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笔记公开|关于蒙台梭利的对话

文摘   2024-08-15 18:40   北京  
8月8日,拥有十年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经验的陈晨老师做客乐知说直播间,与拥有近十年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工作经验的洪立老师进行了一场“小手拉大手”的精彩分享。

虽说都做蒙台梭利,但儿童教育和老年照护处于生命两端,两位专业工作者并不熟悉对方的工作领域,却又都充满了好奇心。

于是在准备直播内容的时候,她俩通过飞书,写下六千字的问答。
虽然这些内容大多未在直播中呈现,不过我们还是想把两位老师的认真思考通过公共号分享出来。
先从陈晨老师开始吧!


Q1: 晨老师,你的蒙台梭利之旅?

我是在香港国际蒙台梭利学校(IMS)当中文老师时开启的。之前教对外汉语,加上学校待遇好,还有两个假期,就这样教上了。后来又进修了蒙台梭利课程,在圣地亚哥蒙台梭利学院获得了2.5-6岁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的认证。

我觉得蒙氏教育有意思的是,你教的不是一个技能,而是和孩子所有的生活发生全方位的联系,这种关系要深得多。连一个班级两个老师都被形容成像夫妻店。接触蒙氏以后我也才第一次听到儿童之家的概念,就是喜欢,也好奇。

Q2:什么是蒙氏教育的核心?

我觉得是相信孩子,相信此时此刻的孩子,而不是长大以后的他们。就是要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人,这是蒙氏教育的发心。
更重要的是要去回答怎么相信孩子。
蒙氏的回答是:让孩子成为环境中主动的探索者,成为一个相信自己、相信世界、懂得和他人合作的人
首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就要帮他们成为有自我价值感的人,发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这些事对周围的人和物有真实的影响,有意义,而不是别人给你刷礼物刷出来的。所以生活教育是蒙氏的一块基石。

相信自己的人更愿意去探索世界,找到自己的热爱,相信自己能在世界中创造想要的生活。

世界很大,未来的世界更大。我们不可能全都跟随孩子去看到。
但是我们能给孩子世界的钥匙——与自己身心整合是一把,语言是一把,数学是一把,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也是一把,这是什么时候他们都会用到的。
我把与他人的关系放在最后,因为我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的方式是在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中不断变化的。
比如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与他人合作并不是天生的,是在不断的触碰中找到的一种平衡。
自信的孩子有自信的方式,小心的孩子有谨慎的策略。蒙氏是教我们给孩子搭建一个微距的人文小世界,让孩子可以自由而勇敢地与他人去交往。

Q3: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谁主导。传统教育是老师主导;蒙氏教育是孩子主导。
环境。传统教育中,孩子自主使用环境的程度有限;蒙氏教育中,孩子自主使用的程度非常高。
内容系统。传统教育提供精确的知识技能;蒙氏教育则是无精确度的探索加上自学知识和技能的浸润。
学习方式。传统教育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动作;蒙氏教育则自选时间自选地点自选动作。
大人的角色。传统教育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高度介入;而蒙氏教育中,大人更多是在活动前和结束后被需要

Q4:蒙氏老师的角色和准备

蒙氏老师更多的是要做隐形工作,最费脑筋的是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和之后。
如果没有留给老师足够时间做事前准备事后归整,这样的教育不会是好蒙氏。
蒙氏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和环境发生正向的有效的链接,这种链接包括:
· 对环境产生天然的兴趣
· 能够接收环境带给自己的信号和反馈
· 有能力对环境进行操作、探索、维护和改造
· 让环境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Q5: 纪律就是惩戒吗?

不是。教育中的自律必须是能促成自律才有意义。蒙氏理念的理想是尽量追求零惩罚和奖赏的。
蒙氏的教室纪律追求少而精,有“艺术”追求的蒙氏老师希望自己设立的每一项纪律都是帮助孩子练习自律的脚手架。
例如,要求孩子在教室走路时不能踩到别人的工作毯;关门搬椅子等物品时要几乎不发出声响。
能做到这一点的孩子,一定是具备对自己身体和四肢协调的超强控制。只有当孩子意志想什么身体就能做到什么,才能谈纪律。惩罚只能困住孩子,让他们成为意志的囚徒。

Q6: 赋予孩子自主就是什么都不管吗?

