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症创新照护,从上世纪80年代的认可和最好的朋友、90年代初的伊甸园、90年代中期以人为中心理念的提出、90年代末蒙台梭利在认知症照护中的初步探索……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进入千禧年以后,更多的创新模式在全球涌现——从北欧到日本的Group Home、荷兰的认知症小镇、美国的绿屋,到逐渐发展的蒙台梭利、源于英国的蝴蝶之家、专注于晚期认知症长者感官体验的合十照护……
从2008年开始认知症照护之旅的我和工作伙伴燕青老师,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担任搬运工,将这些创新模式介绍给中国的养老运营商伙伴,支持他们的本地转化与实践。今天,8月31日,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Dr Maria Montessori) 154年诞辰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和行业伙伴分享引入蒙台梭利照护法的经验(gān huò)与思考(bì kēng),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这篇笔记,也是对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以及在全球从事蒙台梭利老年照护的专业工作者的致敬。选择创新项目要注意什么
在选择创新项目方面,我的心得是拥抱机缘,并且做足调研功夫。2014年,香港老年照护同行组团北上。她们中间有一位资深作业治疗师,拥有超过20年服务长者的经验。她说自己学习过很多认知症相关的技术,但是感觉最受用的就是蒙台梭利方法,建议我们好好了解,而且还愿意将加拿大这个领域最出名的专家Gail Elliot介绍给我们。不久后我去香港开会,访问了几个日间照护中心和安老院,可惜都没有看到蒙台梭利方法的实践。后来得知,当时在香港都是作业治疗师在主导蒙台梭利服务。如果他们不当班,老人就无法开展蒙台梭利活动。毕竟,蒙台梭利仅仅是作业治疗师的一小部分工作。
我不甘心,于是开始查找国际资源。加拿大专家Gail Elliot小而美的家庭企业Dementiability被我找到了,她写的书也被迅速网购,快递到我们手中。图片中的长者是 Gail Elliot 有认知症的母亲。她居住的房间设置了视觉提示信息和她喜爱的活动。她一直保持很高的生活品质,直至去世
2013年,澳大利亚阿尔茨海默协会邀请美国老年心理学家Cameron Camp博士一起开发了名为《连结·激励·欣赏》的蒙台梭利活动手册,并且向全澳洲的老年照护机构推广。Camp博士是全世界第一个把蒙台梭利儿童教育与认知症照护关联起来的人,被行业视为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照护法的奠基者。就这样,澳大利亚同行和坎普博士的工作成果也被添加进我们的资料库。
2016年起,我们开始通过微信群讲座、正式培训和咨询项目中引入蒙台梭利元素。当时我称其为蒙台梭利认知症照护入门。那段时间,我们还在网上搜索到一个重要文档——澳大利亚南部一家养老院的认知症单元进行蒙台梭利环境改造的前后对照报告。一位名叫Anne Kelly的老师担任这个项目的顾问。
从设计视角看我不能说新的空间布置和软装尽善尽美——可天下哪儿有什么完美的事情呢?但是改造后那种鲜活有趣的烟火气是真的出来了,取代了过去有点死气沉沉的机构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实施一年之后,管理层对员工、居民和家属进行调查,结果是满意度肉眼可见地提升,居民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也减少了。2017年,远在悉尼的“师傅” Dr Robert Yeoh(老罗)发出邀请,让我们一定要去墨尔本参加全国认知症大会。当时,我们的认知症优质照护研习班课程已经推出一年多,几期培训都受到行业伙伴的欢迎和支持。那时候的行业太需要新视角和新知识了,大家都充满了学习的热情。这种正反馈也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动力。于是在2017年10月,我和燕青共同踏上澳洲学习之旅。当时澳大利亚阿尔茨海默协会(Alzheimer’s Australia)正式更名为认知症协会(Dementia Australia),这一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转变让一个原本全国性的会议成为汇聚了全球认知症照护顶尖专家的国际性会议。大会同时举办了多个平行论坛及工作坊,我们就像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一样连轴转地参加多场活动,有着海绵吸水般的满足和快乐。毕竟,与动辄在这个领域工作二三十年的前辈相比,我们算是小字辈。而我们在这里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带回中国去创造改变,就像这次大会的主题成为改变(Be the Change)一样。蒙台梭利认知症照护法的奠基者Camp博士也如期而来。我至今记得他的工作坊上的开场:如果你们哪位是喜欢控制别人生活的,现在就可以离开了。脑补一下画外音:我们应该把生活和自主还给认知症人士了!就在这次大会的展台那里,我见到了Anne Kelly老师。我告诉她我来自中国,她为南澳机构的蒙台梭利环境改造项目令我印象深刻。我希望能够了解更多蒙台梭利方法在老年照护机构中的应用。如果可能,我想邀请她来中国讲学,把蒙台梭利照护正式引入中国。
