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上海人心中的地段鄙视链

文摘   房产   2025-01-31 18:39   北京  
大家好,我是火箭哥
买房是一门科学,我来带你入门:火箭哥用科学买房理念帮你买到合适好房。
以下是正文:
在所有饭局上,都逃不过2个热门话题——
一个是鸡娃带娃聊孩子,这个我没经验;‍‍‍‍‍‍‍‍
另一个就是楼市房价怎么走,房子还要不要买,这个我在行。‍‍
在今天的2个饭局上,有着老一代的土著长辈、也有着新一代的外地朋友;而我发现大家对于上海地段价值的认知完全不同——
今天的文章就当随笔,火箭哥来和大家聊聊饭桌上的「地段鄙视链」话题——‍‍
01 “土著”
在预算一样的情况下,对于“哪里更好”的问题,新老上海人的选择可谓天差地别。

在今天土著的心目中,如果要有个先后排序,旧租界所在的历史风貌区是最有味道的地方,而后才是后续发展起来的西郊、古北、天山等新片区,大多还是位于浦西边界:

在土著眼里,地段价值来自于历史积淀

上海,作为1842年南京条约中指定开放的5个口岸之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以说是19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驱——

半殖民半封建的时代不是什么光彩的历史,但客观来说的确带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

今天的外滩&人民广场及南京西路都是当年的旧英租界
今天的北外滩是当年的旧美租界
而今天的衡山路复兴路武康路永嘉路,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衡复地区,就是今天的旧法租界,也可以说是时至今日上海最具韵味的街区巷道:
这些地方,也组成了上海今天的市中心,也是上海城市名片的代表;

但有趣的是,即使作为土著,当我们提到地段价值的高低时,很少会把外滩作为第一选择——

外滩的确是上海的名片,但外滩继承了英国18世纪硬朗的建筑风格, 200年前这些动辄10层的楼在当年都是“超高层”办公楼CBD,没有任何居住属性:

而作为旧美租界的北外滩,因为淞沪抗战期间几乎被夷为平地,真正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其实相当之少:

南京西路&静安寺,作为越界筑路的“新”英租界,除了张园、静安寺、愚园路等历史古宅得以保留,实际大多都已经成为高楼CBD:

而徐汇卢湾组成的衡复历史风貌区,更是真正的古色古香——‍‍‍

在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

其中近80%的道路,都集中在衡复历史风貌区。

(注:图片来源上海市规划馆官方内容,具有权威性)
遮天蔽日的梧桐树,是这里最大的特征:

梧桐叶打在红砖上,和历史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
走在路上,随手都是历史保护建筑,见证着古今变迁:
梧桐树、老洋房、加上随处可见的历史保护铭牌,虽然这里新房几乎“灭绝”,但丝毫不影响这里的地位;‍‍
这是再好的小区会所or装修标准都无法代替的东西:

历史带来的地段价值,永远不变。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25年上市新房优缺点表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02 “外来者”
而在新上海人眼里,地段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土著眼中最好的是历史积淀的老城区,那在新贵眼中的地段鄙视链就是这样的:
全新、滨江,但凡能带上其中之一都是今天大众认知里的高尚地段。‍‍‍‍‍‍‍‍‍‍‍‍‍‍
如果说「历史」「情怀」是土著追寻的标签,那「滨江」「氛围」就是新上海人最喜欢的区域——
江景在近年盛行,其中不乏上海一江一河的建设发展,但炒作也不乏是背后的推手之一。
可以看到,新上海人可能更加喜欢全新的城市界面、组团的成片社区,比起浦西零零碎碎的老破小那是干净不少。
无论是20年前发展的碧云联洋,还是今天风头正盛的前滩和徐汇滨江,其实都符合这样的逻辑:

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洋气和氛围,对于没有地段羁绊的新来者而言,这样的片区可能更有感觉。

更多新房最新信息,大家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了解:

03 “移民城市”

从19世纪开埠以来,上海就一直是一个「移民城市」——‍‍‍
葛剑雄教授的《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一书中,对于上海的崛起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义:

“1843 年上海开埠时,整个上海县 50 多万人口,外国人才二十几个。开埠以后人口飞速增加,到1900年的时候,上海人口已经突破100万;

接着200万、300万、400万,到解放时上海人口号称 600万。不到100年,人口从五十几万增加十倍,外国人从二十几个增加到 1942年的5 万…解放初,移民及其后代接近上海总人口的80%,这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随着外来人口(包括外国人和外地人)的不断流入,地段的定义也在不断颠覆——‍‍‍‍‍‍‍‍‍‍‍‍‍‍‍
过去上海的市中心只有今天的老城厢、即南市区,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介入,今天的衡复、南京西路反而崛起为高尚地段。
这样的故事,也正在今天的上海上演:‍‍‍‍‍‍‍‍‍‍
过去遍布厂房的滨江两岸,今天成为了江景豪宅;‍‍‍‍‍‍‍‍
过去曾为高尚地段的历史风貌区,不再是唯一的香饽饽。
上海一直都是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因为梦想,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外来人口来到上海工作;
每年上海有将近70%的新房购房者都是新上海人,这本身也说明上海的开放。
查询2024年上海市统计公报数据,火箭哥给大家找到了官方答案——
上海2487万人中,实际已经有超1000万人为新上海人,已占到40%比例;
其中,松江、嘉定、青浦三区的外来人口比例都超过50%,上海宁已经变成了“非主流”;
黄浦、浦东、闵行、奉贤的外来人口比例也超过40%
地段价值背后,最简单粗暴的衡量方式就是房价——
不得不承认,老静安、老长宁的房价已经逐渐跑不过新天地和陆家嘴;
深究其原因,不是前者变得多残败不堪、而是认同后者的人数在增加:‍‍‍‍‍‍‍‍
上海房价的定价权,可能已经不在上海人手里;
作为移民城市,新上海人的喜好可能才是决定价格的主宰。

04 “写在最后”

2种观点的背后,代表着的2种选筹逻辑——
可能房价一样,但「接盘侠」的群体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边,是代表历史羁绊的老土著,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地段情怀;
一边,是代表外来势力的新希望,用新眼光定义着地段的高低。
无论是哪种选择,其实都没有对错;
但未来这些板块的房价如何走向却是火箭哥好奇的话题,也欢迎大家在投票中给到自己心中的看法:

以上是正文,来自火箭哥🚀

P.S.火箭哥团队准备了一份超1万字的买房避坑宝典,帮助大家在买房过程中避雷,同时包含学区梯队表和过去5年上海涨幅最快新房排行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更多第2批新房最新信息,大家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了解:

欢迎大家将火箭哥公众号设为星标,后续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火箭哥现已开通多平台更新,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上海新房火箭哥
深耕上海楼市,关注回复“1”领取万字《买房避坑宝典》让你成为买房高手,置业路上不再踩坑!
 最新文章