不是。
我认为,处理好自由与界限不仅是蒙氏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能力,也是蒙氏想教给孩子的人生道理
因为无论何时,人都可以在可能性范围内自由选择,但不能自由选择可能性范围。当孩子明白这一点时,他就有能力享受自由,而不被自由所累。
所以,在蒙氏环境/教室里,大人的角色要设定足够的合理的可能性范围,帮孩子理解边界在哪,孩子的自主就是在边界中自由探索。
可以观察一下,在很多边界不明确的教育环境,没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大人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孩子的精力都浪费在无谓的挑战边界上了。边界以内那些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享受的乐趣,反而都被忽视了。

Q7: 蒙氏“和平教育”,意味着什么?

玛利亚.蒙台梭利自己有一本《教育与和平》(Education and Peace)。
她首先是有一个大的理想,也正值那时战争把世界打得满目疮痍。她相信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她认为只有被种下和平种子的孩子,未来他们才能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拉到个体成长环境中看,我认为“和平”是一种“不用较劲的自信”,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世界都是这样。

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眼前,也不是他人的标准。
这在人的成长早期更有意义,因为之后难免他们会进入社会竞争,但早期只有放弃标准,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才有可能在未来超越标准。

Q8: 蒙氏教育与中国教育环境有冲突吗?

最大的冲突可能是时间
总体的教育大环境和教育氛围,能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发展时间?能不能让孩子慢慢来?能不能在他们跑起来之前先慢慢走,或者蹲着坐一会儿?

Q9: 蒙氏老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需要成为一名全能战士吗?

不需要全能,但必须善于学习,要开放思维,要谦逊,还有就是要勤快、不怕苦。
这些品质是必备的也是可以迁移的,而且是不能短期内突击的。其他的技能,我觉得都能培训。

Q10: 作为蒙氏老师,你觉得自己学习和从事蒙氏教育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了解自己和人。
越了解孩子,我越发现其实每个人内在还都住着一个孩子。
他可能时不时跳出来,也可能出不来,也可能不想出来,也可能更想冲出来了,会受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影响。

Q11: 蒙氏老师需要自己制作教具吗?

需要,但现在少一些了,因为国内教具产品越来越多样,很多都可以外包或定制了,减轻了负担。
以前,特别是语言材料,基本上多数都要老师自己去做。现在需要老师去组合调配,包括日常生活的材料。

Q12: 观察是蒙氏老师的一个重要技能吗?
是的,观察是很重要的一个技能。而且只有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掌握。没有固定方法,只能先学到原则。
我觉得,观察孩子,一定要一有一无。
:要有一个基本的对人成长脉络的了解。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有发展意义的事件的概念。对于很多大人(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来说,孩子每天就在眼前,但意识不到有什么值得去留心看的。
:一定要无偏见、无预设观点地去看。要做到客观挺难的,要不断练习,还得不断提醒。

Q13: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可以在家里实现吗?

可以,但它的确对家长要求很高,除非你有专业人士帮你减轻一些负担。下面三个要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 环境的布置、维护和更新;
2. 孩子随着年龄成长的活动内容安排;
3. 孩子的观察和测评。
想在家自己亲自操刀的家长,我先推荐两本书:
《Montessori Baby》《Montessori Toddler》,中文好像合在一起了——《蒙特梭利1-3岁教养全书》
玛丽亚·蒙台梭利自己的书并不通俗(100多年前还隔着朝代呢),容易劝退家长。如果非要看原汁原味,我推荐《家庭与孩子》从这本开始,然后《发现儿童》里有具体的体系介绍。

Q14: 想行动的家长怎样开始呢?

如果1-3岁孩子的家长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我建议从最简单最必要的开始:
1. 在家里给孩子收拾出一片空地(3-5平方)
2. 准备一个活动架(2-3层),把孩子的玩具/教玩具全精简到一个架子上,其他的都收拾走或扔掉。


Q1: 您认为蒙氏方法运用在童年教育与认知症照护,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童年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树立世界观。
当蒙氏方法用在认知症照护上,则是尽可能发挥长者的现有能力,同时弥补缺损
虽然认知症长者依然存在学习新东西的可能性,但这不是认知症照护的主要目的。

Q2: 长者的活动选择与幼儿有哪些区别?