Anne当即承诺,介绍我们去悉尼参观澳洲第一个蒙台梭利照护之家——伊丽莎白小屋。特别巧的是,因为老罗就住在悉尼,我们原本就决定在墨尔本大会之后回悉尼安排一连串的机构访问。于是,伊丽莎白小屋就加入了我们的参访机构名单。在《就算得了认知症,也能好好生活》这本书里,我们这样回忆当年的参观体验:伊丽莎白小屋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长辈可以兴趣十足地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还可以担任力所能及的“角色”,比如在前台忙碌不停的“接待员”和在各个楼层向每户居民派发活动表的“邮差”。
这里有色彩明亮醒目的视觉线索——导向标识帮助长者和访客寻路和定向,活动邀请牌鼓励大家参与活动,自助餐台上贴着大字通告:“这里全天供应食物,您饿了就告诉我们噢!”每个员工胸前都佩戴姓名牌,这样长者和访客可以随时与员工交流。
伊丽莎白小屋当时的经理瑞·布莱克利奇(Rae Blackledge)和运营主管凯文·杨(Calvin Yong)带着我们在各个楼层参观,言谈话语间充满了工作的自豪感。
在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长辈的生活故事,而了解每一位长辈是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的基础。
墙上的世界地图插满了写着姓名的小旗子——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伊丽莎白小屋同样也有不少居民和工作人员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张插满小旗子的世界地图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创建和平、包容的多元文化和社交环境。
“有一次,我让凯文进厨房为大家烧马来西亚的叻沙面,”瑞调皮地坏笑一下,“虽然这不符合政府的监管,不过居民们吃得很开心!”
对我们来说,蒙台梭利照护之家是一个你只要走进去几分钟就会感到生活的乐趣和目的感扑面而来的地方。这里的长者是真正活着的。
如果说二十年前卡梅伦·坎普博士创建的蒙台梭利活动是一种认知症非药物干预方法,现在的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照护已经演变为我们在伊丽莎白小屋所看到的、令人着迷、充满活力和意义的生活方式。这种强烈的感受最终促使我们把蒙台梭利照护法正式引入中国。
2018年,我们真的邀请已经在主持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老年与认知症专委会的Anne Kelly来中国授课。从第一次听说蒙台梭利照护法到正式将其引入中国,我们经历了整整四年时间。在这四年间,我们尽其所能地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实地考察来验证,最终作出正式引入的决策。即便已经邀请了Anne Kelly来讲学,我们也会把全球这个领域顶尖专家的书籍、课程以及学习资源进行完整的梳理,包括Camp博士的工作坊和Jennifer Brush的线上课程、Michelle Bourgeois关于记忆辅助工具的书籍和讲座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好在,在蒙台梭利这个领域,顶尖专家一只手就能数完。这一经历也让我们增添了自信——只要安心学习,没有什么是学不到的,也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好东西都是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Anne Kelly的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照护国际班锁定在了2018年11月。在英语通行的国家,Anne的培训是一个结构化的两日课程。但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就需要配备交互传译,在三日内完成课程。也就是说,扣除翻译时间,原来的两日课程要压缩至一日半完成。为了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翻译和排版,Anne提前几个月就把她的培训资料给到我们。喜的是,整套课程有大量来自一线的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出Anne在澳大利亚推动蒙台梭利照护法的非凡经验与成就。忧的是,课程内容全面而发散,逻辑不够清晰。有些应该在认知症照护课程中讲的内容都放入了蒙台梭利,在缺少案例支撑的背景下就会显得枯燥。加上英语和中文交传,学员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幻灯片和学员工作手册的排版也有点混乱、不够美观。显然,排版不是Anne的优势所在。而在当时,乐知的认知症照护培训虽然进入市场仅仅两年,却已经确立了我们的标准:
