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所有的不行,最关键的还是人不行

职场   2024-09-16 09:01   上海  

来 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分 享|吴建国 华为前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
整 理|Jane
 
他是华为人才体系的构建者之一;

他80年代考上浙大、攻读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

他的头衔包括: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基业长青首席顾问……
  
吴先生曾笑称“当年只打算去华为学一年营销”的他,却当上了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并且一待就是7年。如今,他已是企业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
 
面对许多企业学华为,他坦言,“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不需要很庞大很体系,更多的是按需来”;
谈及企业如何在动荡形势中生存,他表示:“只有组织力强大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华为的魅力:

东西还没做,客户就下单了


GHR我们了解到吴先生是80年代在杭州上的大学,后边又读了研究生,这个学历在当时已经是很稀有了,毕业后是什么让您决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呢?

吴建国:其实是这样,我本科是在浙大读的,研究生就读于科学院在西安的一家研究所。1987年毕业以后我就在那里工作,那里每年都有一个为期一年的公费出国名额,当时我就争取到了这个名额,去了澳洲留学。然后又在那里自费了几年。当时也是在做研究,我是研究光学仪器的,就想着到国外去学习,能够有所提升,回来再继续做研究工作。
 
GHR您回国后为什么选择华为呢?华为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呢?
 
吴建国:这个挺有意思的,因为当时我从国外回来以后,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成立了一个青年研究室。当时的研究所也在转型,从面向国防军工,转变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些产品,准备上市场销售,但发现根本就卖不出去。这才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这帮所谓技术专家其实不懂市场,不懂客户。
 
有一天晚上研究室的人在一块喝酒,这时候说听说华为销售能力特别强,东西还没做,客户就已经下单了。因为我是学光学仪器的,像当时华为高层的郑宝用、李一男也都是学光学的,我们的很多同学都知道华为。所以那天喝酒的时候,大家就说老吴你比较活络,你就去华为学学如何做市场吧。
 
当时我想着去华为学习一年营销,学成后就回来继续干,把自己研发的产品卖出去了。结果去了华为才知道, 企业不仅仅是营销,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还有产品研发、供应链、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等。他需要不断的、持续的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我一待就是7年,也经历了好几个部门。
 

所有的不行

最关键的还是人不行


GHR您经历了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对人力资源从业的生涯有什么帮助吗?
 
吴建国:我觉得特别有帮助,相对于纯粹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我的一个优势就是业务视角。
 
人力资源毕竟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经历过多个业务部门之后,会更懂得人力资源的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特别是当你发现企业技术不行、营销不行、供应链不行,其实关键还是人不行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感受到——人太重要了,所以我才回过头来做人力资源管理。

看起来人力资源是在背后支撑业务,但是它的价值一点都不比业务小,而且对中国企业具有普遍意义。
 
这些年,我特别劝一些想做人力资源的人,不要人力资源专业出来就直接到人力资源部,最好在业务系统里待上一两年。因为没有业务视角,专业能力没法创造价值,而业务理解需要靠实践的,它不是学出来的。

很庆幸我在华为经历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资本运作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然后我离开华为以后,才会一直盯着人力资源如何创造业务价值。业务视角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否则我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再庞大的企业

也是从小公司做起来的

 
GHR华为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员工的庞大企业,是如何搭建好内部体系,做好员工管理的呢?
 
吴建国:其实所有的初创企业,不用搭很复杂的管理体系,华为也一样。
 
(1)企业初创时期
 
华为小的时候主要还是做好中高层管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也就是任正非让大家一起建立起公司文化价值观,比如说我们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我们都要艰苦奋斗,我们都要不断的变得更好,这样一来能让管理层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三观或者统一的思想认识。
 
与此同时,初期建立的规则很简单,更多的是按需来。
 
比如我做营销的时候,发现这个产品没有定价系统,大家瞎定价不好,我做产品的时候,又发现我这个产品没有关键评价指标,最后出来的质量很差,我就要定一些规则和指标;
又比如说我做供应链的时候我,发现交付能力很差,可能是因为业务流程有问题,那么我也做一些制度性的建设。
 
