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 | 林安琪
前不久,小红书公布新一轮的组织调整:简化管理层级,取消专业职级,结合两位创始人在11周年的公开信,主要表达的是公司已经出现了“大公司病”的苗头。
今年,很多公司都在讨论大公司病。
字节跳动的CEO梁汝波曾说过,「字节该有的大厂病全有了」,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也写过公开信「阿里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反思最狠的是百度,拍过一个MV自嘲「病得不轻」。
大公司有大公司病固然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明明是一家小公司,却得了大公司病。
那么小公司最容易犯的大公司病有什么病症呢?
人员多,管理多,流程多
大公司病,通俗点讲,就是内斗盛行、审批复杂、互相甩锅、形式主义、文山文海、正事不干、破事一堆。
一些小型公司规模有限,组织结构却异常复杂,拥有多达五至七层的层级,并且部门数量众多。
最终导致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基层工作负担最重,却往往人手不足,而管理层人员却相对过剩。在某些情况下,一个项目的执行团队可能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却有多达十名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笔者曾经就在小公司经历过大公司病。
当时部门承接的KPI是打败某一赛道的头部知识类账号。
我所在的部门10人不到,没有支持、没有预算,如此天方夜谭的目标却不可动摇。
底下对此表示疑惑,得来的回应是:公司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雇你们来不是质疑现状,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那几个月的工作就是一团乱麻。
没人相信能完成目标,又装作努力在工作。
而笔者除了日常没意义的工作,还要分别向3位领导汇报,被挑刺工作成果,反复回去修改,每位领导的意见不同甚至相悖,每天上班如上坟。
至于考核目标?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于是公司又开始新一轮反思,反思为什么部门工作效率如此低。
笔者后来进行了反思,意识到从目标设定到实际执行的混乱,根源在于背后的动机发生了根本性的扭曲。
原本的宗旨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却逐渐演变成了“解决老板的问题”。
这种变化导致各级员工失去了动力,大家都是牛马,只是机械地完成日常任务,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能会有人问那为啥大公司都很注重管理和流程建设?那是因为大公司人员众多,通过管理和流程,可以规范员工行为,并且提高效率。
一些小型公司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了复杂的流程体系,并过分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与小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基层员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各种流程,这导致他们用于拜访客户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对业务发展并无实质性帮助。
在很多公司里,高层每天组织七八个会议,芝麻大小的事情也要开会。而且,总是在开一些不解决问题的会议。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里也讲到了这一问题:
“‘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
所以现在很多公司搞降本增效,全在关注员工能力强不强、活干得多不多,其实搞错了。
降本增效,不是将干活的那两个人裁掉一个。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另外要想办法提高人效。
如何整治大公司病?
看病讲究一个望闻问切,公司得病了,也要望闻问切。
所以你首先是观察,了解企业处于什么情况。
比方说,您可以点击下图的问卷,来检测一下您公司的组织效能是高还是低(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发布调研报告,届时同事将会联系您,给您发送调研报告。现在已有近200家企业参与)。
搞清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后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说,小公司要做个新业务,但新业务发展不起来。老板觉得是员工素质不行,那就换人,换团队,结果还是做不起来。
能力强的人聚在一起,各有所执,就造成了很大的内耗,造成组织绩效1+1<2;外部空降的优秀人才,要么被公司拖沓的氛围同化而变得随波逐流,或者直接离开;管理者能力再强,也只能影响自己的团队。
无论是成本高能力强的人才,还是成本低能力差的员工,都无法解决问题。
这说明人员素质有时候并不占主因,战略、组织等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
最后,就是增强组织和产品的免疫力。
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和增强组织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些调整必须紧密围绕业务需求进行。
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组织架构也应相应地进行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可以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从而推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提升产品的免疫力。以客户为中心,是当今商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性原理。
海尔张瑞敏也曾说:“我既不是你的老板,也不是你的上级,我只是你的股东,我们的上级就是一个人,就是用户。”
当公司里的人不愿意去研究客户的需要,对客户的服务就会变得敷衍,对客户的需求也置之不理,甚至会告诉客户:“你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有好东西,你们应该怎么用。”
如果不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哪怕你设计得再好,你再满意,都不会有客户买单。
马云向公司病“开刀”时便提出,不去追赶KPI,而是要重回客户价值轨道。
一家小公司,如果干事的人少,管人的人多,实际上就是人员冗余和浪费。最后,公司就会变得混乱,效率低下。
公司还很小的时候,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所以,企业需要搭建扁平、敏捷的组织架构,层级不宜过多,从决策到业务前线,再到触达消费者,中间不能超过两层架构,业务线的一把手必须能够直接触达用户。
只有足够接近市场,足够敏捷,你才能对市场的变化和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障自己的生存。(end)
降本增效,不是将干活的那两个人裁掉一个。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另外要想办法提高人效。
以上内容在GHR的公开课《降本增效:数据分析驱动人效提升》中都可找到,老师结合大量咨询案例让你具备人力资本数据分析思维能力,从业务、财务、人才管理等多角度设计组织和人力效能提升方案。
已有多家知名企业通过采购本课程提升了管理效能。GHR在上海、深圳都有开设GHR公开课,也可定制内训。
现在还又少量试听名额。
👇👇点击阅读原文,抢试听名额,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