一个是活动内容的成人化,而不是低幼化。而且要特别关注开发对男性长者来说有意义的活动。
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工作法的创建者卡梅伦·坎普博士曾经说,如果他得了认知症住进机构,可别让他去画蜡笔画,因为他觉得这很幼稚。但如果能有人带他酿葡萄酒,他会很开心。
之后就是多为长者提供他们熟悉的活动和物料。比如帮厨在养老院里是很受欢迎的活动,因为老人家熟悉,而且觉得自己还能做一些有贡献的事情。

第三点是要根据长者的兴趣和能力来设计活动,关注实用性,真正支持生活

举例来说,做算术题是家庭和机构常给认知症长者安排的活动,就像完成作业一样;但是这对长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算术动用的是有限的脑区,而且大家早就用计算器来算账了,做算术题到底有什么用呢?
除非这位长者对数学有特别的兴趣,或者与“做题”有特殊的渊源,我不会建议把做算术题作为需要经常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不做算术题,并不是说不把数字游戏纳入生活。
比如,把日用品和食物做成卡片标上价格玩超市大采购游戏,或者用扑克牌玩24分,都是更加生活化和有趣的活动。

Q3: 幼儿发展注意力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长者也有这样的需求吗?

这是一定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认知技能,没有注意力就无法很好地发挥记忆和其他执行功能。
举例来说,我们会建议长者吃饭的时候关闭旁边的电视机,因为很容易分心。如果要和长者对话,也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不要让刺眼的光线、嘈杂的环境噪音来影响沟通。

Q4: 在幼儿教育中,感官知觉的活动主要是抓住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启发大脑的神经通路。那么长者感官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

长者的感官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给长者带来愉悦的体验
认知症长者的理性脑往往受损,有些感知觉也会受损(例如白内障或视空间觉障碍、听力下降、嗅觉失灵等),但他们不会丧失所有的感官技能。
利用长者现有的感官技能甚至优势并一起做感官活动,是享受当下的好方法。
比如观看自然的花草,闻闻香薰或食物的味道,聆听喜爱的音乐……这些都能让长者心情愉悦。温柔的抚触还可以让长者有被爱的好感受。
尤其在晚期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中,感官刺激活动是他们接触世界、接触人的重要体验,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Q5: 找长者的兴趣点,是否主要依靠对他以前经验的了解?长者的兴趣会变化吗?会引进新事物吗?会有新的兴趣点吗?
以往经验是一方面,可以直接问长者喜欢什么,也可以向家属采集信息。
另一方面是日常观察。长者的兴趣的确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对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没有机会学习的东西发生兴趣。
如果我们发现这位长者对某个活动有特别的兴趣就要记录下来,以后多安排长者参加类似的活动。

Q6: 蒙氏教育要求尊重、相信每一个孩子;老年照护也一样吗
尊重人是高度一致的。
不过,长者和孩童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有高度的可塑性;长者却已经固化,有时候还无法排除坏人变老的情况。虽然为数很少,但会带来诸多困扰。
对他们是否还能保持尊重和相信?这是一个灵魂考验的问题。老年照护其实要比童年教育复杂得多,也难得多。
我的师姐王琰老师曾说,所谓“坏人”就是以损害他人的不恰当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坏人变老,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生而为人的需求,并尝试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来满足。

Q7: 很多人会有一个印象——人老了脾气会变坏,是这样吗?长者照护中如何调节和应对老年人的脾气?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我们需要理性脑来判断情境并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是认知症长者的理性脑司令部(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往往已经受损,而他们的情绪中心(边缘系统)还过度活跃,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当周围世界变得他们无法理解或适应的时候,他们就真的有可能生气、发脾气,甚至有过度反应,比如骂人打人。
照护中,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让长者感觉舒适、少压力的物理和社交环境,让他们的情绪中心不要那么活跃。
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适应长者的节奏,慢下来,让长者理解我们要干什么,争取他们的合作。
通常来说,预防策略是更重要的。如果长者真的发脾气,那就得找原因,而且要通过良好的沟通让长者的情绪行为降级。
我们有专门的检查清单来反思自己的照护行为是不是存在问题,这样下次就做得更好,持续改进。

Q8: 儿童教育中,独立能力的发展是上升趋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成人要做的越来越少。长者照护呢?