(2)企业人数超300人
 
等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员工人数超过300人,这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你管不过来了,靠人管人效率太低了,这时候就要开始重视搭体系。
 
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搭体系,其实它的逻辑是这样:
 
第一点,先搭架子,架子稳固了才能添砖加瓦。华为在98年就向美国IBM以及很多咨询公司学习,最终拿出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因为当时华为有几千人,所以这个体系就比小企业要复杂一些。
第二点,保证与时俱进。架子可以根据需要向上兼容,不断更新版本。比如现在95后员工越来越多,那么激励方案肯定不能像以前那种激励60、70、80后一样;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业务发展变化很快,那么很多流程也不能像原来那么僵化,我们需要做一些敏捷型组织的建设;
这些都可以在一个好的架子上不断的迭代发展,但前提是有一个好的架构基础。
这一点我也在《华为组织力》这本书里反复强调,你别开始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弄的东西千疮百孔,这样下去以后就麻烦了。企业组织的管理需要一步步的来,华为原来的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其实都很简单,但是你的体系框架不能有大问题。


“战略可以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GHR华为有一句话“战略可以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那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充满活力?如何让组织更有活力呢?
 
吴建国:这个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在我的这本新书《华为组织力》里着重强调的一点。

战略大致正确,大家其实理解很简单,因为现在是一个巨变时代或者不确定时代,我的战略只能是个移动靶而不是固定靶,需要动态的调整。但是组织充满活力的难度就太大了,实际上绝大部分企业根本做不到,因为企业越规模越大,活力越低。

创业的时候企业能力不行,但是活力没问题;但是当企业大了以后能力起来了,活力却不行了。
 
那么怎么能让企业组织能力强的同时,活力也强呢?

我觉得华为主要是有三个方面做得特别棒:
 
第一个方面,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

大家知道所谓活力低,一般是封闭系统活力低,比如说我家里空气不好,因为我没有从外部引入新鲜空气;或者我家里有垃圾,清理不出去。其实华为的这种体系也是从西方特别从美国,像IBM这些优秀企业那里学来的,直到现在华为也非常愿意学习别人的好东西,跟大家一起协作。比如说华为的手机的线上销售,小米当年做得最好,那么华为很快就学到手,所以要不断的开放,吸取外部的优秀能量,然后把内部不好的东西不断剔除掉。

第二个方面,就是打破平衡。

大家知道人是有惰性的,中国人叫小富即安,或者是浅尝辄止,有一点成就就容易满足。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华为打破平衡方法就是不断设定更高的挑战性的目标,比如说1998年华为成为中国第一,达到这个目标后,我们就应该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前几年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级企业,那么我们就要为人类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构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所以不断的来给自己的目标加码,这跟人的发展是一样的。
 
前几年阿里高管关明生与我们交流的时候说:“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的让我震撼,也就是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这点非常重要。

第三个方面,就是激活个体。

大家都知道个体是非常不容易被激活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让大家充满活力。比如说华为会给一些优秀的员工更多的激励和成长,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员工则做一些调整,甚至辞退。在组织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态势,这样时候企业就更容易活下去。这也是《荀子·劝学》中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从开放、到打破平衡态、再到激活个体,让华为一个20万人的企业,依旧拥有强大活力。
 
 

 提高人效

抓住3个动作

 
GHR许多企业都会面临“规模而不效益”的情况,该如何提高人效,突破窘境呢?
 
吴建国:人效问题是很多企业都面临难题。其实我在《华为组织力》也提到过。简单归来起来需要企业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点:建立一个流程型的组织。
 
流程型组织就是端到端,需求从客户中来,产品和服务到客户中去,而不是段到段的。所谓段到段就是各个部门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这样的话部门之间协作的效率就非常低,从而导致人效也非常低。所以,一定要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

第二点:不断的提高人才密度,即人岗匹配度越来越高。
 
为什么人效低?
 
