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一场业界活动,看到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选手的竞赛操作视频,活动现场还有职业院校的学生为大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比赛中因为要表现出自己能够达到考点标准要求,在和“长者”沟通的过程中就把知识点和操作流程一股脑倾倒出来讲给“长者”听(实际上是在讲给裁判听);内容密集语速快,并且使用哄孩子一般的语气。在接下来的现场穿衣示范活动中,老师要求“护理员”(学生)在穿衣之前先评估“长者”的身体活动能力,比如先把手臂举起来,看看能够抬高多少,能否够到脖子后面等等。我困惑地提问:为什么不请长者直接穿衣服,然后仔细观察长者在哪个地方出现了“卡点”呢?因为,当我们要评估一位长者能否穿衣服,不仅仅是要看长者是否有手臂移动受限的困难,还要看长者能否看清和识别衣物、是否知道穿衣服的顺序、视空间觉是否支持长者准确地把手臂套入衣袖,是否存在“失用”的情况,等等。脱离“穿衣”这个生活任务本身来评估长者的穿衣能力,是不是违背了生活常识,而且在真实照护场景中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项和工作时间?· 民政系统搞职业大赛的意义是什么?目前的形式与初心是否背离?
· 各个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为职业大赛要投入多少精力、财力、物力?
· 职业大赛的实操考核内容及标准是否应该和真实照护场景结合得更为紧密?
· 我们做照护,是不是需要更加关注“在场”、“沟通”这样的核心技能,而不仅仅是操作规范?
· 我们作为老师,是否能够脱离传统教育的教条,拥抱真实世界的生活常识和智慧?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教育是对生活的帮助。
应用到养老,照护也是对生活的帮助。脱离生活的操作,无谓亦低效。
同期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瑞士的同行。我问她:瑞士养老护理有这种竞赛吗?她回答:没有。
又想起,倡导和平教育的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她的课堂同样没有竞赛。
著名企业家纳瓦尔曾指出,“不要竞争。竞争是失败者的事。”
这句话,与行业伙伴及老师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