长者的功能是在走下坡路的,尤其是认知症长者和身体失能的长者,会越来越依赖他人照顾。
但我们在照护中依然要给他们“我的生活我做主”的好感觉,比如提供选择,比如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和有能力做的事情。
这和蒙氏理念高度一致。

Q9. 帮助儿童建立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一天中,早上是自由选择活动的模块,然后也有集体时间。长者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是完全个性化,还是有集体的安排?

如果长者生活在家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长者也比较自在。
但如果长者生活在养老院,尤其是那些较传统且机构化的养老院,长者的起居和活动日程往往要根据机构的方便来安排。
比如,统一起床时间和吃饭,无论你是早起的鸟儿还是夜猫子;活动基本上是集体安排(比如在照护单元统一活动),也不是提供个性化的活动。
好消息是,有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变革——尊重长者的作息,灵活化地提供就餐,以及提供个性化活动的机会,不强求长者一定要参加集体活动。蒙台梭利照护之家都应该采取这样的方式。

Q10: 家人以外,怎样与长者建立链接?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建立链接和信任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花时间比重最大的,长者呢?

一样的。我们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长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正因为他们的理性脑失灵,所以更需要我们投入真挚的关心和真正的尊重,让长者信任我们。而且这种连接需要发生在照护的每时每刻
比如孩子和你链接,一次他就记住你这位老师了;但是我和某个长者见过三次他可能都记不住我是谁。
因此在老年照护当中,每一次服务都需要通过一些沟通技巧来重新建立连接、建立信任,这样我们的服务才做得下去,尤其是私密性的个人护理(上厕所、洗澡擦身等)。
另外,认知症长者虽然理性脑不好,但直觉很准,这是多年生活经验造就的。如果我们虚情假意或者演戏一样做作地去和长者链接,长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哪怕嘴上无法表达。

Q11: 幼儿教育中社交和社群方面,设立界限很重要,老年社群社交方面怎样设立界限呢?孩子中会经常有冲突,长者会有伤害他人的情况吗?怎么处理?

长者会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小动物和破坏环境的情况,个别极端案例还会导致死亡。
伤害事件处理起来其实挺难的。机构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要求老人退住,该转院治疗就转院,该承担法律责任就承担法律责任。在解决冲突方面,一线的院长通常很有经验。
如果居住在家里的长者对家人出现较为严重的伤害(例如长期家暴或伤人),寻求专业帮助最重要。
顺带提一下,卡梅伦·坎普博士写过一本小书,讲如何通过蒙台梭利方法培养认知症长者的同理心并和平解决冲突,例如练习正念、布置一个蒙台梭利和平角等等。
我很希望能把这些方法分享给行业伙伴,期待未来有更多机构加入实践,看看这些方法的效果。

Q12: 您认为蒙氏教师可以丝滑过渡为养老行业工作者吗?

不能。
之前和国内AMI培训中心的老师交流,她们的确对中国当下出生率的持续降低冲击幼教行业表示担忧。一些幼儿园关闭,一些幼教老师失去了工作。
最近国内几个培训中心邀请澳洲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专家Anne Kelly老师来中国讲学,也有同样的考虑——让蒙氏老师对蒙氏在老年领域的应用有一些了解,为职业转型提供一个可能性。
其实早在2018年Anne接受乐知学院邀请来中国开蒙台梭利培训班的时候也有超过十位蒙氏老师参加,不过后来没有一个人转型。
Anne曾说,老年工作和幼教是完全不同的。成为一名蒙氏老师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老年工作。
我想,蒙氏老师如果能做好下面几点心理建设,是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年照护专业工作者的:
· 就像欣赏孩子的生命力和成长一样,接纳老年人的衰老、病痛和死亡;
· 如晨老师所说,要善于学习、开放思维,保持谦逊。光学习蒙氏老年工作法可能仅仅能让你当上一个活动专员。你需要学习更多的老年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及管理技能,才能完成职业发展的突破;
- 又如晨老师所说,要勤快、不怕苦,要从一线做起来而不是希冀一下子进入管理岗。也就是说,刚开始收入不会高。
- 深受玛利亚·蒙台梭利以儿童为中心思想影响的蒙氏老师,要接受目前中国大部分养老机构还无法做到以长者为中心的现实,愿意和团队一起成长,反思现行实践,共同创造改变。

我们养老行业,太需要改变了!

在本书第五章“让我们一起玩”

你会了解到如何运用蒙台梭利方法
与认知症长者开展活动

乐知学院
认知症照护培训与咨询 · 健脑生活方式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