从人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这个人能力不行。

你让他做招聘他做不了,你让他做产品开发他开发不出来,你让他做市场营销,他又拿不到客户,那么这就属于能力不行,或者说他根本就是达不到岗位要求。

其二是关键岗位的总体胜任率低。

比如产品人员的水平很高,但是销售人员不行,或者产品和销售的人都还行,但是负责运营的不行,人才密度要求至少2/3的关键重要岗位都是胜任的,这样就能形成一个1+1>2的一个群体效应,否则优秀人才的价值或者效能也会被“猪队所”给消耗掉。

第三点:用数字化和AI化来替代人工。
 
很多人的工作是简单重复的,这类人力工作可以被机械或者用数字化的工具来替代。比如说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现在有很多智能化的手段,比如SAAS、PASS等。
 
GHR华为5个人的活儿,4个人干,发5个人的钱的做法,听起来特别的简单有效,它适合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部门来使用吗?具体实施使用需要什么条件吗?
 
吴建国:5个人的活儿,4个人干,发5个人的钱,虽然你5个人的钱都花了,但是因为人减少了,其实人的其他费用降低了,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原则上来说,这个做法适合所有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来,是从人海战术发展过来的,原来咱们中国的人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人又多,所以我们强调人多力量大。

如今发展40年了,我们的人效还是发达国家的1/3,从1/5,1/4发展到1/3,就是说我们的人效与国际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总体上来说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观察了一下,现在我们的民营企业平均人效再提升30%,就是说一年之内提高10%~30%是没有问题的;而国有企业提高30~50%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具有普遍性。
 
但是普遍性的前提是因人而异,不能说每个部门每一类员工全部都是按这个来做,一刀切就不对了。
 
其实人效的提升的核心是在成熟业务,第一它的业务成熟,第二它的人数比较多。

举个例子,比如我公司有产品开发团队有300人,那么其中开发成熟产品有200多人,这时候你提高人效就有价值;
比如工厂也一样,我有一个或多个个工厂,生产的东西都上了一定的规模,这时候提高人效是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创新业务或者人员很少的部门,其实我不建议提高人效。对于创新型业务,更重要的是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
 
创新业务更多的是快速是跑通商业模式或者快速获得市场地位的,这时候更多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所以要考核人效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创新性的业务把它剔除出去,但是总体人效每年提高10%~30%还是没有问题的。


学华为

最该学的是这一点

 
GHR如今很多公司都喜欢学华为的绩效考核,学激励制度,您认为中小企业最应该向华为学习的是什么?
 
吴建国:现在学华为基本上都是东施效颦,想学到一招致胜的秘诀。学先进永远没错,但是怎么学很重要,我这一年总结出了学到真经的方法,也在《华为组织力》这本书里讲有提到。
 
第一个就是学文化,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是以什么为中心?
 
第一,以领导为中心,就是溜须拍马,太监比总监都多,这是中国文化里边一个毛病,就是唯上;
第二,以技术为中心,觉得我只要技术厉害,什么都行,天天自嗨;
第三,本位主义,也就是以部门利益为中心,不能从整体上考虑。
第四,以短期利益为中心,急功近利。
 
所以与中国大部分企业相比,华为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大部分企业做不到。

第二个,你要把(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融入业务系统、组织系统和人才系统这三大系统,实现道术合一。
 
文化有了,如何落地呢?
 
(1)业务里边落地。比如说我们在选择产品你立项的时候,是不是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真正做出对客户有高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华为的手机,他真的把拍照功能做到了世界领先。
(2)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是让客户方便,而不是让自己方便。就像徐直军说的,我们的业务流程必须嵌入客户的业务流程之中,真正帮助客户实现成功。
 
(3)人才管理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比如什么样的人能够被激励,什么人能够得到晋升?不是学历高的,不是经验久的,而是必须是能够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的。
 
第三个,你学华为不是为了学华为,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企业必须立足于自己,而不是说华为有个什么东西我都去学。要想清楚华为这个东西能对我的进步带来什么帮助。
 
这三点如果都把握住的话,学华为还是很有价值的。
 

灵活办公下

组织管理的3个要点

 
GHR疫情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都采取了灵活办公的制度,这也是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一个新挑战,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灵活办公下的组织管理呢?
 
