈及这一选择,他告诉“医学界”,自己想要跳出原有的“舒适圈”,打造一个内外结合,兼顾临床和科研,以胸部肿瘤为主的多学科诊疗中心。
短短9个月里,周彩存带领的东方医院胸部肿瘤团队已经推进了33项肺癌相关的临床研究,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而随着方文涛教授的加入,上述计划又往前迈了一步。
10月底,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方文涛教授加入东方医院,任胸外科主任。目前,方文涛领衔着中国各病种覆盖面最大、诊疗跨度最广、内外科融合程度最深的胸部肿瘤学科群。
在东方医院这所上海最年轻三甲医院的平台上,周彩存、方文涛正在二次“创业”……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从专科医院到综合医院
2023年10月21日,是中国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当天举办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周彩存同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报告了两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证明了两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能显著延长相应基因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这两项研究同步刊登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造了中国肿瘤科医生的“首次”。
“作为临床医生,首要目标是给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如果患者病情仍在进展怎么办?”周彩存对“医学界”表示,“此时临床研究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在患者‘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再帮他们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周彩存教授
这也正是26年前周彩存来到上海的初衷之一。早在1998年加入上海市肺科医院前,周彩存已是安徽蚌埠当地小有名气的呼吸科医生,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未来中国的肺癌患者会越来越多,兼顾临床和科研的三甲专科医院,能提供他施展抱负的平台。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周彩存已是我国肺癌医、教、研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先后牵头了60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促成了13个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并被NCCN、ESMO及CSCO等20余项权威指南或共识推荐,创造了全球肺癌诊疗新格局。
凭借一系列卓越的成就,2023年周彩存当选IASLC候任主席,成为了IASLC成立50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主席。
但周彩存认为这还不够,他甚至用有点“懒散了”来形容自己。
“研究了一辈子肺癌,不管是转移还是并发症,一部分患者会合并有神经、血液、胃肠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原来我只需要把胸部肿瘤看好,碰到这些患者只能转院。”周彩存说,东方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学科齐全,临床、科研能有更多科室支撑,“我想往前再走一步。”
方文涛也有着相同感受。作为我国胸外科的顶级专家,从业30余年,他发表过数百篇学术论文,创建了我国首个纵隔MDT门诊和MDT病房、食管癌MDT团队,建立了国际首个胸腺肿瘤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方文涛教授
在肺癌领域,方文涛是第九版肺癌TNM分期执行委员会里唯一的中国专家,由其先后牵头的系列贯穿早期、局部进展期和局部晚期肺癌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幅提高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了生活质量。
“原来在专科医院,我遇见的大部分患者疾病都非常明确,针对性强,就是和胸外科领域相关。”方文涛告诉“医学界”,“但在东方医院,有一些病人初诊是在其他科室,而后才发现有胸部相关的症状或问题,需要多个学科来一起解决。”
“这其中还包括伴发有重症肌无力的纵隔肿瘤、恶性食管癌等,这些病人在综合性医院相对多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如何在胸外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服务更多患者,联合各个学科并推动科室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方文涛说。
都在说MDT,但什么才是MDT?
来到东方医院后,周彩存和方文涛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首先是把各自科室的业务量和医疗服务质量做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内、外科,影像等科室,组建以单病种多学科为诊疗模式的胸部肿瘤专业组,培养年轻医生,并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
对于打造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学科集群,方文涛、周彩存信心满满。
年轻时,方文涛曾前往日本东京国立癌症中心进修,那是全球最顶尖的肺癌外科中心之一,“他们的呼吸外科年患者手术量才约500人次,而我们的体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关键是如何统筹利用好所有的资源。”
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后,方文涛希望在两个方面重点提升。
其一是外科水平。“相比专科医院,过去东方医院胸外科的复杂疑难患者会少一些,这方面有所欠缺。我希望能把一些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带到这里,比如机器人微创手术,再比如肺小结节的复合手术,医院也已经引入了相关设备,我相信可以很快把它们做起来。”
方文涛教授
其二是多学科合作。“如今,有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肿瘤进展期,那就需要通过多学科合作,为不同患者制定不同治疗方案,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围手术期的管理,都需通过各个科室协同来提高诊疗水平。”方文涛告诉“医学界”。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各大医院都在强调多学科协作,但在两位专家看来,如何结合不同地域、医院、学科的实际情况,在执行层面真正把“多学科”做到位,尚存在诸多难点。