1️⃣ 内容新鲜又重要
2️⃣ 学员充分互动和练习
3️⃣ 大量案例讨论
4️⃣ 学习材料整洁美观
即将到来的蒙台梭利国际班,内容新鲜是一定的;但由于时间限制,互动和案例讨论不可能充分。学习材料不用说了,明显低于乐知的标准。第一种,完全遵从Anne提供的资料完成翻译,把课程顺利上完就算完成任务。第二种,尽我们所能优化学习资料,弥补Anne的不足,同时从课堂环境和学员支持入手,让大家有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掌握蒙台梭利方法。燕青当时开玩笑说,如果我不出手,我也就不是洪立了。尽一切可能把事情做好,不辜负学员和机构伙伴对我们的信任,这是我们重要的价值观和工作准则之一。1️⃣ 邀请资深同传担任翻译。了解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有能力做同传的人,交传就简单多了。2️⃣ 在培训前提交中英对照的学习资料供翻译熟悉。3️⃣ 提供专门的术语表,这样翻译不至于因为术语而卡壳。1️⃣ 布置课堂墙面
当时我们已经引入Dementia Friends(认知症好朋友),于是五大关键信息就上了墙。一起上墙的还有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的”金句“、我们在伊丽莎白小屋拍摄的照片。因为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所以我们也像伊丽莎白小屋那样贴了个地图,学员可以刮开自己所在的省份和城市。2️⃣ 为学员提供学习工具包
不仅仅是学员手册,还有姓名牌、荧光笔、圆珠笔、即时贴等辅助工具。所有糕点不允许加入反式脂肪。考虑到老师和一些学员可能有控糖需求,我们还要求供应商用天然甜味剂代替所有糕点中的白糖。各种食物和饮品都配置了标签;垃圾桶、卫生间等处贴上了提示卡或标牌,呈现蒙台梭利的“完备环境”。摄影师在课程比较轻松的第三天加入,为所有学员和老师拍摄大合影。那天Anne和我成了背景墙,很多学员前来合影,留下珍贵的纪念。全体合影
光大汇晨的伙伴与我们一起合影
上海尽美的伙伴与我们一起合影
来自认知症好朋友家属群的伙伴一起合影
1️⃣ 为学员开通在线学习专栏,提供大量的蒙台梭利从儿童教育到老年照护的背景知识和延伸阅读资料。2️⃣ 建立微信学习群,在国际班课程结束后还在群里做微讲座。专攻认知症友好环境的李佳婧博士也参加了分享。再一次,我们把Anne提供的认证资料进行了改版,还为几位学员联系实习场所。后来,18位申请者均通过认证。Anne收到我们发给她的学员作业后发邮件说,这是她收到过的最为干净整洁的一批案例研究报告。她说,我可以想象你和Shelly(燕青)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这次国际班应该说是成功的。原本我们想,能有六十位学员来把成本覆盖掉就谢天谢地了,没想到最后有一百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如果不是场地空间有限我们不得不中止报名,学员规模还能扩大。当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会重新评估课程的品质和价值。重要的是,我们觉得下一步更迫切的是完成本土实践转化。从单纯培训角度看,我们也有信心做出更好的蒙台梭利课程。要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2019年上半年,18位行业伙伴通过完成个案研究,拿到了AMI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专员的认证。我们通过对这些学员的支持,也获得了宝贵的中国实践案例。
同年,光大汇晨也与乐知合作,将蒙台梭利方法导入新建的科丰项目。当时光大方面的蒙台梭利落地主要负责人是王萍老师。项目上的伙伴——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工作。蒙台梭利的确带来了不一样的新气象。此时的上海尽美也在社区记忆家引入了蒙台梭利。一方面,他们用蒙台梭利金句、姓名牌、导向牌等丰富记忆家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与台湾同行合作,用蒙台梭利宝盒与长者开展认知刺激类的活动。正因为有了中国实践,而且乐知的特约高级讲师王琰老师也拿到了AMI认证,我们就着手把蒙台梭利照护法融入到乐知的认知症优质照护培训课程。