吴建国: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在探索,之前也没遇见过大规模灵活办公的情况,所以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
 
这几年咨询了一些做得好的企业,它们主要把握了三点:
 
第一点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好的远程管理系统。

目前必须居家办公的情况下,远程管理极其重要。举个例子,远程管理里头非常重要的就是视频会议,必须有一种类似见面的情景交流。如果没有视频,全靠电话微信、EMAIL会大大降低沟通效果。包括飞书、腾讯视频等等的,视频虽然比不上面对面,但是已经相对接近了。

第二个就是用目标管理来替代更多的过程管理。

大家不能在一起,过程指导就会很困难,但是目标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的目标是这个月采访15位嘉宾,不管在什么地方进行,期限一到,就要达到有效产出。

很多公司目标管理做的不好,特别是面对面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过程管理,想着反正大家能一起不断调整,其实,动态的目标管理更加重要。

第三个是在人才选择的时候选择自驱力强的人。

马斯克说过一句话,“我不用激励员工,我专门选不需要激励的员工。”其实自驱力强,会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的员工比例越高,灵活办公实现起来就越容易,但是观察下来,80%的人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选择员工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觉得这样三管齐下的话,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未来几年

一定要组织力强大

 
GHR当前互联网行业屡屡传出裁员的消息,公司的股价有很大波动,您怎么看待这种行业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的公司该怎么做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
 
吴建国: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教育企业形势不好,今天再看,形势更严峻。
 
比如说今天的疫情,像北上深中国经济体量最大,最有成长性的区域,他们都已经受到了巨大影响;其次,大家知道中美关系长期也面临着不确定,甚至是一种博弈状态。
 
我认为未来几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普遍的非常艰难,这种时候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很多企业存活越来越困难,咱们看到的可能是餐饮或者教育或者房地产,那么这时候什么最重要?

组织力。
 
因为它能抗拒风险。
 
在这种巨变时代,任何业务都不能生生不息,而每一种业务的迭代速度都在加快。比如以前,我们靠一个新产品可以吃3年,甚至吃5年、10年;而现在,一款产品吃一年都很难。
 
那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活下去呢?
 
还是组织力。
 
因为你组织力强大,第一个就是它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第二个它效率就比别人高,那么这时候它就容易生存下去。

想要做到组织力强大,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
 
(1)把一些不合适的人开掉。当环境不好,企业生存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减员增效。

(2)我们要增加对员工内驱力的激发。物质激励的驱动效果有限,其一是同质化严重,其二是边际效益递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钱多起来之后,物质激励的效果会变弱。

就像华为、腾讯、阿里也有躺平的、划水的,他们的钱很多,这时候就要内驱激励,比如说对95后,我觉得你应该是跟员工一起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让员工的自己的发展愿景与企业的发展愿景,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的需求更好的连接。

(3)组织走向平台化。平台化组织的特点就是既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运作的效率也会更高。(end)

如何打造一支聚焦商业成功的干部队伍,激发组织活力?GHR研究院专家根据华为干部管理实践,为您揭开打造高效干部团队的秘密。

《华为干部管理实践:打造聚焦商业成功的干部队伍》课程,为您提供一套完整的干部管理体系逻辑框架及管理沙盘图,包括干部选拔的“三优先”和“四要素”,以及三个实操落地工具(TSP+AAD+MFP),非常适合希望提升干部管理能力的企业和个人。

👇👇点击阅读原文,抢试听名额,先到先得。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点击关注,与100万HR和管理者同行!致力于引领HR下一个10年成长,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企业内训、公开课、数字化学习平台、企业出海、礼品定制、团建等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