周彩存对“医学界”表示,“多学科不是简单地说,内科处理完就交给外科,外科认为没有手术价值又丢回内科。它需要的是从疑难病人入院开始,不同专业就整合在一起,全流程追踪患者病程,判断预后,制定最佳决策。”
2月至今,随着周彩存的到来,肺癌已成为东方医院患者量增长最快的癌种,其中70%的患者来自外地。“过去我碰到的很多患者,他们并没有手术和化疗的机会。而现在有1/4的患者,经过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理论上能达到病理缓解状态。那外科还要不要参与?哪些人群还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
“事实上,影像学和病理取材技术极大推动了肺癌分期分型的诊断,现在它已不单纯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不同驱动基因组成的‘一组疾病’,涵盖多个学科。”周彩存表示,他计划和方文涛一起,在东方医院成立肿瘤多学科病房,从诊断、诱导治疗,到手术,术后辅助治疗,一站式解决患者疾病。
这其中,并不仅仅只有肿瘤科和胸外科,针对转移或伴有其他系统并发症的胸部肿瘤患者,各个科室也能给予胸部肿瘤专业组最大的支持。“比如碰到腰椎转移的肺癌患者,我们可以请脊柱外科帮忙放骨髓泥。发生了脑转移,神经外科也可以帮我们一起解决。”周彩存说。
此外,在东方医院拿到国家肺癌早筛早诊培训基地项目后,周彩存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和医联体平台,在浦东地区推进大规模的肺癌早筛工作。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上海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其他城市,全年因恶性肿瘤死亡3.8万人,其中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方文涛告诉“医学界”,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但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接诊的患者,疾病的基本特征面貌有所差异,“这意味着在制定相应的诊疗模式、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方向等时都要有所调整。如果照搬既往的成功模式,那肯定是做不好的。”
“场地、设备、人力......医院花了很大的代价组建起MDT,但最终是否提高了医疗质量,提升又能有多少,是否具备卫生经济学效益?”方文涛说,“事实上,什么才算最完美的MDT模式,全世界都没有答案。但这就是我们接下去需要探索的。”
文章多能代表科研水平吗?
除了临床诊疗,9个月内以主要研究者(PI)的身份启动了33项肺癌相关的临床研究,这是周彩存来东方医院后在科研领域交出的“成绩单”。
其中,进展最快的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已完成了Ⅲ期患者入组,比较的是抗体偶联药物(ADC)联合免疫治疗,和单独免疫治疗在PD-1阳性肺癌患者中的疗效优劣。“免疫加化疗是这类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方式,但仍有一部分人治疗效果不佳,那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周彩存看来,医学科研最终需要结合临床的实际需求。在这一链条中,最常规的做法是医生通过与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创新药的临床论证和转化。但更进一步,医生团队能否成为创新的源头?
在近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周彩存是中国大陆临床医学领域仅有的9位上榜专家之一,但他却认为,“一个高年资专家积累了足够的资源,自然会拿到很多课题、发很多文章,但这未必能完全反映一个团队的科研水平。”
“现在,我更希望的是能联合医院整个学科群的力量,打造出一个类似‘全国肿瘤学院内药物研发中心’,或是‘器械研发中心’,从发现一个靶点、一个新方案等源头创新做起,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医院里走出来。”
东方医院MDT会诊
在初步的规划中,周彩存计划与方文涛,以及肿瘤专业组各学科专家的合作,组建肿瘤研究型病房,推动东方医院肿瘤科的创新药研究,进一步打造院内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
“在外科的学科发展中,提升手术水平是最容易的,其次是规范化治疗,而最难的则是临床研究。”方文涛同样对“医学界”表示。
“以常见的肺结节为例,医生能正确诊断出它是不是肺癌,但具体恶性程度如何,在未进行病理检查前,有经验的医生根据影像学结果也只能判断出个大概。”方文涛说,“那能否通过医院数据库,开发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在初诊中帮助医生明确病情,进一步为后续的精准治疗铺路?我们现在就有这样的项目在推进。”
国际层面,方文涛在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欧洲心胸血管外科协会、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国际胸腺肿瘤协会等均担任重要学术任职,国内他又是中国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我希望能结合东方医院现有的资源,和这些学术机构、平台展开广泛的合作,一起推进科研型医院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现一系列规划的过程中,两位专家均对“医学界”表示,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把团队里的年轻医生们带起来。
周彩存的另一个身份是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依托于肿瘤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癌症中心,东方医院肿瘤中心将成立理论培训基地,基地设有理论培训教研室,占地3000平方米,由200名高级职称专家定制数十门课程,覆盖早筛、诊断、临床技术等一系列课程。
方文涛认为,医学发展至今,外科医生已不能再简单地满足于把手术做好,“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理念、了解研究的进展,最终要解决的不只是手术台上的问题,而是一组、一类疾病的问题。”
“我经常会对年轻医生说,我不看你做了多少台手术,更关注是否精准把握了适应证,有没有误诊,又是否存在过度治疗?做完手术后,患者长期的复发率、生存率又能达到多少?从这个角度上说,等帮助年轻医生们都成长起来后,我也就可以退休了。”方文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