2019年,南通、南京和上海三地的区域合作伙伴与乐知共同举办培训。当时每个合作伙伴我们都给他们两套课表。一套没有蒙台梭利,一套有,但价格稍贵一点。十月份,乐知与上海尽美的合作培训在上海开启。我们特别邀请了师傅老罗从澳洲前来观摩。他也参加了2018年Anne Kelly的国际班。在我们结束培训之后老罗说:我很为你们骄傲,你们的内容和培训方式已经超过了Anne。我问:师傅,您会不会因为您和我们比较亲近,就会偏心呢?老罗严肃回答:我基于我的观察进行比较和评价,没有偏心。同样参加过蒙台梭利国际班的上海尽美创始人顾春玲老师凑过来肯定:我也觉得洪立姐你们的课更好呢!作为跨界进入养老行业的我,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多少有些“冒充者综合征”的倾向。有一年我们与上海精卫李霞老师团队合作培训。我一看学员名单,吓一跳——想想看,一个完全没有医护背景的人在上面讲认知症,而下面坐着的学员里就有著名护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心中有多少忐忑可想而知。十几年来,那么多资深的前辈、行业伙伴和认知症家庭照护伙伴赋予了我们无尽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对认知症照护有着深深的敬畏心。我很开心,今天可以借着这篇笔记,向信任和支持我们的前辈、伙伴和家属朋友表达真挚的感谢。你们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精进、向行业输出优质课程和解决方案的重要力量。这份感激,同样要给予当年与我们携手把蒙台梭利引入中国的Anne Kelly老师。今年八月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中国区的五个培训中心共同邀请Anne重返中国。在台北、北京和杭州各举办三日讲座后,Anne在11月份还将在深圳和重庆开课。五个培训中心分别承担学习材料的翻译,之后汇总整理发放。可能因为太过依赖AI翻译,加上没有专业人士介入,文档中存在诸多错误。我给Anne写邮件告知这一情况。当Anne表达了尽快修订的愿望后,我着手帮助杭州中心审核翻译文档,并修正源文件中的明显错误。我去AMI北京培训中心探班时,Anne向我表达了感谢。我由衷地对Anne说:我做这一切是为了您,也是出于对杭州中心负责人认真态度的欣赏。如果不是对方因为对翻译文件有疑虑而前来请教,我也没有机会相助。我永远感激Anne当年的信任和勇气,愿意来到一个语言不通、一切都很陌生的国度,把蒙台梭利照护法带到中国。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合作,但我希望她对中国依然保有美好印象。创新模式会走向哪里
三年疫情加上经济下行,对老年照护行业的冲击是显著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养老机构空置率提升;员工流失率高,一线护理员招工困难,团队军心散乱;客户抱怨增多、满意度降低;行业监管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一些养老运营商已经挣扎在生死线。坊间时有听说某某运营商已经关闭项目,有的在考虑转卖,但接盘侠寥寥。在美国,几年前就开始了养老社区的转卖及并购。在澳大利亚,蒙台梭利老年照护机构的认证停滞在几年前的三家。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老年与认知症专委会的成员从原来的四人减少为现在的两人。蝴蝶模式的创始人David Sheard博士已经去大学研究情商照护,自己的公司Dementia Care Matters也在几年前转手他人。当生存成为主旋律的时候,老年照护运营商还要不要创新?运营商伙伴降本增效之时,是否要寻求更有效的员工赋能手段,并减少对低质量和无效培训的投入(哪怕仅仅是时间的投入)?在这里我想提出两个思考点:夯实基础服务和创新平替。正如前些时我在直播中提到的,在公区摆出活动架子和透明盒子并不是蒙台梭利。当老人不愿意服药但护理员把老人约束起来强行喂服时,蒙台梭利和这样的照护行为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我们把基础服务做好——与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日常生活起居都照顾得好好的,开展一些活动让长者愉悦身心,监测长者的健康状况,对疼痛、谵妄、抑郁、多重用药及其引发的问题保持警觉……长者的状态就不会差。如果引入创新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给机构添加品牌增值标签,而员工的培养及基础服务不被重视,那么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美丽的品牌泡泡会被戳破,再新奇的标签也救不过来。创新做好了,可以成为降本增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成本支出。第一,机构可以融合不同的创新方法。比如大胆使用生命色彩是蝴蝶的环境特征,多样化的活动则是蒙台梭利的特征。
第二,创新可以通过更低成本实现。如果按照原设计——吊灯、筒灯、木饰面……建造成本肯定高于使用吸顶灯和乳胶漆墙面的新方案。但从效果看,较低的造价呈现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好,关键就是花心思,做对的事情。第三,当一个项目融合多种创新之后,就不需要再去贴蒙台梭利、蝴蝶、认可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标签了。就像现在业界知道的,南京银城有个带着生命色彩的认知症照护小楼,它的名字叫做爱乐之家。谢谢大家耐心读完我的这篇笔记,也欢迎更多行业伙伴和我们链接。
9月11日,我和养老质量管理专业工作者周荣老师将共同进行一场直播——打造快乐成长的照护团队。欢迎大家做客直播间,一起聊聊天吐吐槽,也一起思考我们能为团队建设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